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7|回覆: 1

[中醫理論] 劉柏齡:腰痛當細辨病因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柏齡,男,1927年生,吉林人。長春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第二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骨傷學專家,東北天池骨傷流派『劉氏正骨』第五代傳人。

    劉柏齡崇尚『腎主骨』理論,提出『治腎亦即治骨』的學術思想,從醫60餘年,著有【中醫骨傷科學·治療學】、【劉柏齡治療脊柱病經驗擷要】等專著。

    腰痛(常伴腿痛)是危害人們健康和影響勞動能力的常見病、多發病,在骨科門診患者中有較大的比例。近年來醫學界對腰痛的防治總結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特別是以中醫學理論爲指導,應用中藥、針灸、按摩、練功等綜合療法,取得了一定療效。但就目前來講,仍遠遠滿足不了許多腰痛病人的治療要求。病人腰痛、醫生頭痛的局面仍未徹底消除,醫生常以腰部勞損或風濕腰病,而一言以蔽之,無特殊療法。病人遭受很大痛苦,雖經多方治療,終因辨證、審因、論治尚欠周詳,而收效甚微。

    腰爲腎所居之處,【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骨空論篇】云:『督脈爲病,脊強反折,腰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靈樞·經脈篇】云:『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生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腎脈貫脊抵腰中,督脈亦貫脊入腰,膀胱之脈夾脊抵腰中。可見腰痛與腎、督、足太陽經脈有密切關係。

    腰痛有內傷外感與外傷之不同,臨床必當細辨其所因,而不致貽誤。

    對腰痛病人,當查明其病因後,往往需採取綜合治療。諸如臥床(硬板床)休息、按摩、針灸、理療、功能鍛鍊;以舒筋活血、祛風散寒、溫經通絡、補腎固精、補氣補血藥物治療等,方可獲得滿意療效。

    1.腰痛因於風者,以祛風止痛爲原則,方用加味攢風散(桑寄生、羌活、白芍、防風、麻黃、桂枝、杏仁、萆薢、制川烏、甘草)。

    2.腰痛因於寒者。以散寒溫經止痛爲治。方用加味五積散(當歸、川芎、茯苓、陳皮、半夏、枳殼、蒼朮、厚朴、杜仲、白芍、桃仁、吳茱萸、桔梗、麻黃、桂枝、乾薑、白芷、甘草)。

    3.腰痛因於濕者,治宜滲濕止痛。方用加味腎著湯(茯苓、白朮、白芍、附子、乾薑、甘草)。或寬腰湯(薏苡仁、茯苓、澤瀉、白朮、防己、車前子、通草)。

    4.腰痛因於熱者,治宜清熱利濕止痛。方用加味二妙湯(黃柏、蒼朮、牛膝、大腹皮、澤瀉、木瓜、當歸、黑豆、生石膏、知母、忍冬藤)。

    5.腎陽虛腰痛,以溫補腎陽爲原則。方用腎氣湯合青娥丸(山藥、山茱萸、澤瀉、熟地、茯苓、丹皮、杜仲、補骨脂、胡桃仁、熟附片、肉桂)。

    6.腎陰虛腰痛,宜滋補腎陰爲治。方用加味地黃湯(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熟地、女貞子、菟絲子、枸杞子、杜仲、桑寄生、骨碎補、雞血藤、千年健、海桐皮)。

    7.外感內傷相兼腰痛,其治宜益肝腎、補氣血、祛風濕。方用加味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牛膝、杜仲、茯苓、黨參、桂枝、木瓜、伸筋草、海風藤、甘草)。

    8.氣滯腰痛,治宜理氣和血。方用通氣散(陳皮、木香、炮山甲、延胡索、小茴香、烏藥、甘草)。

    9.血瘀腰痛,以活血化瘀爲治。方用身痛逐瘀湯(牛膝、地龍、羌活、秦艽、香附、甘草、當歸、川芎、五靈脂、桃仁、沒藥、紅花)。

    10.注意治療有關疾病。對腰痛病人來說,治療相關疾病非常重要。如婦科的盆腔炎、泌尿系統疾病、腹腔疾病等。如果這些疾病得到治療,對消除腰痛也能收到一定效果。反對單純『對症治療』,使患者長期服用去痛片,盲目濫用激素類藥物。應從整體出發,進行辨證施治。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8 19:47 | 顯示全部樓層
劉柏齡教授論腰痛辨治要義

腰痛一症,誠如劉公所言,乃臨床棘手之疾。今觀其論,深契【內經】"腰爲腎之府"之旨,更融通督脈、太陽經病機,實得中醫骨傷辨治之三昧。

考腰痛病因,非獨腎虛一端。【諸病源候論】列"腰痛五候",張景岳更分"虛實二綱"。劉氏承先賢而發新論,其"治腎即治骨"之說,既本於【內經】腎主骨生髓理論,又參以臨證六十載心得。蓋腎氣虧虛則骨髓不充,外邪易襲,此本虛標實之機,尤當細辨。

今醫者診治腰痛,多囿於"勞損""風濕"之泛論,此正劉公所誡"辨證審因欠周"之弊。實則太陽經氣不利、督脈陽虛、瘀血阻滯、痰濕流注等,皆可致痛。劉氏正骨流派之特色,在於以經絡辨證爲綱,輔以觸診辨位,將臟腑虛實與筋骨失衡統合論治。

其臨證經驗啟示有三:一者重經絡循行,太陽經腰痛多引項背,少陽經痛及脅肋,當循經取穴施針;二者察動靜變化,轉側不利責之督脈,俯仰艱難屬太陽;三者審兼症,如【靈樞】所言"引陰卵"者,當慮及厥陰經氣失和。

今人治腰痛,或偏執影像檢查,或泛用活血化瘀,皆失中醫辨證精髓。劉公之學,示人當以四診合參爲本,明辨病位深淺(在經在絡在髒),詳察病性虛實,如此方能突破"病人腰痛,醫者頭痛"之困局。學者若能參透其中奧義,則於骨傷諸疾診治,必能得其要領矣。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