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2|回覆: 1

[中醫理論] 路志正:養血柔肝運脾治心悸脅脹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張某,男,55歲, 2013年3月26日就診。

    患者無明顯誘因,間斷出現胸悶、心悸,兩脅下脹,未正規治療。來診時,偶有胸悶、心悸,兩脅脹痛,睡眠不安,納谷尚馨,大便黏、1日1行,小便調。望舌質暗紅,苔薄白;診其脈沉弦。

    證屬:肝鬱血虛,脾失健運。

    治法:養血柔肝,運脾益氣。

    方藥:五爪龍40克,西洋參10克(先煎),功勞葉15克,黃精12克,炒蒼朮12克,炒白朮12克,炒山藥12克, 炒酸棗仁20克,鬱金12克,茯苓30克,炒三仙各12克,半夏曲12克,砂仁6克(後下),黃連6克,木香9克(後下), 生龍牡各30克(先煎),生薑2片,大棗3枚為引。

    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上方14劑後,症狀較前好轉,偶有心悸、胸悶、兩脅仍脹;睡眠轉安,大便仍黏、日1行。望舌質暗紅,苔薄白;診其右脈濡弱,左脈沉弦。

    方藥:於上方去山藥、砂仁、黃連,加瓜蔞皮15克,薤白10克,青陳皮各9克,炒蒼朮改15克,炒白朮改12克,木香改10克,以增疏肝寬胸理氣之功。

    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服上方後,心悸、胸悶症狀好轉,但兩脅脹痛,左側尤甚,咳嗽痰多,大便黏滯。望舌質暗紅,苔薄;診其右脈弱,左脈略弦。此時當轉以運脾益氣,疏肝和胃為主。

    方藥:太子參12克,生黃芪15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炒杏仁9克,炒薏仁30克,姜半夏12克,茯苓30克,鬱金12克,桂枝8克,赤芍12克,炒三仙各12克,旋覆花10克(包煎),青陳皮各9克,炙甘草6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黃連4克,生薑2片為引。

    14劑,水煎服,日1劑。

    四診:服上方後,心悸消失、胸悶、兩脅脹痛減輕,咳減痰少,大便爽;望舌質暗紅,苔薄;診其右脈緩,左脈略弦。守方再進14劑,諸症告愈。

    【按】: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心血不足常能導致心悸;陰血虧損,心失所養,不能藏神,故神不安而志不寧;勞傷肝脾,脾胃生化乏源,漸至氣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亦致心悸。肝鬱氣滯則兩脅脹痛。縱觀全案,先期以養血柔肝,運脾益氣為主治療;中期根據症狀則以疏肝行滯,寬胸理氣建功;後期又以運脾益氣,疏肝和胃收效。使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旺盛,心有所養,則悸定神安;肝血條達,氣機調暢,則兩脅脹痛等症自消。

佽飛 發表於 2025-4-6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養血柔肝運脾法治療心悸脅脹案析

本案以肝脾同調、氣血兼顧為綱,展現了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持中央以運四旁"的學術思想。患者以心悸、脅脹為主症,病機關鍵在於肝鬱血虛與脾失健運的交互影響,治療全程貫穿"肝脾同治"原則,現從理法方藥角度予以解析。

一、病機層次剖析
1. 肝鬱血虛為本:脈沉弦、脅脹乃肝氣鬱滯之象;心悸、失眠屬血不養心之候。肝體陰用陽,郁久必耗陰血,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肝為剛髒,非柔潤不能調和。"
2. 脾虛濕蘊為標:大便黏滯、右脈濡弱提示脾失健運,濕濁中阻。脾土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反令肝失濡養,形成惡性循環。此即【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體現。

二、治法次第演進
初診以歸脾湯合香連丸化裁,取五爪龍、西洋參益氣而不壅滯,黃精、酸棗仁滋肝體而寧心神,佐蒼朮、茯苓運脾滲濕,生龍牡潛鎮安神,體現"養血柔肝為主,運脾益氣為輔"的思路。

二診見胸陽不展,故去山藥、砂仁之守中,加瓜蔞薤白湯通陽散結,青陳皮疏肝破滯,符合【醫宗金鑒】"郁者達之"之旨。

三診轉以苓桂術甘湯合旋覆花湯加減,側重健脾化痰、通陽和絡,暗合"治肝當先實脾"的古訓。終使氣血調和,肝脾各司其職。

三、用藥特色發微
1. 動靜結合:以西洋參、黃精靜補其虛,配鬱金、木香動調其氣,遵"補肝體用酸,助肝用用辛"之法。
2. 剛柔相濟:蒼朮燥濕運脾與茯苓淡滲健脾同用,既避溫燥傷陰,又防滋膩礙脾,深得"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之妙。
3. 標本兼顧:炒三仙消食化積治其標,太子參、黃芪補氣健脾固其本,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辨證思維。

四、臨證啟示
此案提示現代常見"肝鬱脾虛型心悸"的辨治要點:
1. 需與單純心繫病證鑑別,當重視脅脹、脈弦等肝經見症;
2. 治療忌一味鎮心安神,當遵"欲養心陰,必滋肝血;欲寧心悸,必調氣機"之理;
3. 後期調護可佐以甘麥大棗湯緩肝之急,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導引法鞏固療效。

路老此案堪稱"調和肝脾"法之典範,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靈動,實為後學臨摹之圭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