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重建人文詩性信仰,再尋華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節復興方案 由於寒食與清明之間的繼承與融合的關係,兩者互為一體、難解難分,故我們對寒食、清明兩節不做嚴格的區分,將其視為一個節日的整體,統稱『寒食清明』之節。
(一)寒食清明節在當代中國的流傳現狀
直到今天,清明仍然是中國人比較重視的傳統節日,但是這種重視幾乎完全出於一種風俗慣性和文化流失的本能反應,嚴重缺乏實質性內容,更多的只是本能地堅守模糊的風俗底線。換言之,寒食早已煙消雲散,而清明也幾近空洞無物。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的話,那麼華夏傳統的清明節很可能步上巳與寒食的後塵,成為又一具只留下節日名稱的文化空殼。
當代中國人,幾乎完全不知寒食為何物,更遑論什麼寒食風俗了。寒食清明的幾大風俗中,只有掃墓之風殘存,而踏青與春日遊藝幾乎完全消失。這也與我國不合理的節假制度有密切關係,如前所說,唐時寒食清明節,休假日最長高達七天,而現在,寒食清明皆不放假,忙碌的城市人能設法祭掃已屬不易,又何來踏青的閒情雅致。
殘存的祭掃風俗也已經嚴重異化。一方面,由於殯葬制度的變遷,土葬已被廢止,掃墓之俗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依託;另一方面,由於社會風氣的惡化,清明時節各種違背清明慎終追遠、懷念親人與先賢本意的現象也大量滋生,有的人甚至用『紙二奶』『搖頭丸』等所謂的『另類祭品』進行祭掃。
公祭方面,對黃帝、孔子等的祭祀存在着許多不規範的現象,比如,清明祭黃帝時,禮儀小姐身穿大開衩的旗袍,露着大腿紀念人文先祖,失去了應有的莊重和肅穆。參加公祭的人群着裝也非常混亂,西裝、夾克、『唐裝』、中山裝、牛仔褲,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
許多地方還在清明日組織大中小學的學生祭掃烈士墓,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卻常常出現諸如學生騎在烈士頭上嘻鬧、祭掃之後垃圾遍地等不應有的現象。
以上種種清明亂象,令華夏文明古國蒙羞,令華夏兒女汗顏。寒食清明節延續了兩千多年,它本該是一個華夏國民慎終追遠、莊重地紀念先人的最文明的節日,本該是中國人最肅穆、最優雅、最安靜的一個節日,而現在卻弄得充滿喧囂、浮躁之感。
我們的『清明』哪裏去了?
浮躁源於信仰的不再,源於儀式的流失。大把大把的祭品燒過,心中卻沒有一絲對先人真正的敬意和懷念。各種公祭廣場人山人海,旅遊與經濟的炒作卻是最強烈的意念與心思。而真正的信仰,反倒在清明之祭中變得非常稀薄,成為了無關緊要的東西。
有人說,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我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清明之祭,是道德的詩性信仰。
而事實上,我們這個民族,已經基本喪失了這種面向生命與文明的敬意,喪失了這種詩性的信仰。
該『靜』時『鬧』,而該『鬧』時卻『靜』得一塌糊塗。如前所言,寒食清明節有歡樂喧鬧的另一面,有充滿春日動感與活力的踏青、插柳、鞦韆、蹴鞠、牽鈎、風箏等充滿漢民族特色的春日運動和遊藝活動。而到了今天,踏青、鞦韆等風俗已難覓蹤跡,忙碌的人們終日身心疲憊,在清明來臨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在網上上香祭掃一下了事,那些漢族風格的春日運動,很少有人知曉和問津。
漢民族服飾的喪失更讓這些活動失去了味道。穿着西裝,如何踏青?穿着牛仔褲,頭戴柳環更是缺乏韻味。鞦韆是要女孩子穿着飄逸漢服才真正能盪起來的,風箏也需要與飄揚的裙裾搭配才更有靈性。
清明時節,北方最多的不是紛紛春雨,而已經是來勢洶洶的沙塵暴。每年春季,北方的中國人常常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忽然風起沙塵來,京城到處賣碳翁』,就是當代中國北方城市春季的寫照。環境的持續惡化讓億萬中國人很難真正體驗到春光的明媚。
清明的綠色變成了灰色,清明的靈動也凝固了,我們這個最善於感受的民族,已經不再能感受到真正華夏春天的清新與嫵媚,詩意沒有了,漢民族的心靈已經變得乾癟枯澀。
我們的『清明』哪裏去了?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這是多麼美好而真誠的文明信仰。功名與利祿,在我如浮雲。其實子推的故事是真是假甚至是有是無,都無關緊要,寒食的紀念,是一個民族樸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數千年的堅守。由此,漢民族慎終追遠的文明性格有了一個最適合表達的節令時間,華夏第一祭日,意義即在於此。
立春時節,乍暖還寒。陽春三月,方景物清明。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如果說,從臘祭到上元,是漢民族冬日裏最歡樂最溫暖的狂歡,而立春開始至寒食清明,則是漢民族迎春的綠色樂章,那是一個心中充滿浪漫和詩意的民族才會有的優美節日。寒食的鞦韆飛過,你聽到立夏荷塘的蛙鳴了嗎……
失落了詩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們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們失去的,是心中的華夏。
(二)寒食、清明之節復興方案
1 放假
寒食清明假日法定化,已是普遍的社會共識和起碼的人文常識,也已經是人大代表業已提出的正式法律議案,此處不再贅述其意義。
綜合考慮,呼籲國家對寒食清明節進行如下的假日安排:
取消或縮減五一長假,將節日時間轉移至上巳、寒食、清明三節,加上周末,形成大清明春季長假。給人們留下祭掃、踏青、運動的充分休息時間,恢復漢民族清明春遊和運動的習俗。寒食日定為國家公祭日和烈士紀念日。植樹節轉移至清明日。
(註: 此文寫於2006年,清明假日法定化如今已實現,五一長假也已縮短。感謝前輩們的努力。)
2 公祭及民間祭祀活動
公祭如祭黃帝、孔子、革命烈士等,公祭黃帝、孔子時,宜採用正規的祭禮,民間人士應着本民族的正式禮服。對於漢族,即玄端一類。
民間祭祀,則需殯葬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完善。此論題此處無法詳細展開,但『既尊重傳統又符合國情、節約土地、優化生態、文明、肅穆、節儉』當為進一步完善的方向。而在祭祀禮儀方面,則需以莊重、意誠為本,鮮花、果品、上香、祭酒即可,無須鋪張浪費。祭服應採用漢民族傳統的玄端、深衣類正式祭祀禮服。
3 恢復『寒食』的節日食俗
建議寒食日前,按照前面的介紹,舉家親手製作麥粥、棗錮飛燕、青精飯、青團、桃花粥、煮雞蛋等寒食特色食品,備寒食日食用。自然,寒食一天即可,清明便可恢復正常飲食。而且,體質較弱的兒童、老人、孕產婦等仍應進用熱食。
雕畫雞蛋、鬥雞卵也是一種有趣的節日活動。
4 舉行改火等節日儀式以為民眾娛樂
宜由政府為民眾組織表演,鑽木取火等改火儀式趣味性強,也有一定的文明教育意義。家長也可以帶小孩子自己嘗試鑽木取火(提示:鑽木取火並非易事,需要一定技巧,適當的鑽具、足量的易燃物是關鍵)
5 恢復踏青、插柳、戴柳等寒食節俗
踏青時,宜穿適合郊野運動的輕便舒服的襦裙、直身一類漢服,詳細着裝建議,請參考:漢服系統知識分類綱要 五:服制與場合。
6 鞦韆、蹴鞠、拔河、風箏……重溫漢民族特色濃厚的春日運動
服飾方面,皆宜穿輕便的漢服,具體建議同上。蹴鞠,在古代是開展廣泛的民族體育活動,需着漢服、制皮球進行比賽,建議政府為民眾進行表演,團體、社區、單位等也可自行組織比賽,關於蹴鞠的知識和製作、組織方法等問題,可用百度進行檢索。(百度搜索:蹴鞠)
當清明時節華夏大地到處是穿着民族服飾漢服蹴鞠的人群、拔河的少年、盪鞦韆的姑娘和放風箏的孩子,那將是怎樣一幅美麗的華夏春日踏青遊戲圖?那種全民健身,我們不是早就擁有了麼,為何要讓它流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