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6|回覆: 1

[中醫理論] 路志正:益氣昇陽除脾濕 升清降濁止眩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牛某,男,43歲,2014年10月28日初診。主訴頭暈沉近1年,腦鳴,中午12時左右甚,睡眠不實,多夢,凌晨2~3時醒後不能再睡,眠不解乏,胸中有氣不足感,雙手臂外側及雙足內側脹痛,腰部不適,目乾澀昏花,周身乏力,喜臥,情緒低落,多思慮,左脅痛,少腹腸鳴,大便溏,1日3~4次,量不多,小便清長,面色略白少華,舌胖大,質紫暗,苔白膩,脈弦滑稍數。

    辨證:中氣不足,肝鬱脾虛。

    治法:益氣養血,疏肝健脾。

    方藥:五爪龍30克,西洋參(先煎)10克,炒芥穗12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炒山藥12克,茯苓20克,澤瀉12克,炒三仙(各)12克,當歸12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炒薏苡仁30克,夜交藤15克,炙甘草6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生薑1片、大棗2枚為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太子參12克,綠萼梅10克,小麥2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15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佛手4克,甘草1.5 克。7劑,開水沖服,1日2次。

    二診:患者述服藥後,頭暈腦鳴中午11~12時尤甚,頭重如裹,以頭頂前額為主,四肢不適,腰部發木,黃昏始則頭脹,目睛有淚,但仍乾澀,入睡難,睏倦稍微能寐,早醒,晨起腹痛腸鳴,晚餐後腹隱痛,周身乏力,左小指麻木,右肩疼痛,牙齦腫痛,午後足心熱,納可,大便2日1次,初成形,後溏軟,神情焦慮,目光乏神,舌體胖大,質暗紅,舌苔薄白水滑,脈虛弦滑。

    辨證:中氣不足,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治法:益氣昇陽,健脾燥濕,溫化痰飲,升清降濁。

    方藥:益氣聰明湯合四苓散意加減。西洋參(先煎)10克,五爪龍30克,蔓荊子12克,升麻12克,川芎12克,當歸12克,僵蠶12克,炒蒺藜12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黃連8克,厚朴12克,茯苓20克,草豆蔻(後下)8克,醋元胡10克,補骨脂12克,炙甘草6克,生薑1片為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晨起頭暈、腦鳴減輕,頭頂前額頭重如裹亦減,諸證皆有好轉,目光已有神,舌體略胖大,質暗紅,舌苔薄白,脈虛弦滑。效不更方,守方再進14劑,後隨訪諸症痊癒。

    【按】: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及汗出,甚則昏倒。【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靈樞•口問】有『上氣不足』之說;【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於痰,更有『無痰不作眩』 之論,提出宜『治痰為先』。【景岳全書•眩暈】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無虛不能作眩』之理。

    本例眩暈為中氣不足、痰濁中阻所致。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痰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因其兼證較多,治療頗為棘手。路志正先生先施以益氣養血,疏肝健脾之品治療乏效;二診時據其脈證,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辨治思路,辨為中氣不足,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以益氣昇陽,健脾燥濕,溫化痰飲,升清降濁為法治療,俾中氣充足,氣血旺盛,脾氣健運,痰飲得化,清升濁降,則眩暈諸症自消。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4-5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益氣昇陽法治療脾濕眩暈醫案析義

本案為典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之眩暈證候,路志正先生以"益氣昇陽除脾濕,升清降濁止眩暈"為治療大法,展現了調理中焦氣機在眩暈治療中的核心地位。試析其理法方藥如下:

一、病機辨析
患者初診見頭暈沉、腦鳴定時而作、便溏乏力、舌胖苔膩等症,顯系中氣不足、脾失健運所致。【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此即午時陽氣當升而無力上承,故頭暈腦鳴甚於日中。脾虛濕困則清陽不升,肝鬱乘土則濁陰上逆,形成"虛(中氣不足)-郁(肝氣不舒)-濕(痰濁中阻)"的複合病機。

二診雖見牙齦腫痛、足心熱等疑似熱象,然舌苔水滑、脈象虛弦,實屬脾虛濕濁化熱之假熱證。路老明辨虛實,堅守"治病求本"原則,未因標證而改易溫補中焦之大法。

二、治法特色
1. 益氣昇陽為綱:取法李東垣"脾胃虛則九竅不通"理論,初診以五爪龍、西洋參大補元氣,配炒芥穗、蒺藜輕清上行;二診更用益氣聰明湯(蔓荊子、升麻)專升清陽,佐以黃連降濁火,形成"升-降"雙向調節。

2. 運脾化濕為要:蒼朮、白朮"運脾"而非"補脾",配茯苓、澤瀉"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葉天士語),使濕濁從下竅分消。尤其妙用草豆蔻溫化中焦痰飲,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3. 肝脾同調為樞:以蒺藜、僵蠶疏肝風,當歸、白芍養肝血,合歡皮、綠萼梅解肝鬱,體現"治土不忘疏木"的調樞思想。

三、方藥精析
首診方暗含四君子湯、四物湯、澤瀉湯三方精義,而改人參為西洋參防其壅滯,易熟地為當歸避其滋膩,可見化裁之妙。茶飲方中輕用佛手1.5克、綠萼梅10克,取"治肝如相"的輕靈之法。

二診轉入化痰降濁階段,在益氣基礎上加僵蠶息風化痰,厚朴寬中降氣,尤妙在補骨脂溫腎以助脾運,暗合"補火生土"之理。全方升降相因,標本兼顧,故三診即獲顯效。

四、臨證啟示
1. 眩暈辨治須首分虛實,本案雖見脈弦滑似實,然參合舌脈終斷為虛中夾實,路老雲"脈貴有神",虛弦之象正是中氣不足之徵。
2. 定時發作病症當重氣機升降,午時為陽氣由盛轉衰之樞,此時症甚提示升發無力,非單純潛降可解。
3. 健脾需佐運化,本案始終用炒三仙、蒼朮等運脾藥,避免呆補礙胃,體現"脾以運為補"的學術思想。

路志正先生此案深得東垣學說精髓,通過調理中焦氣機升降,使清陽得升、濁陰自降,不治眩而眩自止,堪為"治病必求於本"之典範。其組方之精當、藥量之考究(如黃連8克、草豆蔻8克之配比),尤值得後學玩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