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是台湾作家,满族,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此人以诽谤中国文化为乐,不过已经死了,关于他的错误论述如下所示:
一,中国人讲面子对不对?
我们中国人爱讲面子,可是这一点,却成了重点批判对象。柏杨就说:“夫‘面子’是啥?洋大人怎么研究都研究不懂”,“面子也者,大概是神经衰弱和牢不可破自私的一种产品。”然而,请各位读者凭良心说:讲面子都是错的吗?对于柏杨这种人,只要骂他姥姥一句,他就知道维护自己的面子了。
洋人不懂什么叫“面子”,柏杨就不明白。如此说来,“别”字可以当“分离”讲,也可以当“不要”“另外”“插在腰间”讲,倘或外国人不懂这个词,柏杨在自己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难道还死不成啦?一词多义是常见现象。如film一词,即当“薄膜”讲,又当“胶片”讲。倘或一个洋人,见我们中国人不明白这个词,就假装不懂、转身去质问本国人,那是就二八。
另外,我们中国人注重面子,也不能完全否定。因为,面子有多重含义,其中包括:
虚荣——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关心:比如,主人对客人客客气气,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往往会被夸为“讲面子”——这难道是牢不可破的自私吗?
外部形象:有人穿着邋遢,家人劝道:“穿整齐点,给我们点面子。”柏杨批判我们中国人丑陋,可会反对这种“面子”?
尊重:有人办喜事,很多朋友都来祝贺,他说:“谢谢大家给我面子。”倘或大家都不来,可是对他的尊重?
尊严:两个人发生争吵,同事劝道:“少说两句,互相给点面子。”即: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尊严。这种现象,可是反对“窝里斗”的柏杨所憎恶的?
在天津一带,“讲面子”是夸奖别人的话,比如“某某这个人有面儿。”我劝中国同胞,不要因噎废食,该讲的面子还是要讲。否则,洋奴更有理由骂我们“一盘散沙”、“人情冷漠”。
二,老子的“无为”是不作为吗?
哲学家老子强调“无为”,柏杨评价老子说:“李耳的全部思想是:清净,不要作为,任凭事物自然发展。”“也就是说,什么事都不要做,就是已经做了很多重要的事。”
老子主张“什么事都不要做”吗?
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今天制造很多忌讳,让民众制造武器打仗。明天创造古怪的东西,颁布形形色色的法令,反会使人民穷困,盗贼蜂起。对人民要不生事端,人民自然就会富裕,淳朴。说白了:不要折腾老百姓。
滑稽的是,柏杨自己都承认老子的贡献,说汉文帝“从李耳思想中,接受到三项教训:‘第一,仁慈。第二,节俭。第三,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不要去做。’”汉文帝“确实做到了这三点”,“废掉了割鼻断足的酷刑”,“并经常免除全国田赋。”既然自己都承认了,还批什么?
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个“无”是啥也不干吗?拿骗鬼的把戏歪曲老子,哪个混蛋欺负我们中国人不读《道德经》?
三,儒家是否反对改革?
柏杨说:“儒家思想下的中国传统政治,是反对任何改革的。儒书上‘利不十,不变法’,已成为阻止改革的借口。”
“利不十,不变法”,恐怕不是儒书上的,而是法家《商君书》上的。商鞅变法,大夫杜挚反对,他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不是什么“利不十,不变法”。
儒家主张不变革么?怪啦。
《周易》曰:“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在政治上,汉朝有三公,为丞相、大司马、大司空,明朝废除丞相制。汉朝选拔人才,使用察举制,政府官员负责推荐人才。魏晋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除了看能力,还要看出身。隋朝开始,中国实行科举制。在军事上,汉设大将军,为军事首脑。魏晋时期,设立大司马、大将军,后者权利被削弱。唐有节度史掌握兵权,上将军高于大将军。宋朝文官管武将,节度史被架空,明朝创立五军都督府。。。儒家不改革?这是欺天罔地的胡话。即使经过文革式的大洗脑,这种荒唐言论也是无论如何不能成立的。柏杨是台湾人,也在说这种胡话。
《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子张曾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礼,增添和废弃,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礼,增添和废弃,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起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是不变革的证据吗?
儒家改革了,死命装瞎,视而不见。儒家不改革,抓住不放,大书特书——这种手段太滑稽了。
《再论柏杨给中国文化造了多少谣》
一,中国人不是炎黄子孙吗?
柏杨认说:“中国人除了一口咬定黄帝姬轩辕先生是祖先外。。。一口咬定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先生,也是祖先。问题是,姬轩辕先生和神农氏先生之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直到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神农氏先生的八世孙榆罔先生,才罩不住,被姬轩辕先生强大的有熊兵团,打得落花流水。”(《帝王之死》)
关于炎黄二帝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一,炎黄是兄弟,“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国语·晋语》)其二,榆罔是炎帝,神农的子孙。“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榆罔犹袭神农之号也。”(《补史记·三皇本纪》)——榆罔就是炎帝,然而柏杨不告诉你。
二,所谓“中国人用火药做炮仗,外国人做子弹”。
社会上有这样的流言:中国人用火药做炮仗,外国人做子弹。这种说法极其荒谬,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指出:中国的发明不仅有火药,还有“火药用于战争技术”。枪起源于宋朝,叫做“突火枪”,发明于1120年。如果这也属于炮仗,谁敢在自家院子里“放炮”?
柏杨倒是承认宋朝制造了火器,但他认为:“跟其他的中国古发明一样,火药的功能到此为止,没有进一步发展。中国只用它来制造鞭炮。”
——明朝发明的火器有:拐子铳(连发手枪),一窝蜂,三眼铳,万人敌(最早使用于宁远之战),火龙出水,鸟枪,虎蹲炮(嘉靖年间发明),十眼铳,茅元仪著《武备志》,记录火器180多种。赵士桢著《神器谱》,焦玉著《火龙神器阵法》,毕懋康著《军器图说》,记述了大量火器,毕懋康还发明了燧发枪(自动打火枪)。戚继光,袁崇焕的部队,哪个不配备火器?即使到了清朝,戴梓还发明了“连珠火铳”和“子母炮”,柏杨怎么把火器变成鞭炮了?
三,活字印刷昙花一现?
柏杨说:“最伟大的雕版家之一的毕升,曾发明活字版。”“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并没有推广,只昙花一现便消失了。可能是农业社会的静态需要量,还没有多到手刻版来不及供应的程度。”
柏杨又在胡诌了。2009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报导:“明、清以降,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在东南地区发展了铜活字(或为铜版锡活字),分布地域广,印书种类多。”“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政府组织,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计万余卷,规模浩大。清代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刻制了15万个木活字,印制《四库全书》及其他重要著作,总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多、印书量最大的一次。”(《开创印刷史的新纪元,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柏杨打击我们中国人,没必要那么辛苦吧?
四,中国宫廷比西方黑暗吗?
在《皇后之死》一书中,柏杨写道:“从宫廷斗争和皇后的大批死于非命,说明中国宫廷的黑暗,远超过欧洲宫廷。”为此,我讲两个问题:
首先,1981年8月22日,柏杨在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演讲《人生文学与历史》,承认“西洋历史我还没有开始念”,而《皇后之死》第一集完稿于1980年,柏杨不懂欧史,无理由下此结论。这种“不懂外国,所以外国好”的丑态,是常见病,多发病,值得全体洋奴借鉴。
其次,西欧实行采邑制,“到1789年,德意志分裂为1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实体”(《剑桥德国史》导论)欧洲约有45国,就算平均历史500年,一国平均分成十份,也有22。5万年的大小“宫廷史”,要读完很难。因此,千万不要轻言“中国什么、什么最坏,外国(主要指欧美)没有。”
用列举中国黑暗多,来论证中国“最”黑暗,是洋奴普遍使用的下流手段。
五,汉宣帝屠净长安城?
柏杨这老家伙造谣骇人听闻。在《中国人史纲》中,他说:汉宣帝灭权贵霍家一族,“这次屠杀了一千多家,中国一向是大家庭制度”,“每家以一百人计算,就屠杀了十余万人,长安几乎成为空城矣。”
柏杨在说瞎话,“长安城几乎全是霍家人”——这种论调本身就反智商。那些卖菜,卖肉,卖米,卖身的人难道也是霍氏贵族吗?《剑桥中国秦汉史》记载:长安“至少8万户,最多达16万户。”如果一家真有100人左右的话,长安将有近800万至1600万人口。2009年,纽约只有8270000多人,基督徒柏杨丧心病狂啦!他这是夸汉朝还是骂汉朝啊?
六,明朝疆域等于秦朝?
想是“病”又犯了,柏杨写了这么一段话:“尤其是中国版图到明王朝的时候,跟纪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大小一样,比现在的版图,要小一半。”
这是人话吗?秦朝怎么和明朝一边大?秦朝东临大海,南至两广,北到长城,包括辽东半岛一带,西至巴蜀,西北止于河套地区。明朝拥有西藏领土,东北一直到库页岛以北,西北包括甘肃、青海,一直延续到哈密一带,西南包括云南,怎么看,怎么不一样大。我们随意拿两张地图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柏杨说这话,是撞著活鬼,还是出于对“驱逐胡虏”的那群人的仇恨呢?
七,朱元璋不是民族英雄?
诽谤民族英雄可是洋奴最大的乐趣之一。柏杨就连续造谣说:“朱元璋攻陷集庆(江苏南京)后,改名应天”,“当时全国都在对蒙古人苦斗”,“他的作战目标不是蒙古,而是中国人的其他抗暴力量。”(《中国人史纲》)他还说:“像朱元璋,他是民族英雄,后来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等到别人把蒙古人打得一塌糊涂,把中土的蒙古人的精力,完全磨损之后,朱元璋却坐收其成。”(《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说朱元璋打击的“抗暴力量”,是张士诚这位两次降元的小人吧?其实,元末农民起义军多有两个特点:一是互斗,二是反元,其事例如下: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击败元朝军队,俘元将陈兆先,杀福寿,蛮子海牙逃窜。
1357年,方国珍在昆山攻张士诚,获胜,后张士诚投降元朝。
同年4月,朱元璋攻宁国,元将别不华投降。7月,胡大海攻徽州,八思尔不花逃窜。
1358年,朱元璋攻建德,庆寿、谢国玺逃窜。攻婺(音务,笔者注)州,擒帖木烈思。
1359年,常遇春进攻衢州,击败元守将伯颜不花的斤。(按照柏杨的说法:蒙古军队属于“抗暴力量”)。
1360年,陈友谅攻打太平,杀朱元璋手下大将花云,又杀徐寿辉自立,遂攻应天,被朱元璋在龙湾击败。
1361年,朱元璋率军前往安庆攻打陈友谅。
1363年,投靠元朝的张士诚,遣大将吕珍围安丰,攻打韩宋刘福通、韩林儿,朱元璋救援——刘福通曾一直攻到大都附近。他退守安丰,是因为汴梁被元军攻破,张士诚算不算“趁别人对蒙古人苦斗,打击抗暴力量”?刘福通“把中土蒙古人的精力磨损后”,张士诚竟发兵攻击他。朱元璋引兵救援,自己的力量当然要受“磨损”,怎么柏杨说颠倒啦?
1364年鄱阳湖大战爆发,陈友谅败死。同年,张士诚逼杀达识帖木儿,反元。1367年,张士诚与朱元璋战,败死。1367年,朱元璋北伐元朝。1368年8月,元亡。12月,方国珍投降朱元璋。1371年,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朱元璋。
根据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起义军一面反元,一面相互冲突,倘或朱元璋属于攻击“抗暴力量”,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其他义军?方国珍、明升在元亡后投降明朝,是否他们也在坐视朱元璋“磨损实力”?
柏杨思维非常古怪,朱元璋作战的步骤是:打败集庆元军→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北伐元朝→收服方国珍,明升。柏杨故意断章取义,着重强调内战,结果,朱元璋不算民族英雄了。
这种挖空心思的陷害,真让人如芒在背。难道,我把柏杨上半身、下半身砍下来,只留中段,就能论证“柏杨不是人,他是个排泄器官”?
《三论柏杨给中国文化造了多少谣》
柏杨此人,给中国文化造谣成瘾,鬼话多得不胜枚举,我撰文对之进行批判,无奈他谣言太多,只能分做三篇文章进行论述,以下是柏杨传播,制造的又一堆谎言:
一,倭寇侵华怎能由中国负责?
柏杨贱性发作,竟然认为:倭寇侵华应由中国负责。
《在中国人史纲》中,他写道:“倭寇对中国的伤害”,“从本世纪(十六)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则是中国明政府官员贪污和政治黑暗召来的外侮。”他继续讲:“一五二三年,日本两个商船队,一队由宗设率领,一队由瑞佐率领”,“宗设先到,瑞佐后到。”“依照中国规定。。。先到的先检查,坐上座”。“可是,明政府是一个无微不至的贪污集团,瑞佐的一个翻译人员宋素卿,把重贿送给市舶司的主任(市舶太监)赖恩”,“于是,赖恩就先检查瑞佐的货物,并在宴会时请瑞佐高高上座。”“宗设无处申诉,就攻击瑞佐所住的旅社”,最终“沿途烧杀,夺船出海回国。”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次暴行的根源,是日本人宗设与瑞佐内斗。明朝官员固然受贿,但日本人为何行贿?柏杨没有明说。
瑞佐的后台,是细川氏,而宗设的后台是大内氏,两家为争夺对明朝的贸易而展开了斗争。因此,这次战争的名叫“争贡之役”,而不叫“受贿之役”。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8章记载:“。。。1496年,日本贡使在从北京回国的路上,杀死了几个人,在这之后,每个使团被允许的人数从400减少到了50。这时,三个有权势的家族(伊势、细川和大内)为了控制与中国的贸易认真地开始了竞争。因为只有一个由50个使者组成的使团被允许到北京去”,“1510年和1511年来了两个朝贡的使团,每一次大内家族的代表都威胁,要是他的一方得不到进行贸易的许可,便要采用海盗手段。”这些记录,表明了“争贡之役”的根源所在。
总之,事件的顺序是:日本使团杀人→明朝限制使团人数→细川,大内两家相争→瑞佐行贿→明朝官员受贿→武力争斗爆发→中国人民遭灾。因此,根源还是在日本人身上。
二,再论倭寇侵华不能由中国负责。
在《中国人史纲》中,柏杨反复把倭寇抢掠的责任,赖到中国头上。
他说:“中国富商积欠日本商船队的货款日多,最多的达一万余两,少的也有数千两。”“明政府对这种骗局根本不管。”“乡绅的手段更为毒辣,积欠的更多。”“到了一五四六年,日本商船队的忍耐达到饱和,就占领了若干岛屿”,“日本正当的贸易商人,遂被迫变成‘倭寇’”。
嘉靖、隆庆年间,“联夷肆劫”是倭寇作乱的一大特点:《筹海图编》记载:“自嘉靖二年,宋素卿入扰以后,边事日隳,遗祸愈重,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不下千数。”“有资本者,则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说白了:是一些中国败类,联合倭寇杀人抢劫。就算欠款事件存在,也不能“以片盖全”,作为倭寇有理的依据。
《环球博览》2007年6月22日报道:“美国拖欠联合国维和费用,潘基文上门‘催缴’”。2010年3月8日,新华网报导:《冰岛全民公决:赖账不还》,中国新闻网有消息曰:“据意大利《欧联时报》报导:“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蔓延。。。意大利华人批发、生产企业被拖欠货款现象十分严重。”难道,人们要为债务而动武吗?法盲柏杨居然不知道:杀害欠债者是要被枪毙的,何况是乱杀老百姓。
三,古代中国不知道日本?
在古代,日本穷。后来发达了,于是“不知道日本”也就成了“罪名”。柏杨便为此骂道:“日本这时已十分中国化了,处处模仿中国,但中国对日本却一直像瞎子一样茫然不知。甚至到了十八世纪,还不知道日本有一位万世一系的天皇”。
中国早就知道日本,《三国志·魏书》记载:“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隋书东夷传》记载“倭国”:“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知卜筮,尤信巫觋。”。。。这一切,是中国不知日本的证据么?鉴真法师六次东渡,抵达日本平城京,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却了解日本。柏杨骂别人瞎,其实,他才是个瞎货。
从公元413年到公元502年,日本五位王:赞、珍、济、兴、武,皆记载于中国的史料之中。日本则称之为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宋书·倭国列传》记载:日本王“武”被封为“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当时日本没有文字,对自己早期的历史像瞎子一样茫然不知,是中国帮他们写的。《晋书》记载日本纳贡后的150多年,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干了些什么。柏杨却以“中国不知天皇”为由,破口大骂。这种狂恶的洋奴,确实够他娘王八蛋揍的。
五,“淝水之战”妨害了中国统一?
公元383年,氐族建立的前秦,向晋朝发动攻击,被谢安等人击败。倘或氐人南下,中国将遭受异族的欺凌和压迫。柏杨在评价这场战争时,却埋怨道:“淝水战役使中国统一延缓两个世纪。”
如果欧洲在今年统一(2010年),这个老奴隶或许也要说:“丘吉尔使欧洲统一延缓了70年!”是吧?需知1940年爆发的不列颠战役,使希特勒征服英国的野心化为泡影。南明王朝延续了18年,是妨害了中国18年的统一吗?按照柏杨的说法,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以及张自忠,左权等**英雄,也妨害了中国统一了?
六,谢安是个糊涂蛋?
谢安是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在历史上声誉很高。柏杨却对他贬斥道:“谢安不是靠才干而是靠门第取得高位的”,对于应付前秦的入侵,“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后来“索性出城游山玩水”,“然而,他跟其他颟顸人物有一点不同,他有空前的好运气。”
谢安真是如此不堪吗?
思想家陈亮评价他与王导“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王夫之说他“思深而道尽,复古以型今。岂一切苟简之术所可与议短长哉。”史学家范文谰评价:“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作法分不开的。谢安的作法是‘镇之以和静’。”
谢安是颟顸(糊涂)之人吗?不是。淝水之战后,“谢安乘前秦国崩溃,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三八四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三八五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朝建立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对外。”(《中国通史简编》)淝水之战怎么是靠运气?谁抗击外侮,柏杨就贬低谁,骂朱元璋的是他,骂谢安的还是他,这老东西究竟要谋划什么呢?
七,淝水之战没有战斗?
柏杨认为,淝水之战“其实并没有‘战’,而只有‘役’,前秦帝国不是战败,而是退败。”“对强大的前秦帝国而言,淝水战役仅是一次战场上的失败,更仅只是一次先头部队的失败,国家主力毫无损伤。”
——《资治通鉴》记载:“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这“追击”难道不是“战斗”?《晋书》记载:“坚中流矢,临阵斩融。”不仅前秦皇帝苻坚中箭,其弟苻融也被杀死,可柏杨却说:他是”坐骑忽然栽倒,竟被乱兵践踏而死。”这就掩盖了晋军的战绩。
淝水之战的序幕,更是一场争斗。猛将刘牢之斩杀前秦大将梁成,杀敌万人。《晋书》记载:“玄遣牢之以精卒五千距之。”“临阵斩成及其弟云,又分兵断其归津。贼步骑崩溃,争赴淮水,杀获万余人,尽收其器械。”(详见《资治通鉴》),柏杨对此竟然不提。
再者,前秦是“国家主力毫无损伤”吗?《中国通史简编》记载:苻坚让苻融“带领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自己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战后,“到洛阳时只有十几万人。”《资治通鉴》记载:“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入侵者都成瘪臭了,柏杨还替他们助威。
本文来自腾讯空间“华夏文明复兴社”
该贴已经同步到 延章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