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附2:十二令花神賦及花神傳說

  十二令花神賦

  正月花神柳夢梅,春風先占百花魁。爆竹一聲催臘去,梅花幾點報春回。
  元宵節,月光輝,萬家爆火賽春雷。十二紅燈高高掛,家家扶得醉人歸。

  二月花神楊貴妃,玉蘭花放杏花肥。老梅枝頭黃鸝語,曉閣庭前紫燕飛。
  春花發,百草齊,紛紛蝴蝶斗芳菲。門迎春色多嬌美,狀元歸去馬如飛。

  三月花神楊六郎,桃夭柳嫩艷新芳。訪友才子坐酒肆,思春美女採花忙。
  巫山景,曲水長,夕陽簫鼓響聲簧。頑月樓前佳人望,四顧山光接水光。

  四月花神漢貂嬋,罌粟花開春滿園。蠶婦採桑驚白露,美女思春泣杜鵑。
  荼蘼架,倚欄前,滿園桃兒色色艷,碧水池塘常躍鯉,點溪荷葉疊青錢。

  五月花神丑鍾馗,唐王不點狀元魁。艾葉如旗征百服,蒼蒲似劍斬妖魔。
  雄黃酒,飲數杯,陣陣輕風拂面吹。煙波江上魚家樂,夕陽簫鼓幾船歸。

  六月花神美西施,並頭金蓮開滿池。繡女停針搖彩扇,才人避暑懶吟詩。
  天氣熱,汗如絲,樹上蟬嗓綠楊枝。江上浣紗泉滾滾,東風吹水綠差差。

  七月花神晉石崇,巾幗園中景不同。五色鳳仙開蘭畔,佳人喜染指頭紅。
  巫山隔,水運通,鵲橋仙女巧相逢。一片彩霞雲飄渺,四時佳興與人同。

  八月花神謝素秋,一行鴻雁過南樓。銀河滾滾佳人望,秋雨淋淋旅客愁。
  雲霧起,星暗斜,珠簾倒卷金鈎掛。丹桂玉金開滿苑,梧桐葉落故園秋。

  九月花神陶令公,鶴髮蒼顏貌不同。秋來菊花開盡蕊,江上芙蓉映水紅。
  重陽節,落帽風,萬花凋零寒氣沖。露着衣襟身覺冷,竹爐湯沸火初紅。

  十月花神張麗花,一枝春色落誰家?幾株梅在牆外種,南枝才放兩三花。
  雲霧起,殘月斜,古木林中芷暮鴉。芙蓉映似三春景,霜葉紅於二月花。

  十一月花神白樂天,長安市上酒家眠。庭前翠竹松柏茂,階下梧桐大雪天。
  寒雀噪,似笑言,誰人把酒問青天?天上宮闕有曆日,不知今昔似何年。

  十二月花神老令婆,懷中抱子笑呵呵。手摘臘梅花幾朵,報道來年喜事多。
  天下樂,萬事和,人壽年豐吭高歌。夫榮妻貴兒孫福,總把新桃換舊符。

  潤月花神楊再興,天竺獨對萬年青。四時吉慶春常在,八節康寧賀太平。
  添日月,長精神,合家和氣值千金。五風十雨皆為瑞,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時花神沈月姑,春花發盡夏枝枯。秋風蕭瑟凌霜菊,冬季梅階大雪除。
  吉事有,凶事無,村村齊唱太平歌。萬年同享昇平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花神傳說

   一月梅花:一說是北宋詩人林逋,他隱居於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一說是明代戲曲牡丹亭中柳夢梅,在夢中,他在梅花樹下遇見為情而死的杜麗娘,其後杜麗娘還魂與柳夢相結合,成就一段曲折姻緣。

   二月杏花:一說是燧人氏,他教人取杏之火煮食。一說楊玉環,安祿山之亂平息後,玄宗欲葬貴妃,但見馬嵬坡下一林杏花,故後人以楊玉環為杏花花神。

   三月桃花:一說是北宋楊家將之一的楊延昭,他守邊二十年,屢破契丹軍。可能是他抵禦外寇就像桃木之能驅逐凶禍一樣,故獲封為桃花花神。一說為唐朝詩人崔蘆,因為他曾寫下『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名句。

   四月牡丹:據說為曾寫下多首牡丹詩的唐代詩仙李白。

   五月石榴:一說為從西域取回石榴的張騫。一說為鍾馗,因石榴花開時正借端午,每家多貼鍾馗以辟邪,於是石榴花和鍾馗拉上關係。

   六月荷花:據說為西施曾在蘇州錦帆涇留下採蓮的故跡。

   七月玉簪花:據說是漢武帝寵幸的李夫人,因為她平時常插一朵玉簪花於鬢旁。

   八月桂花:一說是五代的竇禹鈞。他教子有方,五個兒子皆為達官顯臣,故他們父子被譽為『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另一說為西晉荊州史石崇的愛妻綠珠,她善吹笛而貌美。趙王司馬倫的同黨孫秀曾想奪綠珠為妻,致石崇為趙王所殺,綠珠墮樓殉情。人們以桂花之散落喻綠珠,並封她為桂花花神。

   九月菊花:據說為陶淵明。這位東晉田園詩人以菊花為友,曾寫下很多詠菊的詩句。以這位高節的隱士作為花之隱逸者的代表,最是恰當不過。

   十月蘭花:據說為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曾以蘭蕙自喻。他深愛國家,但見朝政腐敗而自己的政治理想又無法實現而投汨羅江自盡。

   十一月水仙:據說指洛神。由於水仙花生於水邊,其姿態飄逸清雅,有若凌波仙子,所以人們以洛神為水仙花神。

   十二月臘梅:據說是宋代的蘇東坡及黃庭堅。因為他們倡議將黃梅改稱為臘梅。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附3:百花楹聯欣賞

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紅梅:故作小紅桃李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臘梅:磬口素妝含綠萼,檀心蠟蕊溢清香。
迎春:沖寒料峭纖枝弱,帶雪芬芳嫩蕊黃。
桃花:欲雨紅花含曉露,乍晴紫陌笑春風。
碧桃:碧落仙葩和露種,桃源華萼倚雲栽。
李花:河陽樹茂青林翠,金谷花繁白雪香。
杏花:雲淡枝頭春意鬧,風輕牆外雜花紅。
梨花:粉白香痕春帶雨,輕紅酒暈曉含風。
櫻花:三月春來開翠幕,萬枝花放起紅雲。
紫藤:藤架數重香霧合,花光一片紫雲堆。
玉蘭:參差素影瑤台同,綽約雪蕊玉殿香。
木蘭:苞挺繁枝文士筆,花開紫艷女郎箋。
茉莉:少婦鬢邊猶勝雪,黃昏月下更添香。
瑞香:楚臣襟佩三年瑞,天女袖添千里香。
海棠:春睡最宜燒燭照,曉妝猶待捲簾看。
扶桑:三春風拂青桑葉,九夏雨肥赤槿花。
薔薇:一籬綠繞含煙秀,千萼紅開帶雨香。
吊鐘:風過依稀鳴玉磬,雨來仿佛洗金鐘。
蔦蘿:曲欄小院添花障,細葉柔藤繞竹籬。
木槿:翠葉有情增茂盛,紅葩何懼易凋零。
丁香:雨絲愁見紅心結,風片喜聞紫蕊香。
玫瑰:嫣紅牢系情人結,奼紫相連愛侶心。
牡丹:瑤台月下天雙艷,春色人間第一香。
芍藥:揚州明月紅欄畔,漢宮春風暮煙中。
酴醿:醉紅撩亂微香動,濃綠扶疏曉露勻。
虞美人:夜帳佳人紅袖舞,楚宮幽恨翠眉顰。
紫荊:萬紫千紅期不老,三荊一樹慶長春。
洋紫荊:南國花繁紅似錦,東方珠耀彩如虹。
含笑:瓣色艷嬌分白紫,花香馥郁屬椰蕉。
梔子:果似卮子能愈疾,香添佛國好參禪。
月季:十日輪流千萼秀,一年占得四時春。
繡球花:花團雨繡雕欄側,錦簇風搖密葉中。
石榴:新枝晚萼蒸雲赤,翠幄絳綃照眼明。
荷花:亭亭翠蓋朝聽雨,款款紅衣晚送香。
紫薇:枝亞雕梁長日紫,蕤芳畫省滿堂紅。
桂花:金粟花繁明夜月,蟾宮葉綠剪春雲。
山茶:春時林下懸紅玉,冬節霜前賞寶珠。
玉簪:玉葩夜靜清馨遠,簪葉風寒翠色濃。
蓼花:疏籬鳥雀迎風噪,春諸草花映桃紅。
美人蕉:綠蠟初寒蕉葉雨,紅香好運稻花風。
鳳仙花:麗人指染朱欄曲,金鳳花棲碧梧枝。
罌粟花:徒有紅花添畫意,可憐蒼玉滿米囊。
木棉:遮天紅艷花如火,飄絮白映實似棉。
曇花:但得片時花轟烈,何求終歲氣從容。
木芙蓉:綺帳天寒添露紫,錦城秋艷作霜紅。
蜀葵:裁衣暑雨三分綠,織錦重風一丈紅。
夾竹桃:不負聲名桃共竹,全憑顏色白兼紅。
蘭花:花中君子三湘客,王者之香九畹心。
牽牛:天上遙遙銀漢里,人間紛紛籬落邊。
凌霄:百尺青藤爭繞樹,半空紫蕊欲穿雲。
雞冠花:羽冠唱曉人間白,錦衣經霜籬角紅。
秋海棠:簪冷恨添思婦淚,黶紅悔作斷腸花。
蟹爪蘭:繁花有色明如火,寒蕊無香愧作蘭。
金銀花:參差枝蔓隨晨暮,深淺叢花染白黃。
菊花:九秋未晚疏籬紫,三徑不荒冷月香。
雁來紅:雁來時節逢秋色,霜洗年華駐赭顏。
水仙:玉骨無塵依白石,冰心有意守寒泉。
蘆花:夜月飛霜秋瑟瑟,寒月吹笛雨瀟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春分節

節日別名:社日、春社
節日時間:農曆春分日
第一部分:春分節(春社)的文化內涵及節日民俗

  春分節並非節日復興的重點,這裡只作簡單的介紹,供有興趣過節的同胞參考,使大家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

  春分節在文獻上缺乏對其節日文化的詳細記載,只有隻言片語印證着這個節日的存在。春分節在我國已經消失,在日本等鄰國還有孑遺。比春分更具有代表性的是春社日,即春秋兩個『社日』之一,因為春社日通常在春分前後,考慮到時代文化的變遷,社神崇拜已散而春分節氣猶存,故本文不將兩個時間嚴格區分,合併到一起加以簡單介紹,供感興趣的同胞參考。

  文化研究者指出,社日,在當今民間社會已難覓蹤跡,除在一些僻遠地區有局部存留外,一般地方只有與古代祭社有關的社火還在延續。社日在古代中國社會卻是一盛大節日。它起源於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承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宋,衰微於元明及清。它在中國歷史上傳承達數千年之久,可謂『最古最普遍之佳節』。

  社日,是以社神祭祀為中心內容的節日。社為土神,『社,地主也』(【說文】)。社祭發端於先民對土地的崇敬與膜拜。在充滿自然信仰的上古時代,從土地中討生活的先民,很容易對土地生發萬物的功用產生神秘的理解,將土地神化,『社,所以神地之道也』。既然土地有靈,就需禮敬獻祭,獻祭需要一定的對象物,所以人們『封土以為社』。『封土』為社神原始的象徵,這種土也非尋常之土,它是一種特別的五色土,【尚書】稱『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封建諸侯時,則割五色土為其立社。封土立社表示了周王『賜土』的恩澤以及諸侯取得了祭祀土神的權力,因而具有非常的意義。

  至今,在北京的社稷壇,還有代表天下土地的五色土。
1a.jpg
圖:北京社稷壇五色土

  至今,在北京的社稷壇,還有代表天下土地的五色土。

  從上古開始還以特定的樹木作為社神的象徵,稱為社樹。樹,尤其是不同尋常的高樹,或具特別性質的常青樹等,在人們的原始觀念中具有神性,不僅因其高聳容易引起關於天梯的聯想,『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淮南子·墜行訓】)。還因其蔥鬱,認為是神靈棲居之所,甚至乾脆認定樹即社神之化身。【論語】記載了三代各自的神社,並以樹為名,『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社稷在周代即被奉為國家主神,列入祀典,並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國家有太社,王室有王社,諸侯國有國社,諸侯有侯社,大夫以下與百姓一起按地域立社。周朝因俗制札,將祭祀活動作了系統的整飾與安排,因此,大致有了祭社的日期,時間確定在仲春之月。這是根據土神自然屬性的選擇。仲春之月,陽氣發動,萬物萌生,自然是祭祀的好時機,『土發而社助時也』(【國語·魯語上】),『元日』為二月的甲日,即選用二月中吉利的甲日作為百姓祭祀社神的日子,這也就是最初的社日。秦漢時期,社日有了進一步發展,為適應春祈秋報的需要,形成了春社與秋社兩個社日,『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穀豐熟;秋祭社以百穀豐稔,所以報功』。漢代以後,社日時間雖出現過幾次變化,但一般確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秋分前後)。社日已成為民眾生活中的節日。

  在春分及春社日,民間的主要風俗有:

  ①戒草防火、鳥嗚入田

  春分這一天,老百姓都把戒火草種到屋上,有一種鳥很象烏鴉,在雄雞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來了,農民聽到這種鳥聲就下田,認為是耕耘的節季到了。

  ②社祀、社酒、社火、社戲——盛大的社日狂歡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社這一天,村里男女老幼都結集起來,舉行儀式祭祀社神,殺牛宰羊獻祭酒。在社樹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後共同享用祭祀用過的酒肉。

  出乎我們的想象,在古代,社日竟然是如此盛大而熱鬧的民間節日。研究者考證指出,唐宋時期,社日達到全盛狀態,社日的歡愉成為唐宋社會富庶太平的標識。社日在傳承漢魏以來神人共娛的傳統同時,又補充新的節俗內容,社日不斷地吸收民眾的願望與思想。從眾多唐宋文人對民間的生動的詠唱中,我們在千年之後仍能感受到當時社日氣氛的濃烈。
2.jpg
組圖之一:社火、社戲

  社日是婦女兒童的節日,在社日,勤勞的婦女有了難得的閒暇,『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張籍【吳楚歌詞】)。在唐宋的社日習俗中,婦女應停下手中的活計,避免一切勞作,參預社祀活動。宋代婦女,還有社日回娘家的習俗。社日,兒童亦興高采烈,『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陸游【春社】)。

  社日又豈止是婦女兒童的節日,成年男子更是社日活動的主角,他們共祭社神,分享社酒、社肉,笑語歡歌不絕,『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夸』。

  社日是鄉村的集體公共節日,家家參與,人人踴躍,『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的詠社佳句給我們傳遞了社日宴樂的盛況(王駕【社日】)。詩人韓愈在社日中尋找到了身心的快樂,『願為同社人,雞豚宴春秋』,可見社日的吸引力。雞豚社、鼓社、祈蠶社等社名稱亦反映社日內容的豐富性,除傳統的社酒、社飯外,還有表演性與儀式性更強的『社會』、『社火』,即使是原來的社酒、社飯亦衍生出許多新的民俗功能,如社酒治聾,社飯宜子等。在束縛較少的唐宋社會,社日給人們提供了狂歡的機會,民眾在社日中的盡情娛樂,又為社日增添了喜氣與熱鬧。

  魯迅先生的名篇【社戲】,描寫的正是民國之初江南社戲的場景。『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第二部分:春分節(春社)過節方案

  社日的活動顯然是一份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搶救和保存是應着力的重點。社日的文化標本性特色濃厚,如果在鄉村繼續留存和展示,有益於人們從中體味那份遠去的土地崇拜文明。

  首先社火、社戲等社日民俗活動,需要民間和政府共同努力,加以妥善保存,實現有效延續。在標本化展示的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結合農村基層自治,使傳統的社日活動成為溝通鄉村、促進交流、豐富鄉村節日文化生活的有益形式。

  時代畢竟已經不同,現在開展各種社日活動,已經不再具有蒙昧的意味,而是對於文化傳統的追思,對傳統民俗的體驗,建議春分社日,鄉村組織男女老幼,穿上傳統的民族服飾漢服,在鄉村社樹、社祠下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社日民俗活動。而城市的國民,則穿上漢服節日禮服,到鄉間共同參與,成為一種新的假日文化活動。相信,繁茂的社樹、古樸的社祠、甘醇的社酒、熱鬧的社火、社戲,歡樂的人群,將會組成一幅春分時節華夏大地上散發着泥土芬芳的節日畫卷。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上巳節
一 上巳節的名稱淵源

  因在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上巳節亦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等。

  關於上巳的起源,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了晉代兩位尚書郎摯虞、束皙在晉武帝面前的爭論故事。摯虞以為,上巳節源於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亡女之事。據說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覺得很奇怪,於是紛紛相攜至水濱盥洗以驅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觴,曲水之義起於此;束皙卻認為: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奉水心劍,這兩事才是本源。而『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大概是樸實的解釋更可信吧,爭論的結果是摯虞得賜『金五十斤』,而束皙卻左遷為陽城令。不過,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普通到沒有故事,僅僅是上古人們的一種習慣。

  上巳的名稱首見於漢代的古籍,名稱大概定於漢代。【漢書·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

  漢代及以前雖已經把上巳定為正式節日,使古老的祓禊活動有確定的時間,但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為了方便和統一,魏晉後乾脆將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晉書·禮志】:『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雖然不局限於巳日,但上巳的節名卻固定不變。

  有認為『上巳』為『上己』之誤,指出古人記日用天干而不用地支,比如上辛上戊,假設非要用地支的紀法,那麼首午尾卯,上旬又怎麼有巳日呢?這種說法見【癸辛雜識】。不過,習慣成自然的力量是很大的,名稱恐怕是不可扭轉了,原因大家知道一下即可。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上巳節的風物與節俗

  **祓禊驅災**

  周代上巳流行水濱祓禊(fú xì)之俗,天子指定專職的女性神職人員掌管此事,【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之湯沐浴。』)祓,是祓除病氣,禊,是修潔淨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儀式。不過,這一活動應該起源於上古,華夏先民很早就修禊之俗,三月時令於水邊祭祀、沐浴,稱為『春禊』(對應的也有『秋禊』),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污垢和病害。

  周是個帶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時代,它一邊承接着中古瀰漫的巫風,一邊步入質樸坦蕩、鐘鳴鼎食的鬱郁人文。祓禊之俗一面體現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遺風,一面也展現了後世消災祈福的民族心理淵源,同時,也塑造出這個詩畫一般美麗節日的雛形。

  張衡【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晉張華【上巳】云:『姑洗應時月,元巳啟良辰。』樂府詩集還有【祓禊曲三首】,大約就是【西京雜記】所說『漢宮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一直因延到唐代,傳以為曲。

  **招魂解神**

  招魂續魄、解神還願的內容大概是祓禊儀式的附屬。韓詩注【詩經·鄭風·溱洧】曰:『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三月上巳之辰,此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人們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甦醒。

  還有在河邊『解神』的活動。解神,即還願謝神。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世間善治宅舍,鑿地掘土,功成作解謝土神,名曰謝神。』束晳答晉武帝曲水之問提到的『周公卜筮定東都,建成後流水泛杯而飲』的故事,也是一種得福於天的歡欣與酬謝;北朝周人虞信還有【春賦】:『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

  **歡會遊春**

  古人行事,講求順天應時。春日不狩不漁,以利萬物化生、大地繁榮。【周禮·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 在先人看來,自然界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不僅只是自然界的變化,也同時是人應遵循的時令。上巳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歡會時節。那一天,青翠的大地上四處飄揚着歡歌笑聲,青年男女們結伴對歌,互贈信物,在清新的水湄山阿私定終身。這種傳統儀式直至春秋還多有遺存。

  在春秋前,人們在冬日一般沒有重大的事務安排,謂之『窩冬』,所以,記載了那個時代大事的典籍名為【春秋】便很好理解了。話說人們熬過了一個冬日,大地回春必定會帶來一種難以名狀的喜悅,踏青遊春,在那時便是久旱逢甘霖一樣的大事;而對少受冬日折磨、又難有親近自然機會的今人來說,怕是很難像古人一樣,體悟春天的涵義。

  【論語·先進】記載: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於孔子,各談其志向理想時,曾子勾畫出這樣一幅圖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並不玄遠,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明白,幸福其實類似這樣一幅融融的上巳遊春圖?

  **高禖祈子**

  傳說上巳祈子源自春嬉古俗,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崇拜。又傳:高辛之世,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後代帝王立高辛為媒神,稱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又因古時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稱『郊禖』的。上巳日的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傳。還產生一種『曲水浮素卵』的風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詩】提到『素卵隨流歸』。晉以後,三月三浮蛋乞子的習俗又逐漸變異成了『曲水浮絳棗』的形式。

  **曲水流觴**

  縱觀中國歷史會發現:世俗歡樂在民生中的比重與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莊重虔誠同宗教色彩一併淡去。古老的上巳節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儀式,祓禊一度是上巳的主要內容;而後則逐漸演變成了水邊宴飲賦詩的風雅活動。『曲水流觴』作為主角逐漸登上舞台,尤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觴,又名『九曲流觴』,觴即是杯,即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流下,止於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懸浮於水,另有一種陶製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

  【荊楚歲時記】所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流觴這種遊戲自古有之,謂之『月光禊洛』,源於周王修禊飲於曲洛。也許是祓禊儀式中,一隻酒觴不當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撿杯人一飲而盡,興致大好。【逸詩】云:『羽觴隨波泛』,該是怎麼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偶然失誤便衍生出一段美好的節俗。自魏晉後,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唐時此風猶盛,至宋漸稀。

  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記載,是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修禊活動。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召集築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許公里處)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飲酒吟詩,共得三十七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這些詩所寫的序。這次上巳修禊,不僅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還為後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上巳活動主要在城郊風景秀美之地。從唐代詩歌內容來看,皇帝舉行過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可以『連騎長楸下,浮觴曲水湄』的曲江。曲江古稱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東南的大雁塔附近。這個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漢代建樂遊園,唐開元年間再度加以修復,成佳境。這裡『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低叢拂砌繁。歸澆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銷千門』(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聖芙蓉園】)。皇帝常在此宴賜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風雅『曲水流觴』之意。

  後來,上巳式微,這種流觴的活動卻保留下來,逐漸移進了室內,只讓酒杯在宴桌上『漂流』,傳到誰面前誰就要飲酒吟詩。比如這詩如規定必須帶『月』字的,便稱之為『「月」字流觴』。當上巳逐漸遠離了水的靈氣,酒與詩這兩樣風雅之物也漸漸帶了濁氣。上巳最後消失,而單單這種斗酒遊戲的留存也只是無奈而悲哀的買櫝還珠。

  流觴之俗,還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皇家禁苑、府邸園林的主人常修建亭渠以行曲水流觴之俗。這種流杯渠多是鑿石而成,曲曲如蛇蚓,灌水而成『曲水』之勢。渠上多覆亭榭,這樣,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觴雅趣,達官貴人們就可以不拘時節、不畏風雨隨時『親近』。流觴的遊戲是保留了,但總是取形忘神之感。
1.jpg
圖:曲水流觴圖卷

  **上巳雜俗**

  1.後世上巳日,民間還尚戴薺菜花、挑薺菜。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南京人都習慣用薺菜花來煮雞蛋,祈福去病去災。據【錢塘縣誌】載:『上巳,出遊西湖,士女皆帶薺花。』蘇州民間還有插薺菜花於灶上,【清嘉錄】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

  2.還有聽蛙鳴等習俗。清顧祿【清嘉錄三月·田雞報】:『三日,農民聽蛙聲於午前後,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諺曰:『田雞叫拉午時前,大年在高田;田雞叫拉午時後,低田弗要愁。』

  3.又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雲能明目,謂之亮眼糕。』

  4.在四川溫江地區的武陽一帶,有『搶童子』的習俗。城隍廟台子壩在做過法事後,將祭過神的木雕童子從台上丟下來,圍觀的青壯年頓時如海水般翻騰,激烈爭搶。搶着後,晚間備齊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騎馬送與事先約定的有錢而無子的人家,主人辦酒席以作酬答。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華夏之根,扶桑之木』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五大節日之一,又名『雛祭』或『桃花節』。這一天舉目儘是身着和服的婦女。象一朵朵桃花開在街頭,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經來臨。神社裡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動,有女兒的家庭,也會在一個特備的各層台架上擺起『偶人壇』,並製作一些特殊的節日食品,來為自家的千金祝賀節日。

  很明顯,日本女兒節源自中國,古代的日本人不僅在這一天和中國人一樣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晉人一樣設『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續齊諧記】對日本有直接的影響,束皙的周公洛邑說,多在日本古籍中提及。【續本朝文粹】載大江匡房【羽觴隨波賦】,稱:『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東洛,建我西周。開翠樽於岸上,濫羽觴于波頭……原夫豫游擇地,歡宴傳風。其說聞於束氏,其義起自周公』。日本以三月三為女兒節,大概正是因為摯虞所主張的『徐肇傳說』與女兒有關吧?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演進,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那麼回顧自己,我們的上巳又怎樣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一些緣由:

  1. 節日合併

  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非常接近,習俗又有相通,在歷史的整合中,寒食與上巳逐漸萎縮,部分習俗殘餘,被和併到了清明。例如,清明的踏青的習慣,正是上巳三大節俗之一。清明的『插柳、戴柳圈』的習俗,也源自上巳,出現於唐代,據唐代的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中宗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帶之可免蠆毒。』【唐書·李适傳】也有『細柳圈辟病』的記載。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清明】中說:『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

  2. 與宗教心理的淡化有關

  三大節俗之二便是祓禊。沐浴對於上古之人是一種特定的宗教儀式,對後世人則是生活習慣,宗教情結也逐漸淡去。於固定時間、場合的沐浴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祓禊之俗在唐代已開始式微。

  3. 與國運衰落、中原民族遭異族侵擾有關

  三大節俗之三便是流觴。流觴多是文人墨客、金玉人家的風雅行為,而唐後國運衰減,繁華散盡,人們宴遊歡樂心思自然頹減。不過,上巳節俗於宋代亦然多見於史籍,為閒適的貴族女子所好。到了元代,幾乎很少看見有關的記載了,因為流觴活動對文學基礎有一定要求,而元代游牧性生發出的文化統治方式,可以說是華夏文化的劫難,同時也和這個節日的最後消失有着直接的關係。

  4. 與歷史風尚的流變有關

  明代恢復了華夏正朔以及一系列儀禮制度,然這個節日卻沒能新興。明朝是個相對現實和理性的朝代,浪漫情愫的減少也反映在文學中:詩辭歌賦地位的下降和話本小說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女子們身上的束縛也越來越多。深院重樓鎖斷目光,『三月三,芳草碧連天……』只留下這女紅時漫不經心的小曲兒。

  從這一現象或許可以看出文化的流變特徵。中國作為華夏文化的本土,有着文化進化的自覺意識;另一方面,千秋的華夏並非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異域四方的濡染或侵擾,使得文化的變異難以預料,不比島國文化流傳中的保守性。然而,無論如何,面對優美文化消失這樣一個事實,心中塊壘鬱結,難以肅清,只有長喟一聲。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19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上巳節詩文賞析

  上巳日的淵源和節俗天然就帶有一種浪漫特質,使得它在流傳中被歷代文人的詩詞歌賦薰染包繞,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節日。從先秦流傳開始,從未少過蘭草芬芳,尤其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綺麗的文學使這一古老的節日煥發出更加富麗多彩的面貌。龐大的傳統文學寶庫中,有大量描寫上巳節日的詩文歌賦,遍及宮廷和民間……

  那麼就來欣賞這幅紛繁壯闊的上巳詩文圖卷吧——

  【詩經 鄭風 溱洧】

  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詩,【溱洧】屢為後世爭議,同時又屢為後世取材。『方渙渙兮』『瀏其清矣』兩句尤為生動——冰河解凍、春水蕩漾的生機畫面跳脫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風撲面而來,少男少女些許羞澀而又淳樸勇敢的愛情,如同岸邊的野芍藥,曾經生動而認真地開放在那片已經消失的清朗天地……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祓禊曲三首】 樂府詩集

  【西京雜記】曰『漢宮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以後因循,至唐傳以為曲。

   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蟬聲猶未斷,寒雁已成行。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何處堪愁思,花間長樂宮。君王不重客,泣淚向春風。


  【蘭亭序】 王羲之

  後人常謂右軍書法雄秀而嘆為觀止,而其文亦行雲流水;暮春嘉日,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陳子昂 【全唐詩】 第84卷56首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飲,於洛之濱。

  奕奕車騎,粲粲都人。連帷競野,袨服縟津。

  青郊樹密,翠渚萍新。今我不樂,含意■申。

  【麗人行】 『唐』杜甫

  杜子美那厚重犀利的諷刺風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繁花漸欲迷人眼的上巳、長安和大唐……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

  【亂後曲江中】 『唐』羊士諤

  安史之亂、甘露之變……直到最後天下再次的分崩離析。曲江、上巳曾經的繁華隨着大唐顛峰、中華輝煌的衰落而清冷——

  憶昔曾游曲水濱,春來長有探春人。

  遊春人靜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

  【新荷葉】 『宋』辛棄疾

  (上巳日,子似謂古今無此詞,索賦)

  論文思的細膩,誰抵得過宋人?初看以為要寫春情,筆一轉,又說到了別處。結尾竟拿了後輩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沒有了唐的繁麗,但對於是日春思的刻畫,卻是獨到見解。

  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雲。折花歸去,綺羅陌上芳塵。

  能幾多春。試聽啼鳥殷勤。覽物興懷,向來哀樂紛紛。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序時人。後之覽者,又將有感斯文。



  【牆頭馬上 第一折】 『元』白樸

  元代,上巳風情出現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戲劇里……

  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2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上巳復興方案設計

  看似已經作古的文化事物,往往會噴薄出驚人的生命力。華夏衣冠、冠禮、笄禮、上巳節……不正是歷經了漫長黑暗後枯樹上萌出的新芽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展望一下復興後的上巳節吧。縱觀古來的上巳節俗風尚,我們總結了一些與上巳緊密關聯的關鍵詞,圍繞這些關鍵詞,在古俗的基礎上展開一系列新時代的節俗設計。

  上巳節關鍵詞:水,香草,春天,生命,流觴,詩,酒,女兒……

  1.水,香草,春天,生命——重溫祓禊,親近自然

  上巳與水有着不解淵源。古俗祓禊,體現着人們對生命與自然的親近和嚮往。而維繫着人與自然間的通靈之物則是水。水是上巳節最重要的媒介。套用今人一句俗語:水是生命之源;而古人領悟得更有深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天地之靈秀;水邊生出芳草萋萋,中國傳統文化偏愛香草芳蓀,遠勝過妍麗花卉。在古人看來,高潔的香草植物有驅邪能力。暮春三月,香蕙遍地,香蒲、白蒿,還有【溱洧》裡提到的蕳草,都是於人身體很有裨益的植物。華夏祖先重天人和諧的習慣似乎就是本能,先人們大概不會想到,若干年後他們的後代竟然要為環保事業奔波呼籲、狼狽不堪。

  祓禊古俗是蘭湯沐浴,可惜如今的潔淨水源和人群比例遠遠失調,那麼祓禊儀式該如何對待呢?於山溪沐浴當然是首選,對於大多數而言,可以取其意而簡化古俗。

  (1)『復興版』祓禊

  山溪清冽,落英滿溪……祓禊有別於普通沐浴和游泳,作為一項吉祥的儀式,裸浴的話可就煞風景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為祓禊儀式特別準備『浴衣』,姑且名之『禊服』吧。對女子來說,訶子等古典型外穿式內衣是不錯選擇。熱播古裝劇【漢武大帝】中有許多溫泉浴的場景,公主王妃們的『浴服』就很值得借鑑。

  關於漢服內衣:點擊進入了解

  友情提示:遠離深水,注意安全,謹防感冒。

  (2)『簡化版』祓禊

  到山谷溪流的郊外遊春。將事先採摘好的蘭草香芷灑入水中,濯洗臉及手。手持香蕙,在河裡蘸水,互相灑在頭上、身上,同時心中許願以消災祈福

  (3)『室內版』祓禊

  如果那天無法出遊,也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在舉行一個室內『祓禊』儀式。首先在花店買一兩枝香草,準備一些藥草薰香,一隻盛有清水的木盆或陶(瓷)罐 ,蘸水互灑。

  友情提示:祓禊儀式畢竟源自宗教儀式,希望不要走上潑水節一樣的狂歡路線;祓禊儀式中,建議着漢服禮服,否則,儀式的莊重、優雅將無從談起。

  ☆關於祓禊中的佩蘭贈芳之俗:

  祓禊禮儀之中,男女持佩蘭草,男子彬彬有禮地向女子贈花,是上巳最優美的景致之一。先民喜愛的蘭草清新幽雅、象徵品格與愛情的花草都是佩贈的佳選。當然,也可不拘形式,採擷山野清新花草相互贈送。

  小建議:男子當有君子之風、紳士風度,不妨在祓禊沐浴之後,整肅衣冠,主動向同行的女友、姐妹等行禮(傳統的揖禮)並贈遺芳草。

  ☆祓禊後的其它活動

  祓禊之後,可踏青賞玩,女孩子們也可踏歌而舞,也可於山林之間撫弄絲竹,舉行上巳雅集。

  2.水,流觴,詩,酒——讓宴遊更有文化氣息

  『曲水流觴』是上巳著名的節俗,雖說後世逐漸移進室內,但憑心而論,沒有水的『流觴』,韻味陡低,不過,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節俗選擇,也是有意義的。這樣,『曲水流觴』可以分為3種形式,一種是有山林自然之水的流觴,比如『蘭亭雅集』式;第二種是鑿石成曲水的流觴,比如各種流杯亭;第三種就是宴桌上的詩酒流觴了。這種酒令雅致又不失歡慶。

  民間一些文化協會、教育機構、社團組織,不妨可以考慮在三月三這一天組織流觴雅集活動:

  找一條蜿蜒曲折、不寬闊的溪水,大家身着漢服盛裝(漢服盛裝:釋義見漢服體系大綱第五部分,場合分類),在兩岸席地而坐,選出一人擔任『司儀』,負責斟酒撈杯。先在一隻輕質、特製的觴里倒上半杯酒,用撈兜輕輕放入溪水中,讓其順流而下。根據規則,觴在誰的面前滯留徘徊,就由司儀將觴撈起,送到誰的手中,此人將此酒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或者表演其他的絕技;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賦詩或表演的話,那他就要被罰酒三大杯,或者罰他換當司儀,進行下一輪流觴……

  近年來,有倡議者提出復興『蘭亭雅集』活動。2005年9月,浙江省將蘭亭雅集作為『文化空間』申報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好的舉措。如果我們的節日按照這個模式進行,還有人會喟嘆,中國的節日文化就剩下吃了嗎?

  小建議:可以拓展旅遊項目開發思路

  3.水,香草,女兒——讓中國擁有真正的女兒節

  很長一段時間內極端的宣傳,以及當今快餐文化的泛濫,當今我們中國的女性不是趨近大而話之的中性,就是偏向西方一覽無餘的審美。而經典的中國女性神韻之妙則多被忽視。傳統的女子之美,姑且不用各種生動的形容詞,僅僅以兩物來比擬即可——水、香草,蓋取水之溫婉柔韌與香草之芬芳清雅。上巳自古便有着濃郁的女性氣息,雖沒能像日本那樣明確定製為『女兒節』,但於它新生之時,加強其中的女孩深意未嘗不可?這天,特地根據古俗設計了許多女子的活動:

  (1)穿漢服

  一千多年前的這天,長安城裡的妙齡女孩多會穿着華麗的衣裳臨水嬉遊。垂柳依依,春水漾漾, 燕舞鶯啼,芳草萋萋……今天,女孩們也應該穿起傳統的民族服裝,臨水照花,佩蘭祓禊,濡染水的靈氣。

  說到適合上巳節-女兒節的服飾,我們認為:非我們的民族服飾——漢服莫屬。不管是從文化淵源、季節氣溫、氣質美感等方面考慮,端莊典雅的漢服是唯一適合傳統女兒節的民族服裝。古老浪漫、源遠流長的美麗傳統,只有同樣積澱深厚的漢服可以承載;裙袂招展、帔帛飄飄的動感氣韻,也只有漢服可以展現。盛裝女孩們與春水綿柳相映成趣,我們就會依稀看到一千多年前那【麗人行】的動人場景。

  不得不說,現在被當作中國女性傳統服裝的旗袍是不『稱職』的。首先,且不論它淺顯的文化歷史內涵是否堪載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它的構型本身是畸形的——不否認它有它的獨特之美,但這種美卻單薄、平面、靜止。它最初的定位是特定人群對特色時裝的需要,因此對身材、季節有着嚴格的限制;它誕生於舞台沙龍,因此很難有立體的生動——我們可以在電影裡、在畫中欣賞,卻不易在舉手投足中捕捉出飄逸的動感之美。

  (2)行笄禮

  笄禮是漢族女子傳統的成人禮,將賦予少女成長的美麗與責任。笄禮已經在民間開始實踐,對於今後越來越多的有笄禮打算的女孩來說,上巳女兒節無疑是個好選擇。

  關於笄禮的復興方案:點擊進入了解

  (3)女兒會

  很多優雅的女兒活動都不妨在這天舉行:插花、茶道、詩社、風箏、舞會等等——讓我們一起相約美麗!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清明節
一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遠去的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的意義遠大於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為母,清明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說,寒食伴隨着吹面不寒的楊柳之風,在歲時節日的演變過程中靜靜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養了清明,清明由一個節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沒有寒食,幾無可能。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寒食節相沿持續兩千多年,期間,歷代文人墨客追憫昔賢,寫出了數以千計的寒食詩歌,『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唐 王昌齡【寒食即事】);『只今禁火悲寒食,勝卻年年掛紙錢』(唐 胡曾【綿上氣節】);『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 黃庭堅【清明】);『綿山經月火不滅……留於千年作寒食』(明 李東陽【西涯樂府】);『歲歲逢寒食,其為惆悵人』(明 謝榛【綿山懷古】);『民間禁火寒食節,綿上遺封莽未耘』(明 愈汝為【過綿山吊介之推】);『年年寒食動春愁,生不明心死便休。但使亡人能返國,恥將股肉易封侯』(明 林魁【寒食題介子祠】);『百年節歲同寒食,萬里封疆立介休』(明 呂解元【綿山吊介子】)……
1.jpg
圖:『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文人墨客們自是善於比會抒情,但是眾多研究者卻紛紛指出,寒食節紀念介之推只是節日的表層現象,與其說,此節真的是為了紀念綿山之焚的故事,不如說是一種附會。寒食節真正的來歷和意義卻是與華夏民族的火崇拜和火觀念密切相關,究其初源,來自華夏文化『改火』的風俗。

   如,有考證者指出:焚火一事本與介子推無關,而且介子推並不一定死於自焚。子推燔死之說,始於【莊子】。【左傳】上只說『晉侯求之不獲』,【史記】上只說『聞其於綿上山中』,都未說到進一步的下落。【莊子】寓言十九,借事寓情,當非實錄。但是這則寓言,充分表達了清廉謙退的道德情操,符合『人能弘道』的中國人文精神,於是博得漢代人士的一再表彰,並在民間倍受崇信。人民要表達對介子推精神的紀念,需要將這種情懷落到一個實處。正如為紀念屈原精神而利用了龍舟競渡古俗一樣,要紀念子推精神,便利用了一個與火有關的古俗;這個古俗,便是『禁火』。而所以要禁火,原來是為了『改火』。

   早在遠古時期,當人們懂得以太陽和月亮來指示季節以前,曾有過很長一段時期,是以恆星大火(心宿二)作為示時星象,安排生產和生活的。那時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間的火,被想象為有着某種神秘關係。每當仲春時節大火昏見東方之時,被認為是新年的開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儀式。儀式之一便是熄滅掉去年薪火相傳下來的全部舊火,代之以重新鑽燧取出的新火,作為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起點;其名目叫作『改火』。【周禮·司烜氏】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所謂『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監督大家將一切舊火全部熄滅,以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全部結束,以保證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間的火與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與天象合一。

   舊火與新火交替之時,勢必要準備出足夠的熟食來,照後來【東京夢華錄】的說法,『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或者是【荊楚歲時記】上說的『造餳、大麥粥』。熟食之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煮雞子。雞子不僅易得易存,而且更具備生生不已、一元復始(雞鳴為一日之始)的象徵特性。所以【荊楚歲時記】上還有『鬥雞、鏤雞子(染色並雕鏤)、鬥雞子』一說。這些熟食是在禁火之後改火之前(一月、七日或三日)冷吃的,所以叫『寒食』。

   火歷被陰陽曆代替以後,禁火、寒食、改火作為禮儀,漸漸失去意義;而作為習俗,當然還會延續一段時間。這時候,人民拿與火有關的介子推故事填充進來,使古俗重新具有一種與時代精神相合的人文新意,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也是文化演化的一個典型事例。

   饒有趣味的是,西方基督教地域的復活節,也是定在我們的寒食節前後(春分後之月望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節中有彩繪蛋和篝火會活動。篝火會前也要熄滅全部燈與火,然後鑽木取新火點燃篝火,會後各家取篝火火種投入新的生活。弗雷澤說:『農民舉行的復活節篝火會的方式和復活節篝火會有關的一些迷信,都明顯地表示出它的性質乃是非基督教的。』

   看來,復活節也是一個改火節.他們吃彩蛋,也是一種寒食。原來許多民族都有新年改火的風俗,而新年又多與春耕鄰近,春耕又多靠晨昏觀察東天的星象而定。基督教徒們以選定這個古老的節日來紀念耶穌復活,也是為舊俗充實了新意。東西文化儘管不同,而寒食節、復活節內容之演進卻又如此相似,倒也發人深思。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4 17:30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還依桑下系鞦韆』——寒食節之節物風俗
一原風俗異衣裘,流落來從綿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還依桑下系千秋。
——黃庭堅【觀化十五首】


   我們先來看,【荊楚歲時記】中對寒食節物風俗的記載。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寒食三日作醴酪』『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沃之』『黍飯一盤,醴酪二孟』『鬥雞,鏤雞子,鬥雞子』『蹴鞠、施鈎之戲』……禁火三日、飴糖大麥粥、雕畫雞蛋、鬥雞卵、蹴鞠、拔河、鞦韆……早已逝去的寒食節,竟然擁有如此豐富的節日內容。

1 禁煙、改火——上古時代孑遺的儀式

   自介之推事出,民間寒食禁煙就蔚然成風。禁煙時間的長短幾經變化,最終定在了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禁煙寒食。唐宋時期寒食禁煙被當成了大事,連皇室貴族都不得例外。如韓翃【寒食】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是證明。

   改火即鑽木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 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燧人做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史料顯示,改火儀式自上古時代產生,至少直到宋代宮中仍有流傳。

2 青團、桃花粥——綠意盎然的寒食節食俗

   寒食節禁火,人們只吃冷食。所以在節日之前,民間就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可供冷食的寒食食品:

   ①杏仁麥粥:【鄴中記】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製的杏仁麥粥。一直到隋唐時,都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

   ②環餅: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麵』。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③棗錮飛燕:宋代,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據說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

   ④青精飯:【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

   ⑤青團:【七修類稿】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糰子』。這種青糰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

   ⑥桃花粥:唐代民間寒食食品。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唐馮贄【雲仙雜記】:『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無疑,在寒食節的特色節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睞。此外,還有楊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

   煮雞蛋、寒食餅、寒食麵、寒食漿、棗餅、春酒、紅藕、香樁芽拌麵觔、嫩柳葉拌豆腐……寒食節雖然遠去了,但留下的特色食俗卻頑強地存在於各地民間。

3 祭陵、展墓——莊重的寒食祭俗

   寒食節本無掃墓風俗,西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的寒食節還只是一個單一性、地方性的民間節日,節俗活動十分單調,僅有禁火和寒食,流傳區域集中在晉地。到南北朝時,其節俗活動開始出現了掃墓,隋唐五代時期稱寒食展墓。其過程大致是寒食節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墳地,然後致祭、添土、掛紙錢。因這項活動與千家萬戶的生老死葬休戚相關,因而在民間尤為看重。但在唐代開元年代之前,民間盛行的這種拜墓活動還被視為『野祭』。唐開元二十年,唐玄宗組織官方編修五禮時,為了給世人這種追賢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將寒食節上墓編入五禮之中的第一項吉禮中,使其永為恆式。此後,寒食節展墓名正言順地成為官方認同倡導的拜掃禮節。皇家從此也擠身於寒食祭陵展墓行列。

   最隆重的自然是皇家祭陵。唐貞觀時規定,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寒食日設祭。宋代『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明代『上陵之祀,歲凡三舉,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事天下無事,天子於清明日亦時或一行。』

   除皇家祭陵外,寒食節較為隆重的祭儀為祭祀孔林。歷代規定孔林祀期為一年兩祀,即春用寒食節,冬用十月朔日,奠儀由孔子後裔衍聖公主祭。

   明洪武二十六年,國內各府州、縣皆立厲壇,禮部曾頒發有定禮及欽定祭文。按各地誌書中載敘,厲壇一般建在城北附近,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晡時(申時)致祭。清明日祭祀前三日內,先由地方有司移牒城隍。到祭祀日,將城隍神奉請於厲壇內,讓其南向,無祀鬼神名位俸陪於左右兩側。按張震【邑厲壇記】文載:厲,謂古帝王無後者,好禍民,故祀以安之。文中還講:鬼有所歸便不為厲。慮其無歸而病民,故祀之。此以防民患,仁之至也。

4 踏青、插柳——青山綠水間的寒食活動

   唐代寒食踏青已相當廣泛普及。孟郊【濟源寒食】詩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沒腳走芳埃』;於鵠【襄陽寒食寄宇文籍】講的是水鄉的踏青:『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詩人杜甫也有踏青【絕句】曰:『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

   北宋蘇轍【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北宋時期的寒食踏青是我國歷史上踏青活動的極盛時期,一些人當時甚至熱衷於踏青,淡化了祭掃。時人李之彥【東谷所見】中記載自己回鄉時,看到一些人家『置親於荒墟』,清明節拜掃只草草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

   明清時期,寒食節踏青依舊是國人久經不衰的活動項目之一。明代著名方志【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有京郊當年清明踏青時的一幕場景:『……玉泉三十里至橋下,夾岸高柳,絲垂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台,廣畝小池,蔭爽交匝,歲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

   寒食折柳、插柳歷史悠久,【荊楚歲時記】記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 不僅插柳,而且戴柳,寒食節時,人們紛紛將柳條編成環,戴於頭上。寒食插柳、戴柳風習之烈,民諺可證:『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

   漢民族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風俗,【詩】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灞陵折柳的風俗更是充滿了漢民族特色的優美送別。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5 蹴鞠、鞦韆——楊柳春風中的輕舞飛揚

   自南北朝起,寒食節就出現了從單一的禁火寒食向娛樂化方向演變的趨勢。至強盛的隋唐,寒食娛樂活動已經蔚為大觀。華夏傳統節日中,沒有哪個節日有寒食這樣濃厚的運動色彩了。蹴鞠、鞦韆、拔河、鬥雞卵、放風箏……寒食節完全可以稱為漢民族的春日運動節。據說這是因為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來鍛煉身體。

   ①鞦韆

   盪鞦韆之於寒食節的普遍,杜甫詩云:『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寒食節甚至又被稱為『鞦韆節』。

   漢族有關鞦韆的說法很多。【古今藝術圖】稱,鞦韆本是古代山戎人用於練習身手輕趫的軍訓項目。到春秋時,齊桓公出兵遠征山戎,鞦韆也隨之向南流傳,其後逐漸在中原地區傳開,並從軍訓項目演化為遊藝。【荊楚歲時記】注還具體畫出了鞦韆從山戎之戲變成漢人遊藝的線索:『【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真正的鞦韆遊藝,很可能是中原漢族女子的創造。

   【漢武帝后庭鞦韆賦】稱:『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湘素雜記】稱:『鞦韆,漢武帝后庭之戲也,本雲千秋,祝壽之詞也,語訛傳為鞦韆。』也有說法認為,『千秋』在漢語中有生死之諱,故改為鞦韆。

   唐玄宗對鞦韆之戲更是讚不絕口:【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歷代的寒食詩詞中,處處可見漢家女子花叢中盪起鞦韆的美麗身影: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曰:『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竟出垂楊里』;王禹偁【寒食】曰:『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梅堯臣【梨花】曰:『月白鞦韆地,風吹蛺蝶衣』;文彥博寒食日過龍門,也有詩作曰:『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歐陽公【漁家傲】詞:『隔牆遙見鞦韆侶,綠色紅旗雙彩柱』;陸游詩句:『鞦韆旗下一春忙』;元代著名散曲家,盧摯寒食日新野道中創作【雙調·蟾宮曲】曰:『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埡斜插花枝』;元代另一名散曲名手張養浩也在寒食途中作【中呂·十二月兼堯民歌】曲中曰:『三四株溪邊杏桃,一兩處牆裡鞦韆』;明代嘉靖進士朱日藩【清明揚州道中憶王端公】句曰:『水國人家種楊柳,清明士女競鞦韆』……

   ②蹴鞠 蹴鞠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類似足球的體育活動。宋人馬端臨【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反映唐代寒食節蹴球活動的詩作如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竟出垂楊里』;王建【宮詩】:『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白居易【洛橋寒日作】:『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睛』 ……

   ③牽鈎 牽鈎即拔河。寒食拔河戲據說由水上舟戰『牽鈎』演變而來,至唐代始稱拔河。寒食節拔河之最,當數唐中宗導演的梨園拔河戲。據【景龍文館記】:『唐中宗(李顯)景龍四年清明節,帝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以大麻絚兩頭系十餘小索,每索數人執之。以挽六弱為輸。時,七宰相、二附馬為東朋,三相五將為西朋。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因年老,隨而踣(倒),久不能起,帝以笑為樂。』

   ④鬥雞、鬥雞卵 我國鬥雞習俗歷史悠久,鬥雞之戲久經不衰。寒食節鬥雞大約起自隋代。隋代杜台卿著【玉燭寶典】載:『寒食節城市尤多鬥雞斗卵之戲。』到唐代,寒食節鬥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項目之一。宋代之後,宮廳鬥雞戲依然為國人樂不可支的節日休閒娛樂項目,自然,這當屬於一種節俗的陋習。

   有些不同的是鬥雞卵,【荊楚歲時記】說, 寒食節有鬥雞、雕畫雞蛋和鬥雞卵的風俗。古時富勢的人家,講究的吃食是畫有圖形的雞蛋。當時還有在雞蛋上染上藍紅等顏色,仍象雕刻的一樣,輾轉相互贈送,或者放在菜盤和祭器里。至於斗卵的遊戲就不知道出自哪裡,具體的做法無考。

   ⑤放風箏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專家指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