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愛石之蒲松齡筆下的奇石
2014-08-05 閱讀 (923) 中國奇石交易網S1288
賞石文化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雅士對奇石情有獨鍾。淄博地區賞石活動由來已久,很多人都把藏石賞石作爲自己的一大愛好。據有關資料記載,僅只在清初,這一地區就出現了三位喜歡奇石的文化名人——王士禛、蒲松齡、趙執信,而最鍾情於奇石的非蒲松齡莫屬。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專門以痴人愛石爲體裁,寫了一篇小說【石清虛】。【石清虛】寫一塊有靈性的石頭,爲『性喜佳石』的邢雲飛收藏,與其結下生死不離的奇緣。蒲松齡在小說中對奇石作了細緻入微地描寫:『石徑尺,四面玲瓏,峰巒疊秀』,『每值天欲雨,則孔孔生雲,遙望如塞新絮。』作者交代,這塊奇石來自清虛天,即道教傳說中的仙境,它『前後九十二竅,孔中五字云:「清虛天石供」』,『細如粟米,竭目力才可辨認』。小說寫道,邢雲飛將奇石供於案頭,有勢豪搶奪;藏於內室,爲竊賊偷盜;放在櫃裡,被尚書逼獻;每次雖然都能回到手中,卻被害得傾家蕩產,身陷囹圄,一生不得安寧。他死後將佳石殉葬,又爲盜墓者盜出,經官又被官員看中,最後奇石自墮地上,摔得粉身碎骨,才歸葬於邢氏之墓。作品還特意寫了一位神翁來訪探佳石,說邢氏得石早了三年,如欲強留,則要減其三年之壽,而愛石如命的邢雲飛甘願損壽,也不肯與奇石暫時分離,以此顯其愛石之深。在這篇小說中,蒲松齡借石抒情,歌頌了邢氏的高尚人品,讚嘆了奇石的至情至義,鞭撻了封建惡勢力的殘忍,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滿腔孤憤之情。
人們常說:『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蒲松齡的館東畢家的石隱園就有許多奇石。畢際有在其文章中有過詳細描述:『臥者成岡,立者成峰,離立者成澗壑,叢立者成疊巒,橫而空懸者成橋梁岩洞,層累而上者成絕岩峭壁。』蒲松齡在畢家生活了30年,在石隱園內與這些奇石朝夕相處,相看不厭,進行無言的交流,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
石隱園中的奇石
石隱園中有一塊奇石,名海岳石。據北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記載,北宋賞石大家米芾用自己最珍貴的奇石『研山』與蘇仲恭學士之弟蘇仲容換得甘露寺這塊地,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寺廟,取名海岳庵,並用庵名作爲自己的號。石隱園中的這塊奇石以『海岳』爲名,是取其石爲米芾化身之意。海岳石是被人們稱爲靈壁石中的珍品,不僅堅如鐵、潔如玉,而且其聲音也很像磬發出的聲音,悅耳動聽。據傳說,這塊石頭曾被明朝藏石家米萬鍾珍藏,後來又爲畢際有所得,均被他們視爲傳家之寶。
五絕【和畢盛鉅石隱園雜詠·海岳石】云:『大人何皓偉,贖爾抱花關。刺史歸田日,余錢買舊山。』大意是說,海岳石就像商山四皓,博得世人尊崇。畢際有將它買來,是爲了讓它守護石隱園,就像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盈。畢際有辭官歸家,用剩餘的俸金整修了石隱園,也爲海岳石找到了好歸宿。蒲松齡在詩中將海岳石比作商山四皓,著力歌詠了海岳石的高大和古樸。
石隱園中的奇石
在石隱園的所有奇石中,蒲松齡著墨最多的是一塊叫作『石丈』的奇石,據專家考證,這塊石頭應該就是海岳石。七古【石丈】云:『石丈劍櫑高峨峨,幞頭韎韐吉莫靴。虬筋盤骨山鬼立,猶披薜荔戴女蘿。共工觸柱崩段段,一段闖豎東山阿。顛髻參差幾尋丈,天上白雲行相摩。我具衣冠爲瞻拜,爽氣入抱痊沉疴。』蒲松齡在詩中讚美了這塊奇石修偉的身軀和威武的體貌;描述石丈身軀好像虬龍盤屈,蒼勁威武,夏秋兩季纏繞著蔓生植物;以奇特的想像力點明了石丈的出處,它是共公怒觸不周山時遺落下的一段撐天石柱;誇讚石丈高入雲天,僅髮髻就好幾丈高;最後寫作者像米芾那樣整理衣冠,誠心瞻拜,表達了作者對奇石的崇敬之情。緊隨這首詩之後,蒲松齡寫有七絕【題石】,詩云:『遙望此石驚怪之,插青挺秀最離奇。不知何處曾相見,澗壑群言似武夷。』估計是作者在讚美石丈之後,意猶未盡,又題寫了這首詩,讚嘆奇石的秀美。這首詩所歌詠的奇石,大概是石隱園中的一堆假山,它既挺拔青秀,又澗壑縱橫、曲折迴環,如同武夷山中的九曲溪。
對於石隱園中的海岳石,即石丈,蒲松齡的讚美聲一直沒有間斷。他在【逃暑石隱園】中說:『石丈猶堪文字友』,稱讚石丈是自己的文友。在【冬初過石隱園即景】中說:『石丈日瞻拜』,點明自己每天都來拜見石丈。晚年在【讀〖平泉記〗】中說:『斷棄委荒草,石丈爲煩冤。』對唐朝李德裕的後人不愛惜平泉別墅的山石,隨意丟棄的行爲進行了批評。
石隱園中的一塊蛙嗚石,也引起了蒲松齡的極大興趣,他在七律【石隱園】中對它作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詩云:『年年設榻聽新蟬,風景今年勝去年。雨過松香清客夢,萍開水碧見雲天。老藤繞屋龍蛇出,怪石當門虎豹眠。我以蛙鳴間魚躍,儼然鼓吹小山邊。』蒲松齡詩末的小注說:『有石類蛙鳴,余移置魚躍石側。』結合小注,此詩尾聯的意是說,蒲松齡發現有一塊石頭好像正在鳴叫的青蛙,渾然天成,生動傳神,於是就把它放置到了魚躍石的旁邊,而魚躍石則是一塊鯉魚躍龍門形狀的石頭。這兩塊石頭排列在一起,連同旁邊狀如虎豹的石頭,好像在山前的舞台上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歌舞晚會,作者傾聽觀看,完全沉浸在一場視覺盛宴中——真是『石不能言最可人』!
在蒲松齡紀念館『聊齋』的案頭上陳列著一塊三星石,據導遊介紹,蒲松齡在西鋪時經常把玩這塊奇石。三星石的得名主要是因爲它身上有三處圓形的亮點,在燈光的照射下能夠閃閃發光,別具形態。因爲這塊石頭既具有傳統奇石『瘦、皺、漏、透』的特點,又具有天然玲瓏之美,所以蒲松齡對它極其喜歡,愛護有加。可是,查遍蒲松齡的詩文,卻沒有三星石的記載。
難能可貴的是,蒲松齡不僅欣賞奇石,寄予情懷,而且對奇石的產地、成因、特色等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在他撰寫的【石譜】一書中,就非常詳細記載了一百多種奇石的形態、色澤、聲韻及產地、鑑別方法等,以至於有專家稱這本書足以和宋朝文人杜綰所著的【雲林石譜】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