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日報 綜合新華社消息 經過三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與清理,考古工作者如今在陝西省靖邊縣的『匈奴故都』統萬城遺址內意外發掘出一個規模巨大的建築基址,其四面斜坡土木結構形式表明其應當是高大的樓閣式建築,其巨大規模爲統萬城目前單體建築考古所僅見。
主持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邢福來說,現在我們發掘的這個夯土基址的長寬有三四十米,而且一個探溝解剖了一下這個建築基址,發現夯土直接壓在唐代地層上。從這一點來說,這個建築的建造年代應該在唐末五代時期,由此可以推論出統萬城的東城建立的年代應在唐末五代時期。
邢福來說,唐末時期在統萬城一帶,是拓跋思恭的靖難軍管理的地區,而且統萬城是靖難軍的置所――夏州所在地,所以我們覺得這個重要建築,應該和拓跋思恭有關係。這樣就基本上解決了赫連勃勃建立的統萬城,應該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西城和外廓城的一部分。
據了解,拓跋思恭在唐末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唐朝封爲靖難軍,置所就在夏州即如今的統萬城,管理的範圍包括現在陝北的靖邊、定邊,橫山、米脂還有甘肅、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
邢福來說:『唐朝中央政府還賜姓拓跋思恭爲李姓,改名爲李思恭,而且靖難軍節度使是世襲的,它的後代就到了李元昊的西夏。我們現在稱之爲西夏的這個國家爲什麼稱爲西夏,就是因爲和他們的祖先在東邊的夏州(即統萬城)一帶活動有關。』
連結
北方古城防禦史上十分罕見
考古學家首次成功『解剖』城牆馬面
據新華社西安9月13日電(記者 馮國 都紅剛)『匈奴故都』統萬城的巍峨城牆已爲世人所知,然而與其連爲一體的馬面長期以來卻鮮有研究。如今,考古專家經兩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終於首次成功『解剖』出來幾座馬面,發現伸出城牆之外略顯孤傲的馬面中有的高達到12米,這在中國北方古城的防禦史上十分罕見。
邢福來說,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是統萬城南城牆的馬面,通常也是統萬城最高大的馬面。但從今年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這些馬面的最下部普遍在現有地表的五六米以下,最深的可以達到8米,也就是說沙土掩埋的部分最深的有8米深,可見統萬城被稱爲『沙漠古都』真是名副其實。
根據多年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建於公元5世紀初的『匈奴故都』統萬城一般認爲主要由緊密相連的東西兩城組成,二者共用中間的南北向城牆,而其城牆之外馬面多如同城牆一樣,都是由十分堅固的灰白土築成,共同構成了人稱『白城』的傳說。
邢福來說,今年考古發現個別馬面與城牆直接夯築爲一體,多數馬面則是獨自夯筑後再以普通夯土相連,使整體呈灰白色的城牆與馬面跟土色的連接牆體之間,讓人很容易區分開來。
除了高達12米的高大馬面讓人震撼之外,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地表深四、五米的千年前的地面上,還意外在馬面周邊和城牆外面發現有五排柱洞,及一些鐵蒺藜和重達五、六公斤的防禦石頭。
邢福來說:『經反覆研究發現,千年前地面保存下來的五排柱洞實際上也是防禦工事,其具體做法是每個柱洞裡插上一根頂部削尖的木樁,五排柱子讓攻城者或馬匹難以駐足,同時也對馬面和城牆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
新華社發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