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都市報 11月2日,本報報道了大珠山舊石器遺址發掘情況,這次青島舊石器遺址的首次發掘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11月5日,記者再次來到遺址現場,發現發掘已經暫停。據考古人員介紹,現場發掘出大量奇異的獸骨化石,一些大型食草動物牙齒化石上的磨痕依然清晰可見。他們已經發掘出近千件化石,不過還需要將這些積攢的化石進行清洗整理。目前部分化石已經被帶到中科院『驗明正身』。
遺址現場有專人看護
5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大珠山遺址現場,沒有看到考古人員,原本放在遺址現場的很多器具也被撤走了,僅餘一些標記,一名中年婦女負責看護,不時有遊客和村民前來遊玩,『小心 ,別碰了裡面的東西。』她大聲提醒着。這位中年婦女姓王,是附近喬家窪村人。原來,自從遺址發掘以來,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和村民前來觀看,考古隊專門組建『護衛隊』對現場進行24小時不間斷保護。
記者站在探方邊上觀察發現,和幾天前相比,考古發掘工作進展了不少,探方的深度也增加到四五米。探方底層的淤泥層上,還有一些考古發掘的痕跡,在平整的探方底部,還有一個寬20厘米的小坑,坑中有一個明顯的骨頭狀的凹槽,『考古隊員從這裡面挖出根很長的骨頭,他們說像是肋骨。』王女士說。探方底部南側位置,烏黑的淤泥層上滲出一些水,『這個地方地底下有泉眼,再挖幾天可能就要排水了。』王女士說。
『今天有空,我們幾個過來看看。』家住附近的彭先生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在這附近撿過不少『龍骨』,村民受傷的時候都會用刀子刮一些抹在傷口上,傷口很快就會痊癒,『相當於現在的雲南白藥。』彭先生笑着說,聽說這裡進行考古發掘,他和幾位朋友專門前來看看,希望能瞅到發掘化石的樣子,得知當天考古隊員暫停發掘,他連呼遺憾。
每件化石都有『身份證』
離開了考古發掘現場,記者來到黃島區博物館,在樓後背光的位置,見到了幾位清洗化石的考古隊員,他們坐在馬紮上,身前是裝滿清水的塑料箱子,每位考古隊員都戴着橡膠手套,手裡拿刷子,小心地清洗手中的化石,每清洗幾下,考古隊員都會把化石拿到眼前仔細觀察。經過一上午的清洗,考古隊員的身前已經整齊地擺放着不少化石。
當一件化石標本清洗結束後,考古隊員都要把它們放到寫有編號的透明塑料袋上,『清洗化石也是有學問的,不怕水但是怕陽光。』考古隊員解釋說,這些化石由於在潮濕的淤泥中『沉睡』了上萬年,吸收的水分早已飽和,所以在用水清洗時,只要小心得當並不會對化石帶來損傷,『但是清洗後的化石必須要放在通風處陰乾,絕對不能在陽光下晾曬。』說起原因,考古隊員繼續說道,『拿到陽光下曬,會造成化石破裂。』
記者走近看到,這些塑料袋上分三行寫有不同的數字和號碼,對此 ,考古隊員解釋說,『這些都是每一件化石特有的「身份證」,最上面一行的數字和字母代表這是 2013年對大珠山遺址的發掘,中間的數字是代表每件化石的標號,這些編號和化石出土時在全站儀里定位的信息相對應;最下面的數字代表出土的日期,我們今天清洗的這一批化石都是在10月25日出土的。』考古隊員說。
牙齒磨痕仍清晰可見
記者仔細觀察起地上已經清洗完畢的化石,大部分都是動物骨骼碎片的化石。考古隊員稱,當天上午清洗的這些化石都很有特色,種類包括動物的牙齒、腿骨、關節以及犄角。在地上,記者發現了一塊類似關節的化石,足有一般成年人手掌大小。
記者拿起一塊七八厘米長的圓柱狀化石,一端還有清晰可見的花紋。考古隊員告訴記者,這塊化石是大型食草動物的牙齒化石,牙齒一端的花紋是長期咀嚼植物留下的磨痕,現場像這樣的牙齒化石還有好幾塊。其中一塊較細長的牙齒化石上,外層物質已經掉落,露出裡面乳白色的物質。『這些有可能是馬的牙齒,但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考古隊員說。
來源:半島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