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河報 記者 王新昌 實習生 王萌 文圖
在中國地圖上,大運河和長城,是中華民族在亞洲東方鐫刻的兩條巨線,長城是一撇,運河是一捺,寫下了一個巨大的『人』字,是華夏兒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在世界上樹立起不朽的文化豐碑。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以洛陽為中心,形成了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大運河。2011年3月29日,在原則通過的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洛陽的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被確定為『立即列入項目』,通濟渠-洛河隋唐洛陽城段被確定為『後續列入項目』,目前洛陽已全面啟動這些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它們將再現洛陽作為大運河中心的盛況。
洛陽
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
據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人們常提起的中國大運河實際是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的總稱,全長達3200公里。它始鑿於公元前486年,流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8個省(市),沿線35個城市,成為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水運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它促進了地域間經濟、文化交流,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所以此次申遺工作,洛陽成了全國唯一同時參與大運河申遺和絲綢之路申遺的城市,全市共有5處遺址入選最終申遺名單。其中,大運河申遺項目2處,分別為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工作人員介紹說。
含嘉倉遺址、
回洛倉遺址再現盛況
工作人員介紹,含嘉倉遺址位於今洛陽老城北,始建於隋代,為皇家糧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餘年後廢棄。20世紀70年代發現,出土銘磚、大量生活器皿、炭化糧食等文物。據考古人員推測,含嘉倉共有圓形倉窖400餘個,與回洛倉內不同的是,這裡的倉窖大小不一。其中,含嘉倉遺址160號倉窖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古倉街,該倉窖以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糧食而出名。據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古倉街的命名就是緣於這裡發現了含嘉倉。目前,該倉窖已有保護性建築,為了更好地實施保護展示,配合大運河申遺,近日,160號倉窖保護展廳改建工程啟動,將結合遺址保護展廳對含嘉倉遺址的出土文物進行陳列展示。
回洛倉遺址位於隋洛陽城北3.5公里處(今e河回族區e河鄉小李村、馬坡村西),也是隋煬帝於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設置的一座國家糧倉。去年以來,隨着新一輪考古勘探發掘工作的進行,對回洛倉遺址的形制及面積也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整個倉城由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組成,城牆寬3米;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呈長方形;倉窖排列東西成行、南北成列,非常整齊,倉窖數量大約為710座。這些倉窖開口現距地表深1.1米至1.3米,窖口內徑10米、外徑17米,深10米,規模較大。同時,倉城內還發現了道路遺址2條。其中,東西向道路長1000米、寬28米;南北向道路長355米,寬40米。道路上有明顯被長期碾壓的痕跡,應是當時在倉城內運送糧食車留下的車轍痕跡。
全面啟動
保護遺址的展示工程
據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洛陽目前全面啟動了含嘉倉160號倉窖和回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完成了含嘉倉遺址160號倉窖保護展廳改建工程和回洛倉考古遺址保護展廳的施工設計工作。為了使保護工程有序進行,成立了含嘉倉、回洛倉項目建設指揮部,工程已於今年3月開工建設,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計劃於6月底基本建成。
來源:大河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