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16|回覆: 2

[文化反思] 統計研究表明無宗教信仰的孩子更公正寬容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5-11-29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勸人向善是宗教的一個典型特徵:信徒當以同情心對待他人,犧牲小利來成全大義。但說到慷慨待人,無宗教信仰的孩子似乎表現得更加大方——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來自全世界的1170個孩子參與了這場實驗。有宗教背景的孩子們——尤其是穆斯林兒童——還表現出一種較強的審判傾向:他們指出別人的行爲失當處,並要求其受到懲罰。這項研究所進行的大規模分析在同類研究中尚屬首次。研究表明,在孩子身上,宗教教育不一定能規範其道德行爲。

『研究結果證實了我們的猜想:道德教育的世俗化並不會減少人性中的善意,事實恰恰相反。』約翰·笛瑟忒說,他是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神經發育系統專家,也是這項研究的領頭人。

過去的研究已經在質疑『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道德上勝過無宗教信仰的人』這一陳詞濫調了。在問卷調查中,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所做的善舉要多過無宗教信仰的人群。但並不清楚這一事實是否準確,或有所誇大,也不清楚這種『無私精神』是否多半屬於宗教人士。在測試慷慨大方的試驗里,結果是形形色色的。在一項研究里,當宗教人士與非宗教人士讀了一段含有如『靈』、『上帝』等宗教字眼的段落後,他們都更願意與陌生人分享財物;而在讀到包含諸如『警察』等世俗權威的字眼時,人們也會變得比平時更慷慨。另一項研究發現,虔誠的信徒和其他人一樣,會對一個需要幫助的陌生人視而不見。

無宗教信仰的孩子更公正寬容

無宗教信仰的孩子更公正寬容

這項新研究針對6個國家(加拿大、中國、約旦、土耳其、南非、美國)的孩子進行,這些孩子裡有510名穆斯林,280名基督徒,以及323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孩子。(觀察者網註:查詢研究報告原文可知,中國孩子來自廣州,有219人;加拿大的來自多倫多,有206人;美國的來自芝加哥,有190人;約旦的來自安曼,有152人;土耳其的來自伊斯坦堡,有196人;南非的來自好望角,有188人。)這項在全球範圍內調查兒童宗教教育與道德行爲一致性的空前大規模研究主要注目於道德行爲的一個方面:無私。或者說,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而給別人好處。

實驗工具是兒童世界的通用『貨幣』:貼紙。參與實驗的一組5到12歲的孩子先單獨同大人碰面,他們能從大人手上挑選10張自己最喜歡的貼紙。之後大人告訴他們,自己沒有時間把剩下的貼紙分給(虛構的)班級里的其他人了,如果這些孩子願意,可以把自己手上的貼紙放一些在信封里,同班上的其他同學分享。研究者就以放在信封內的貼紙數來判斷哪些孩子更加慷慨。

沒有宗教背景的孩子留在信封里的平均貼紙數是4.1張,明顯超過了信仰基督教的孩子(平均3.3張)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孩子(平均3.2張)留下的貼紙數。此外,通過一項針對家長的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宗教信仰越虔誠的家庭,孩子反而越自私。研究顯示,儘管孩子的年齡、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國籍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但都沒有宗教背景發揮的作用大。在年長些的孩子身上,這種差別最明顯:在有宗教信仰的孩子當中,年齡越大,不願同人分享的人數也越多。

無宗教信仰的孩子更樂意施捨

無宗教信仰的孩子更樂意施捨

參與實驗的孩子還看了一段錄像,錄像里的一個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如說把人擠開。之後孩子們被要求給那個『壞孩子』的行爲打分,並說說他們想怎麼懲罰這個孩子。沒有宗教信仰的孩子傾向於原諒,而平均看來,穆斯林孩子們的看法最爲嚴苛,提出的懲罰方式也比其他所有兒童提出的來得嚴厲。笛瑟忒說他不確定爲什麼會這樣。

笛瑟忒主要研究兒童道德觀的出現與發展,他認爲有宗教信仰的孩子之所以會自私一點,也許可以用『道德性許可』來解釋:也就是說,當某人視自己爲『道德正確』時,她/他就會覺得自己有權——有時甚至是無意識的——做一些錯事。

以色列海法大學心理學家、宗教心理學專家班傑明·拜特-哈勒米說,因爲研究的對象是來自不同文化的這麼許多孩子,這項研究提供的視角發人深省。他懷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爲許多有宗教信仰的地區都仰賴著外在權威和神罰的震懾。他說,在宗教家庭長大的孩子是在一種更高力量的監視下學會了服從,而在世俗家庭長大的孩子服從的則是『要做正確的事』這一道德規條。所以,『當外在力量消失時,無宗教信仰的孩子會表現得更好。』

這項研究的結果同以前針對成人的同類研究結果大相逕庭。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家阿齊姆·謝里夫說,他的分析同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相反:總體來說,之前的研究全都表明,成人在面對這類道德測試時,其宗教背景並未發揮如此大的作用。

『這同以往的研究結果有出入,所以我,還有其他人都要考慮一下,怎樣來解釋這種現象。』謝里夫說,他稱讚了研究的規模和深度。他認爲這些新發現也許反映了兒童不同於成人的發展階段。此外,他也指出這類控制性的實驗可能無法充分反映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行爲。

笛瑟忒把這個研究進一步擴展到了14個國家,目前他正在探索爲什麼宗教會影響到孩子們的分享意願。『我猜得到的結果跟這次的結果會是一樣的。』他說。

(原文載【科學】,觀察者網劉旭爽譯)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3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宗教教育與兒童道德發展之辯證關係】

當代跨文化研究揭示了一個頗具啟示性的現象:在道德行爲表現上,無宗教信仰兒童往往展現出更顯著的利他傾向。這項涵蓋六國1170名兒童的實證研究,爲重新審視宗教教育功能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從實驗設計觀之,研究者採用"貼紙分配"這一兒童認知範式,有效測量了5-12歲兒童在資源分配中的利他行爲。數據顯示:無宗教信仰組在分享行爲上表現更爲突出。此發現與古典宗教理論形成有趣對照——孟子言"性善"、荀子主"性惡",卻皆未將道德本源歸於宗教教化。宋代大儒朱熹在【小學】中強調"童蒙養正",其道德培養路徑正與今之研究發現暗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宗教背景兒童呈現出顯著的行爲差異。穆斯林兒童表現出更強的規則意識與懲戒傾向,此現象令人聯想到【禮記】"禮以節人"的教化傳統。而基督教兒童的表現則更接近"愛人如己"的訓導。這種分化印證了【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塑造理論——道德認知的形成本質上是文化模因的傳承過程。

研究結果對當代道德教育具有深刻啟示。孔子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兒童道德發展本質上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北宋理學家程顥提出"識仁"說,強調道德自覺的重要性,這與研究中世俗兒童展現的自發利他性不謀而合。現代神經教育學研究表明,前額葉皮質的發展程度才是預測兒童共情能力的關鍵指標。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證偽"宗教優越論",更在於揭示了道德發展的本質規律。王陽明【傳習錄】有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真正的道德教育應當培養內在的道德自覺,而非外在的行爲約束。當代教育者當汲取傳統文化精華,構建超越宗教藩籬的道德培育體系,方能使"明明德"的教育理想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4-11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宗教教育與兒童道德發展之辯證關係】

宗教勸善與世俗道德之辨,實爲人類文明發展之重要命題。今觀芝加哥大學跨文化研究之成果,頗可引發吾人對傳統道德教化之再思考。

宗教勸善之本質,乃以神聖權威爲依託,建構"賞善罰惡"之道德體系。然實證研究顯示,無宗教信仰之兒童反顯更大之分享意願,此現象恰與【孟子】"性善論"相合——"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道德本能本不假外求。穆斯林兒童表現出的審判傾向,恰印證【禮記】"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後"之理,宗教規範易強化道德判斷而弱化自發共情。

跨文化研究之價值,尤見於其樣本設計。中、美、約旦等國兒童之比較,揭示道德發展實受三重維度影響:其一爲文化傳統,如中國兒童受"仁者愛人"薰陶;其二爲制度環境,法治社會塑造的公平意識;其三才是宗教因素。此三者交織,方構成完整道德生態。研究特別選取貼紙分享這一具象行爲,正合【大學】"致知在格物"之要義,使抽象道德可觀測化。

然需明辨者有三:一則兒童道德乃發展過程,宗教影響可能隨認知成熟而轉變;二則實驗僅測即時行爲,未觀長期品德養成;三則"公正寬容"標準本身蘊含文化偏見。如【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不同教化方式各有所長,未可簡單判定優劣。

當代道德教育當取"中和之道":既珍視宗教傳統中的向善資源,亦需肯定世俗人文主義之價值。老子云"大道廢,有仁義",道德之本源終在人性之自覺,非獨繫於神聖誡命。此研究啟示我們:培養"仁民愛物"之胸懷,或許更需要營造公正的社會環境,而非執著於特定信仰形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