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0|回覆: 0

[古代科技] 盤點南京歷代水利系統:最早是春秋吳國的相國圩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3-7-30 0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現代快報
201372916430319.jpg
  秦淮河和東水關 本版均爲資料圖片

最近的天氣非常極端,一會兒大雨傾盆,一會兒高溫悶熱,常常令人擔心會遭遇洪水。水,亦能載舟亦能覆舟,城市的發展缺不了水,可水太多又會引發災害。南京這座古城的水利究竟如何?
現代快報記者戎丹妍整理自【南京市志】、【南京之水】等
南京水概況
南京有6個水系
秦淮水系有13條支流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尉天驕教授曾經上過一堂公開課,叫【中華水文化】,裡面著重講述了水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其中也講到了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
尉天驕主要是從水環境的角度來講述治理秦淮河的必要性,因爲秦淮河的治理,大大改善了南京的人文環境,使得南京成爲特別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聯合國人居署還特別給南京頒發了一個『人類居住特別榮譽獎』。
除了秦淮河,南京在歷史上有名的河流湖泊還有很多。【南京市志】中對南京的水系分布是這樣介紹的:南京境內的河道、湖泊,分屬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
按照次一級水系劃分,可分爲6個水系,分別是: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固城湖水系、西太湖水系、滁河水系和淮河水系。這6個水系包括了南京的所有湖泊河流。
其中沿江水系中,南岸有銅井河、江寧河、板橋河、十里長溝、金川河、九鄉河、七鄉河、便民河等,北岸有石磧河、高旺河、七里河、城南河、城東河等。共有13條獨流入江的支流。
秦淮水系也有很多支流,共13條。比如在江寧方山附近有雲台山河、牛首山河、運量河、紫金山溝等。
滁河水系除了滁河,支流有大馬廠河、襄河、清流河、來安河、沛河、八百河等。總共7條。
石臼湖-固城湖流域的河網密度比較高,且分屬不同水系,主要河流有天生橋河、新橋河、漆橋河等十多條。
南京的那些治水設施
最早的水利設施
春秋時吳國修建相國圩
南京因水而繁榮和富庶,人均占有水量和畝均耕地占有水量十分豐富,也因此很多帝王將都城修建於此。但長江南京段受海潮頂托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河湖水位季節變化大也是一個明顯特點,所以南京也曾因水而災害頻仍。
縱觀南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用水之利、避水之害的歷史。
南京最早的水利建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東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吳國在現今高淳縣固城湖畔修築相國圩,這種建築可以『築土御水,而耕其中』,就是說這種圩可以防禦洪水,在裡面種田。
史籍記載,『相國圩周四十里,爲吳之沃土,後吳丞相(文)鐘有寵於君,因以圩賜之,故名。』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高淳縣誌記載,相國圩是我國湖區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圩。爲了鼓勵人們屯田,三國時期周瑜還曾一度把家眷搬遷到相國圩內。相國圩近幾百年來沒有破過圩,1954年特大洪水,這裡依然固若金湯。相國圩在水利史上的地位很高,它是生活在湖區的人民與湖爭地,開墾利用湖灘地的『代表作』。
這種蓄泄並籌、排灌兼施的水利系統,以及湖泊灘地圍墾方式,甚至可與關中的鄭國渠和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
最早的運河
伍子胥負責開鑿的胥河
水路是古代物資運輸的的主要通道,長江雖然河寬水深,但風大浪急,運輸代價大、風險高。這些因素促進了南京周邊運河的開鑿。歷代曾在長江兩岸開挖過9條運河,其中4條爲通太湖運河,5條爲避江險運河。
其中通太湖的胥河就是其中一條,胥河原名胥溪河,位於高淳固城鎮與定埠鎮之間,全長30.6千米,是我國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相傳其開鑿與伍子胥有關。據宋書【圖經】記載,吳王闔閭伐楚時,讓伍子胥領兵,爲通漕運,伍子胥下令開鑿運河,時間是公元前506年,距今2500多年。胥河開通連接了長江和太湖流域,爲南京的對外物資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條件,至今這條河仍在發揮作用。
還有胭脂河(現名天生橋河),是明朝朱元璋所開。有資料記載,爲了改善航運,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在溧水縣境內開胭脂河以溝通秦淮河與石臼湖。胭脂河工程的石崗段長約4.5公里,河底寬10米。在爆破技術不發達的當時,工程十分艱難。據【溧水縣誌】記載,開山時先用鐵釺在岩石上鑿縫,將麻嵌入石縫中,澆以桐油,點火焚燒,待岩石燒紅,潑上冷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其開裂,然後將石塊撬開,搬運出去。『焚石鑿河』使得山崗岩石夾雜著紫紅,猶如婦女用的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來。其實這是由於岩石中含有的鐵質被氧化的結果。
歷代防洪系統
明初的東水關堪比堡壘
除了開挖運河,爲了防洪防災,南京人民千百年來還修建了各種防洪排水系統。
比如五代時的金陵府城,在秦淮河入城處建上水門,出城出建下水門。南唐年間,在緣淮塘置閘,叫做柵寨門,可將城中之水趁江潮低落時排出,調節秦淮河水位。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創柵寨門瓮城。明洪武四年築應天府城,環城建進水涵洞6座,出水涵洞15座。其中最有名的爲東水關、西水關和武廟閘。
現在東水關和武廟閘還有遺存,西水關已經消失。但資料記載,東西水關的閘門堪比一座堡壘,不僅可以防洪排水,還有作戰功能,裡面有藏兵洞。
資料記載,東水關閘爲內秦淮的入口,爲連拱式空心磚石結構,用幾層縱橫排列的木排作爲閘基墊層,閘身份上下兩層,每層各11個洞,上中兩層爲藏兵洞,對城外的一面封閉。下層爲通水涵洞,每個涵洞有3道門,前後兩道爲柵欄,中間1道爲可以開關的控制水位的閘門,11個進水巷道中有9個裝有固定鐵柵,防止敵軍潛入。拱高3米,洞長30米。
橫塘不是個地名
而是一道長堤
除了建閘,南京城還修建過很多讓人嘆爲觀止的防洪工程。
比如橫塘,我們知道的橫塘大多來自於古詩詞,比如唐代詩人崔顥的『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但橫塘卻是一道很長的堤壩,從中華門一直到水西門的內秦淮兩岸都叫橫塘,是孫權定都南京第二年,沿著秦淮河口所築的長堤,以防止洪水泛濫。所以如果在三國時期你告訴人家你住在橫塘,那人家肯定是摸不著頭腦的。
在東晉至南朝的200多年間,長江洪水溢入石頭城的災害共有10次,『漂殺緣淮居民』。爲了防洪,梁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武帝在秦淮河口新開緣淮塘,『北岸起石頭迄東冶,南岸起後渚籬門迄三橋,以防淮水泛濫。』
另外,位於浦口區的朱家山河也是一條爲滁河分洪而人工開挖的河流,由清朝大臣左宗棠負責開挖。朱家山河上接滁河下通長江,長14公里,是滁河一條重要分洪道。明成化年間,官府即動議開挖此河,但因『工費繁鉕』而一直未能實施。到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調動1萬軍隊,『以棉花火藥鑿管通山,層層轟揭,鑿通朱家山中段石脊。』下共挑土331.5萬立方米,石25.6萬立方米,耗白銀17.7萬兩,僅用2年時間就完成了該項工程,解除了威脅蘇皖兩省數十萬頃農田的水患問題。
如今的治水方法
秦淮河採用『六閘聯動』和『分時調水』法
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致力於水利的興修。
現如今,我們有了更現代的治水方法,採用了『六閘聯動』和『分時調水』的方案。
『六閘聯動』是指利用秦淮河流域已建成的天生橋閘、武定門閘、秦淮新河樞紐、蓮花閘、南河閘和三汊河河口閘組成一個集中系統,根據長江下關水位的高低,由設在三汊河口閘的中心控制室對六閘實行統一調度,通過多種調水方式補水,實現引石臼湖水向外秦淮河調水、引長江水向外秦淮河調水。
『分時調水』主要是汛期利用流域雨洪資源及石臼湖和秦淮河流域水位差自流引水,非汛期利用秦淮新河樞紐泵站提引水。
如今的秦淮河已經不再泛濫,反而成爲一道美麗的風景。
尉天驕教授在公開課上就說,未來的水利工作,不僅只是滿足防洪、排澇、供水和發電這些基本需求,還要努力營造清新優美的水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突出文化品位,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