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醫藥報 相傳清朝末年,山東某城有一家大藥鋪,名叫保和堂,是個百年老店。店裡有位店員,兒子十四五歲,也在店裡『學生意"。一年冬季,店員受店主人的委派,帶著兒子到四川去採購藥材。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第二年,麥子由綠而黃,就要開鐮收麥了,可是店員和他的兒子還遠在四川未歸。妻子一人在家,全沒主意,只好央人寫了封信,信上只寫了一行字:『小麥已熟,附子芨草當歸。』
店員收信拆開看後,嘻嘻一笑,兒子問有什麼喜訊。店員把信遞給兒子,說:『家中要收麥了,要我們早點回去。你看「做一行,諳一行」,連你媽信上也有三味藥名哩!』兒子一看,原來『附子』是『父子』,『芨草』是『及早』,『當歸』也是常用藥名,真是妙語雙關。
店員父子遠在四川,接信後當然歸心似箭。一年一度的麥收,關係到全家人一年的口糧和收入,這是莊稼人的頭等大事。無奈有一筆大宗買賣正在洽談,再說臨走時店主也多次說過,安心在外做生意,家裡有事一切由店主安排。於是,店員便回覆了一封加急快信:『大財未進,阿膠全蠍半夏。』
來信三言兩語,覆信言簡意賅。妻子接到覆信,送給代筆的王先生過目,王先生一看,連聲喊『妙!』王先生告訴她,你丈夫還有一筆生意,『大財』尚未到手,叫你夏令暫且歇息,不要過於忙碌,累壞了身體。王先生接著解釋道:『上次我幫你寫的信,總共十個字,隱喻了三味藥名,如今回信上,可巧也是十個字,也嵌進了三味藥名「阿膠」、「全蠍」、「半夏」,你說妙不妙?』(魯庸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