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順天道化

[儒家學說] 翟玉忠:儒學闡微之【禮記•大學】篇

[複製連結]
 樓主|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九、絜矩之道

闡微:

絜矩之道,朱子【大學章句】釋云:『是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在當代國際事務中,最缺乏這種『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這是因爲當代世界體系是建立在西方殖民邏輯的基礎上的,這種邏輯將國內事務與國際事務、世界事務割裂開來,且以國內事務爲中心,形成狹隘的民族國家主義。

在中國古典政治理論中,國內事務和國際事務,內事與外事之間不是割裂的,不僅國內要施行德政,對於那些德政不修的國家用兵也是正義的,其判斷標準不是國家利益,而是德行,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換言之,治其國與平天下要一以貫之,都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於湖北張家山西漢墓出土的兵書【蓋廬】中有『德攻』(進攻失德亂政的國家)的內容,共十三條進攻原則,使我們看到先賢是如何看待正義和戰爭的。上面記吳國君主蓋廬(即闔閭)與申胥(伍子胥)的對話:『蓋廬曰:以德攻何如?申胥曰:德攻者,其毋德者,自置爲君,自立爲王者,攻之;暴而無親,貪而不仁者,攻之;賦斂重,強奪人者,攻之;刑政危,使民苛者,攻之;緩令而急征,使務勝者,攻之;外有虎狼之心,內有盜賊之智者,攻之;暴亂毋親而喜相詿(詿,音guà,欺也——筆者注)者,攻之;眾勞卒疲,慮眾患多者,攻之;中空守疏而無親□□者,攻之;群臣申,三日用暴兵者,攻之;地大而無守備,城眾而無合者,攻之;國□室毋度,名其台榭,重其征賦者,攻之;國大而德衰,天旱而數飢者,攻之。此十者,救亂之道也。有天下而不治,名曰不能;治而不服,名曰亂則。』(文意:蓋廬問:『根據德政進攻敵人如何判斷?』申胥說:『對那些德政不修,自立爲王的,要堅決進攻之;對殘暴而百姓不親附,貪婪不仁慈的,要堅決進攻之;對賦稅沉重,強奪百姓財物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司法政治不公正,役使百姓苛刻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命令遲遲才下達,徵用民眾和物資卻很急,以期務必打勝敗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對外有侵略野心,對內貪婪的,要堅決進攻之;對殘暴亂政而國人又喜歡互相欺騙的,要堅決進攻之;對民眾勞苦,士兵疲憊,憂慮多且禍患連連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城守空虛,又沒有親密盟友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大臣們辯論不已,國君急於打敗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國土廣大而無守備,城池眾多而沒有盟友的,要堅決進攻之;國家大興土木,宮殿逾制,台榭高大,勞役賦稅重的,要堅決進攻之;對國雖大,而德政衰敗,有大旱且屢屢發生饑荒的,要堅決進攻之;這十多種情況,是拯救亂世的原則。擁有天下而不能治理,叫做無能;治理而民眾不服從,叫做亂則。』)

古人治學以平天下爲目標,所以把『有天下而不治』稱爲無能。西方學術,由於歷史原因,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習慣於以『民族國家』作爲分析單位,根本就沒有天下觀念——當代中國學人將之視爲神聖,將中國本土學術視爲敝履,真讓人無言!

修、齊、治、平——當一平天下的雄心再度高懸於我們的夢想上空時,世界秩序將因之而改變。

道術之力大矣!

經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1];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2]。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3]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4]。』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5]。』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爲天下僇[6]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7]。』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譯文:

所謂清平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爲在上位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自己的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不會背棄他們。所以,君子總是以身作則,行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級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你的上級;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高聳。顯赫的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以不謹慎。稍有邪辟偏頗,就要受到懲罰。【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用殷朝作個鑑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說,得到民眾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眾就會失去國家。

注釋:

[1]上老老而民興孝:朱子【大學章句】:『老老,所謂老吾老也。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

[2]倍:通『背』。

[3]絜矩之道:,音xié,朱子【大學章句】:『絜,度也。矩,所以爲方也。』孔穎達疏云:『絜,猶結也;矩,法也。言君子有執結持矩法之道,動而無失,以此加物,物皆從之也。』絜矩之道。實際上是『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之道,以絜、矩爲喻。

[4]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詩經•小雅•南山有台】。

[5]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引自【詩經•小雅•節南山】

[6]:通『戮』。

[7]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引自【詩經,大雅•文王】。



 樓主|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闡微:

本節論德爲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我們絕對不能認爲,光有德就會治國平天下,這裡的本末是相對而言,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不是說有了本,就不要末了。本末是互補的,設想,若樹無枝葉,早晚根本亦當枯死——現代人受西學影響太深,很容易陷入『兩末之議』的泥潭。

所以治國平天下,亦不可不知理財。【管子•七法】的作者認爲治國、用兵、勝敵、正天下是相輔相成的。談到『爲兵之數』時特別指出財力,工業最爲重要,上面說:『是以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士蓋天下,而教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教蓋天下,而習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習蓋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於機數,不能正天下。故明於機數者,用兵之勢也。』(文意:要一平天下,財力不壓倒天下,不能平天下;財力壓倒天下,而工藝不壓倒天下,不能平天下;工藝壓倒天下,而兵器不壓倒天下,不能平天下;兵器壓倒天下,而戰士不壓倒天下,不能平天下;戰士壓倒天下,而管理教育工作不壓倒天下,不能平天下;管教工作壓倒天下,而軍事訓練不壓倒天下,不能平天下;訓練壓倒天下,而不普遍了解天下的情況,不能平天下;普遍了解天下情況,而不明察戰機和策略,還是不能一平天下的。所以,明察戰機和策略是用兵的關鍵。)

以兵正天下,理財第一——財爲末,然不可或缺明矣!

經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1]。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2]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爲寶,惟善以爲寶[3]。』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仁親以爲寶[4]。』

譯文:

所以說君子要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就有了民眾,有了民眾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財富,有財富才能消費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與老百姓爭利。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貝,只把仁愛當寶貝。』

注釋:

[1]爭民施奪: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

[2]:逆。

[3]楚國無以爲寶,惟善以爲寶:【國語•楚語】載,楚昭王派王孫圉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的事。王孫圉答道: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作珍寶,而是把如觀射父這樣的賢臣看作珍寶。

[4]亡人無以爲寶,仁親以爲寶:這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對晉文公說的話,見【禮記•檀弓下】,上面作:『喪人無寶,仁親以爲寶。』



 樓主|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一、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闡微:

【中庸】重誠,【大學】亦重誠。只不過【中庸】明言之,【大學】論誠更加隱晦而已。本節言『忠信』,即是言誠。古代誠與信互釋,意思是一樣的。

   誠則近於道矣。李翱【復性書】云:『是故誠者,聖人性之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無不處於極也。』又說:『道者,至誠而不息者也;至誠而不息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非他也,此盡性命之道也。』

   愛人,惡人,或賞或罰皆以誠,此君子修己治人之術也。

經文:

【秦誓】[1]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2]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渭唯仁人爲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3]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4]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

【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是他心胸寬廣,能容人,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誠心讚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爲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很危險!』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蠻荒之地去,不讓他們住在國中。這說明,只有仁人懂得要愛什麼人,厭惡什麼人。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定要落到他身上。所以,君子有治國大道,忠誠信義就能得到它,驕奢放縱就會失去它。

注釋:

[1]【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爲秦穆公誓眾之辭。【尚書序】說:『秦穆公伐鄭,晉襄公率師敗諸崤。還歸,做【秦誓】。』

[2],通『屏』,驅逐。

[3]命:東漢鄭玄認爲是『慢』字之誤。慢意爲輕慢。

[4]拂:逆,違背。



 樓主|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5-5-28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二、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

闡微:

如同人們誤解『德本財末』一樣,人們亦誤解義與利的辯證關係。

同德與財的關係一樣,義與利也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易經•干•文言】曰:『義者,利之和也。』春秋時晏子云:『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爲愈。義,利之本也,蘊利生孽。』(【左傳•昭公十年】,意思是說,爭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勉強,應當用道義加以約束。道義是利益的根本,不顧道義積聚利益就會產生禍殃。)

我們不難看出,在先賢心中,義與利顯然不是矛盾的,要在以義制利而已!

後世有儒者看到此節中有『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就怕言利,輕言利,不言利,乃至認爲爲國理財本身就是錯誤的。若如此,本節何以言『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作者是要學人看到經濟與政治的界線,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只要我們看看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就會明白,政府中多『聚斂之臣』(即商業精英),政治中『務財用者長國家』,一個社會普遍『以利爲利』,會是什麼樣子!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西方社會有太多的人在反思市場經濟與道德,與社會正義的關係(比如哈佛大學教授 Michael J. Sandel 一系列有影響的著作)。反觀【大學】的論述,我們不得不佩服先賢智慧的深邃與高明!

請注意,本節言經濟,亦言誠。本節的重點在:『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孔穎達疏云:『言君行仁道,則臣必爲義。臣既行義,事必終成。以至誠相感,必有實報,如己有府庫之財,爲己所有也。』此言誠明矣!

經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2]曰:『畜馬乘[3]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4]不畜牛羊,百乘之家[5]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長國家[6]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爲善之,小人之使爲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

譯文:

生財之道是:從事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爲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仁義如此,國庫里的財物卻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有采地人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裡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爲利,而應該以仁義爲利。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必定陷入小人的行徑。國君想行善,卻任用小人處理國家大事,結果只能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爲利,而應該以仁義爲利。

注釋:

[1]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朱子【大學章句】:『發,猶起也。仁者散財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貨。』

[2]孟獻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蔑。

[3]畜馬乘:指用四匹馬拉的車,畜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的待遇。

[4]伐冰之家:指辦喪事時有資格用冰保存遺體的人家,是卿大夫家的待遇。

[5]百乘之家,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指有采地的卿大夫之家。

[6]長國家:領導國家,此處指君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