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5|回覆: 0

[醫藥臨床] 葉希賢傷科理論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3-7-3 1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葉希賢提出應注意患者肢體功能,通過肢體功能障礙的表現,印證其爲傷筋還是骨折以及損傷的嚴重程度。他根據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歸納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骨傷疾病早期以疏導氣血爲主,手法輕鬆多用揉、捏、拿等法以舒松筋絡;中期存在功能障礙或畸形,多先用順筋歸位,擠、按、端、提、搬等校正手法;後期症狀基本消失,爲加速恢復多以調理氣血、暢通經絡,用推、揉、抖、滾等法。
  葉希賢(1904~1978),字楚樵,男,是天津著名的中醫骨傷學家,擅長傷科疾患。他自幼好學,習武,崇尚醫術。先後師從屈連海學習正骨,楊德山學習按摩。學成後於1936年在津懸壺應世,專治骨傷科疾患,屢起沉疴痼疾。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正骨科副主任、天津中醫學院傷科教研室主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天津中醫學會理事等職。
  他在研習【內經】、【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世醫得效方】等古代文獻的同時,結合現代醫學與臨床實踐,在傷科理論與臨床諸多領域貢獻頗豐,惠及後人。
  傷科行醫二要
  要中西互參
  葉希賢認爲傷科醫生不僅要刻苦鑽研中醫經典著作和專著,還要掌握有關現代醫學知識和診療手段,並將其整合應用於臨床實踐。
  他強調骨傷診治要從整體觀念出發,辨證論治,學習各家之長,同時在實踐中善於積累和總結臨床經驗,中西醫互爲補充,才能獲得實效。
  如現代醫學認爲血液循環差、供血少的部位,骨折不易生長、連接或遲緩癒合的觀點,可根據祖國醫學筋骨依賴肝、腎和氣血濡養的指導思想;在臨床上除使用活血祛瘀、和營止痛之法外,還應大量採用補肝腎、養氣血之藥,方能奏效。
  內外結合,手法藥物並舉
  葉希賢不僅重視手法,同樣重視藥物應用。主要方藥無論內服、外敷均取其消腫止痛、養筋活血、破瘀通絡之功。他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對自製藥物要求嚴格,精選藥材,一絲不苟。常用的有延桂散、腰痛合劑、中白散、榮筋片等。
  以中白散爲例,該藥是接骨醋膏,專治新舊骨折,能止痛、去瘀、消腫、接骨,效果奇佳,貼藥後藥力滲透,不僅加速祛瘀、消腫、保護皮膚,並且不妨礙做X線檢查。再如一直沿用至今的榮筋片、活血片、接骨靈丹,充分體現了中醫傷科的三期辨證用藥原則,即一期活血化瘀用活血片;二期接骨續筋用接骨靈丹;三期補益肝腎用榮筋片。
  葉氏傷科診療特點
  注重望、問、摸、比四診
  葉希賢認爲傷科疾患,治病易、認病難,治病重在診斷,診斷明確,才能對症施術。臨床上應以望、問、摸、比四診合參,提倡聲色、形態和摸問結合之診查方法。
  望診:除瞭望神色、形態和舌象之外,局部望診中應注意病患處形態變化,掌握畸形特點。注意患肢有無殘缺、短縮、腫脹、皮色、創面、創口等,以推測分析病情;更應注意肢體的功能,通過肢體功能障礙的表現,印證其爲傷筋還是骨折以及損傷的嚴重程度。他根據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歸納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問診:通過詢問患者主訴了解致傷原因。通過對患者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自覺症狀等的了解,確切掌握病情,爲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並總結傷科十問歌訣:一問損因、二問便、三問飲食、四問傷(受傷部位)、五問周身、六問時(受傷時間)、七問醫治(治療過程和後果)、八問病(腫脹疼痛功能情況)、九問寒熱孰輕重(受傷後周身有無發熱惡寒)、十問家族全知情。
  摸、比診:重視摸診和比對,通過觸摸骨傷局部可以了解損傷後骨及關節形狀、性質、移位情況,它是診斷及治療的依據。摸法的要領乃沿著骨骼、筋肉由上至下,同時要與健側對比,雙側相同爲正常,有差異的爲病態,相差越大病情越重。
  傷科手法特點
  葉氏傷科突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強調各種手法力度的相互運用,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正骨理筋、動靜結合爲其手法特色。
  融入武術精華,強調基本功訓練。葉希賢強調傷科醫生必須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只有長期堅持苦練軟功、輕功、硬功,才能產生臂、腕、指的彈力、拉力、推力,使三力達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剛柔相濟,不強拉硬扯、使用暴力的層次。只有長期堅持訓練,才能突出耐力,在臨床施法中全神貫注、一氣呵成,相互佐使、相得益彰。
  他強調骨折的整復和關節的復位要依賴手法,非靈丹妙藥所能奏效。積極倡導將武術精華融化於正骨按摩手法之中,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鼓勵患者以鍛鍊來調整、恢復,促進傷科疾病的康復,即現代醫學所說的功能鍛鍊之法。
  以八法爲基礎,重變通倡輕巧。葉希賢在繼承傳統八法的基礎上,對按摩手法分別歸類,臨床上按部位需要和功能療法相結合進行辨證施法。其法以輕巧見長,力求不採用暴力,特別是治療傷筋證運用各種不同手法,達到開通氣血、舒通經脈、順理經筋的目的。
  根據病情靈活變通手法,強調受傷早期以疏導氣血爲主,手法輕鬆多用揉、捏、拿、按、摩等法以舒松筋絡;中期存在功能障礙或畸形,多先用順筋歸位,擠、按、端、提、搬等校正手法;後期症狀基本消失,爲加速恢復多以調理氣血、暢通經絡,用推、揉、抖、滾、拍打等法。
  強調手法虛實輕重應根據病人體質、年齡、性別、受傷部位和病證隨機應變,不可拘泥。治筋手法推崇以痛爲俞,配合循經取穴、點按穴位,結合關節被動活動,主張動靜結合,配合輔助療法,以取得相應療效。
  手法治療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葉希賢總結歸納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肩關節周圍炎、陳舊性肘關節脫位等疾病的正骨治療方法,臨床療效甚佳,現將治療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手法簡介如下。
  通常認爲關節脫位超過3周者屬陳舊性脫位,一般均以手術治療爲主。但葉希賢卻通過手法舒筋及復位兩個步驟達到治療效果。
  整復時病人平臥,進行臂叢阻滯麻醉,待患臂肌肉鬆弛,關節無痛,然後進行整復。
  第一步,舒筋法:舒筋活血,松解粘連(伸長長期攣縮的肌肉、肌腱組織)。一助手把持上臂,術者握腕部用力牽拉。然後術者改爲一手握患肢肘部,一手仍握腕部,在牽引下慢慢活動肘關節。先屈伸,後內收外展,左右搖擺並做內外迴旋,活動範圍由小及大,逐漸用力,切忌使用暴力。在活動過程中可聽到瘢痕組織粘連剝脫的撕裂聲,而後再用力牽引。如此反覆數次後,肘關節的活動範圍逐漸增大,肘關節周圍的纖維性粘連也隨之解脫,關節在脫位的情況下已相當鬆弛。最後在伸直位牽引下透視檢查,如重疊移位已基本矯正,橈骨頭和肱骨小頭已無重疊,尺骨喙突已達到肱骨滑車面的後緣,始可進行下一步驟。
  第二步,復位法:有側移者首先矯正側移位。兩助手上下牽引,術者兩手分握肘部上下進行推拉,使尺骨鷹嘴的半月狀切跡和肱骨的滑車關節面相對應,待側移位矯正後,術者用兩手握住肘部,保持復位。
  助手改變牽引方向,再復整後移位。一助手把持固定上臂,另一助手立於木凳上,牽引前臂。術者用一寬布帶繞過肱骨幹下端前側,繫於術者腰後,兩手把住肘關節,兩拇指頂住鷹嘴突,兩手其他四指在布帶之外,把住肱骨幹下前側。準備妥當後,在術者統一指揮下先稍過伸肘關節,使尺骨喙突移至滑車面的後緣,而後慢慢屈曲肘關節,此時術者微微彎腰,扯緊布帶,頂住鷹嘴突的兩拇指用力前推,其他四指後拉。在這樣上下對抗牽引、前後對向推拉的作用下,繼續屈曲肘關節至90°角。
  在屈曲過程中,鷹嘴不向後突出,肘後部平穩,外觀正常,肱骨內外兩髁與鷹嘴突的關係恢復正常,表示脫位整復成功。經X線檢查復位良好,將肘關節固定於90°角位置。
  前脫位的整復步驟同上(即第一步舒筋,第二步復位),唯在整復時,助手牽引與布帶牽拉用力方向不同。一助手固定上臂,向上牽向後推,寬布帶繞過前臂上端掌面繫於術者腰後,術者兩手握前臂,先伸直牽引,而後在牽引下慢慢屈曲肘關節,同時躬腰拉扯布帶,另一助手用兩拇指頂住脫位於肱骨前面的尺骨上端,用力向下推。在皮帶拉、助手推、術者牽的協同動作下,即可將脫位整復。當鷹嘴突滑過肱骨下端時,可聽到『咯噔』的響聲,即表示復位成功,將肘關節固定在大於90°角的位置。
  復位後處理:患肘抬高,保持肘關節在90°角固定位置,鼓勵病人早期活動肩、腕關節,並隨時作握拳活動,可防止手指發生腫脹。7~10日可解除外固定(合併鷹嘴骨折的應固定4~6周),在三角巾懸吊下,讓病人在90°角範圍內自由進行肘關節的屈伸運動。2周後可解除三角巾,讓病人自由活動肘關節,從事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來進行功能鍛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