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日報 至於東漢末曹丕以及魏末的司馬炎篡位情形都是極為相似的,都是利用皇帝年幼,多方控制朝政,除去政敵。先由父兄打下基礎,然後由兒子或弟弟篡位,實現改朝換代。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末年時,以外戚身份總攬朝政,經過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消滅反抗者,最後廢掉周靜帝,建立隋朝。趙匡胤的篡位過程充滿了戲劇效果,北征途中,部將譁變,將精心準備的黃袍強行披在他的身上,於是趙匡胤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了皇帝。
三是本身很有才能,但按封建社會立長不立幼等法規而無法繼位者。十六國時,前秦王苻堅、唐太宗與明成祖等即是。
史載前秦王苻堅『博學而多才藝,有經濟大志,要結英豪,以圖緯世之宜』,王猛等能人志士,皆為其所用,苻堅在百姓中威望日高。很顯然,才智過人,又有一幫謀臣武將輔佐的苻堅,完全可以擔當起治理國家的重任。然而,他出生於皇室旁支,並無權繼承皇位。他的父親苻雄與前秦的建立者苻健均是苻洪的兒子,苻健為其第三子,而苻雄為其第四子。苻健死後,皇位由他的三兒子苻生繼承。苻生是瞎了一隻眼睛的獨眼龍,自幼即飽受人們嘲笑,屬於人格缺陷者,按理他不便處理國事,也不宜繼位,且不是長子。但因其父苻健迷信讖緯的緣故,而特立其為太子。結果苻生繼位後,殘暴異常,大開殺戒,宗室、功臣、良將被誅殺無數,有大臣勸他慎刑,他說『我誅殺不過千人,怎能算是虐刑!』時有猛獸為害,食至七百餘人,百姓驚恐,紛紛逃到城裏集中居住,連正常的農業生產都沒法開展。苻生卻說『野獸飢則食人,飽當自止,終不能累年為患也』。苻生的暴虐,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給雄才大略的苻堅以很好的篡奪皇位的機會。在部屬的不斷勸說之下,苻堅遂起兵殺死了以暴治國的苻生,自己做上了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本身具有較強的軍事才能與政治謀略,為王朝的創建立下了大功,但他們都不是皇長子,因而正常情況下根本沒有繼位的可能與資格,最後一個發動『玄武門之變』,一個發動『靖難之役』,以武力奪取了帝位。
由於長期以來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皇位襲替,自有禮法規定的長幼尊卑次序。篡奪帝位者,往往被視為謀逆不道,社會輿論給予的總是較為負面的評價。最典型的莫過於王莽與曹操,前者被當作虛偽的楷模,後者則被當作奸臣的象徵,要不是史學家郭沫若仗義為曹操平反,他的奸臣帽子恐怕還得戴上若干年。
如果僅從表面現象去探討中國歷史上的篡位事件及其中的主角,所展示的不過是文明的篡位與血腥的篡奪兩種。文明的篡奪,就是沒有發生流血或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衝突就實現皇權的轉移,古代搞的『禪讓』把戲即屬這一類;血腥的篡奪即是通過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引發長久的戰亂,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最後才實現皇權的轉移。篡奪皇位的事件,也不過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而已,無需評判誰是誰非,深究這個問題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如果從心理學層面去解讀篡位事件及當中的主角,則有許多東西值得人們重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