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江日報 宋代還研發出即沖即飲的速溶型飲料。這樣的小細節,再次讓人感嘆那悠遠的古人智慧
不知道是否可以說,酸梅湯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飲料之一。早在初唐醫典【千金翼方】中即已記載了『烏梅湯』。不過,自唐至今,酸梅湯的配料一直在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彼時利用烏梅巧制的保健型香飲非止一種,相比之下,簡直顯得今天的生活還不如八九百年前講究。
【武林舊事】中『涼水』一節提到『鹵梅水』,顯然就是酸梅湯。然而,宋時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重要飲料『荔枝膏』,也是以烏梅爲主料製成。【東京夢華錄】就記載,北宋汴梁『州橋夜市』上『夏月』會有『荔枝膏』出售,稍後又提到每年六月的『巷陌雜賣』包括『荔枝膏』。【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則都提到,南宋臨安的常見飲料之一爲『荔枝膏』,尤其是【武林舊事】明確在『涼水』一項中列出『荔枝膏水』。
元人忽思慧【飲膳正要】中恰恰記錄了『荔枝膏』的製法,乃是以烏梅肉、切碎的去皮桂、熟蜜放在水中熬煮,再下砂糖、生薑汁,熬成之後添一點麝香拌勻。大約其香甜滋味近於荔枝,所以稱爲『荔枝膏』,其實原料卻並不包括荔枝果肉。
南宋時,興起了一種新飲料『縮脾飲』,不僅【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提到,【武林舊事】更是點明冷飲攤上所賣爲『雪泡縮脾飲』。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知,這種飲料乃是將加工過的縮砂仁、烏梅肉、草果、甘草、干葛、白扁豆一一切碎,混在一起,用水煎成濃汁,然後沉在水井內浸涼,或者用冰雪冷鎮,製成沁脾的冷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熱,止吐利』。
更有意思的是,宋人還會煉製膏鹵狀態的『濃縮型』烏梅湯,以便長期保存,隨時沖飲。南宋人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至元六年鄭氏積誠堂刻本)中收有一款『烏梅湯』,其做法即爲:先把三十個大烏梅煮爛,將其去掉核之後的果肉擠干水分,搗成膏子;再將砂糖兌入熱水,同時添加甘草、藿香葉,在火上熬成膏;最終把烏梅膏、砂糖漿與薑汁一同傾入銀鍋或石鍋內,『熬成稠膏子,然後入檀、桂、腦、麝各半兩,伺冷,攪勻,入淨瓷器收貯,點服』。很明顯,如此製成的『稠膏子』可以貯放一段時間,期間隨時取出『點服』――舀取適量稠膏,置於碗內,用熱水或冷水沖化,形成濃淡適口的消夏飲料。
在這款『烏梅湯』之後,還列有一款『荔枝漿』,亦是以烏梅爲主料製成的『濃縮精華』:把半斤烏梅、三兩縮砂仁、三兩桂分別煎成汁,然後把這三種汁和在一起,兌入二斤半蔗糖,在銀鍋或石鍋內熬到『稠濃』的狀態。成品過濾之後,即於瓷器內貯存。至於用法,也是隨時取出適量,兌以冷或熱水,同時摻入少許龍腦香,由此泡出可口飲料。
同書又列有一款『荔枝湯』,卻是把焙乾的烏梅肉與干生薑、甘草分別搗成細粉,再與官桂末、碎糖粒一起拌勻,然後收藏在瓷器內。這等於是『烏梅湯散』,約略近似今日市面上售賣的『酸梅晶』,以乾燥粉末的狀態讓烏梅湯的配料能夠保存較長時間,供人很方便快捷的隨時沖湯並暢飲解暑。
細讀宋代的飲料,總令人爲其花色豐富、工料精緻而驚嘆。那時以烏梅爲料製作的解暑冷飲,不僅配有中藥以增加保健性能,而且還研發出濃縮膏漿與散粉兩種形式,形成即沖即飲的速溶型飲料。這樣的小細節,再次讓人感嘆那悠遠的古人智慧。
孟暉/文
孟暉 女,達斡爾族,作家。曾留學法國,著有【畫堂香事】、【花間十六聲】等,譯有【西洋古董鑑賞】等書。
來源:長江日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