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622|回覆: 1

[中醫理論] 國醫大師路志正的持重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路志正先生是首屆國醫大師,懸壺至今七十餘載。路志正多年前創造性地提出『燥痹』『產後痹』等新的病名和系統的辨證論治理論,是當代中國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重要奠基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中醫院名醫雲集,名滿天下。四十年前有周恩來總理謂『最懂辯證法的醫生』蒲輔周先生,後有中國第一批國醫大師之首的路志正先生,二人都是思想豐富、氣象博大、視野廣遠,以崇奉實踐、守先待後,用無比寬容、大度、開放的胸襟,吸收和尊重現代醫學的人。他們秉承主通不主專的治學之道,內外兒婦,融而相合,從不曾把各科諸病分割來看,趣尚主張會通、綜合,視人之病爲整體,踐履著傳統學術立場和精華,爲往聖繼絕學,啟來軫以通途,屹立於當代中醫學術之林。

    路志正先生謂,臨症最要緊處是治病求本。施治之初,宜深思,又宜持重。

    【素問】說:『治病必求其本。』中醫治病求『本』,並不等於西醫的病原。當然,中醫所指的『本』也包括了西醫所指的病原。這個『本』是造成疾病的因素的綜合性名稱,對這些因素加以糾正,就是『治本』。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本是正常的氣候,一般來說不會致病。但若一有偏頗,則成六淫,故能致病。清代醫家張隱庵說:『本者,本於陰陽也。人之臟腑氣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之二氣。至於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別脈色,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於本,謂求其病之本於陽邪或本於陰邪也,求其病之在陽分、陰分、氣分、血分也。審其湯藥之宜,用氣之升、味之降、溫之補、苦之泄也。』【素問·熱論】之所以說:『調其逆從,可使必已』就是指這個道理。陰陽和則無病,不和則偏勝,偏勝則疾病起。故【至真要大論】指出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爲期』調偏而達平,這才是求本之法。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說:『宋建曰:「黃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病得之好持重。」』【 三國志·魏志·王基傳】說:『將軍持重是也,停軍不進非也。』歐陽修在【爲君難論下】中指出:『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尤其是治慢性病,一定要理解疾病的發展過程,陰陽進退,邪正消長。古語說:『兵無常勢,醫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將;能因病變化而取效,謂之神醫。』用兵無常規,治病亦如斯。如【傷寒論】中說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誤用桂枝而致厥逆,咽干,煩躁,吐逆,與甘草乾薑湯(甘草、乾薑);如厥愈而足溫,更與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若胃氣不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表里陰陽俱虛,若用桂枝,更損正氣。

    路志正先生謂,臨症治病最怕正氣虛,正氣能發揚,邪氣必退。

    路志正先生說:『脾胃爲後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臟六腑非脾胃之氣不能滋養,氣血津液非脾胃之氣不能生化,故東垣奉脾胃爲血氣陰陽之根蒂,薛立齋亦尊胃爲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人之元氣精血雖稟受於先天,由先天之腎精所化生,但必須依賴後天脾胃之氣不斷滋養,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兩者之間,脾胃的作用是最爲至要。』

    【景岳全書】有云:『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後天精心培育,或可彌補先天之虛而強壯;而後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復其運化、滋養之功,則非但脾胃之氣日虛衰,即使先天強盛之元氣精血,也會因失於後天精微的調養、滋生、充實而告匱乏。

    路志正先生說:『臨證治療,不管是外感或內傷雜病,都應重視脾胃的生化功能,用藥要處處顧及健脾和胃。對脾胃虛弱者,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切記:脾之氣散,胃止得降,樞機方可自行。運用健脾益氣之法安未病之地,這是我的經驗。在臨床治病過程中,除了運用治療疾病所需藥物外,每多兼顧調治中州的運化功能。邪退正則安,就是這個道理。』

    路志正先生論痹:『痹者爲閉。痹以邪實爲多,正虛爲主。治痹當扶正,所治之本在肝腎,風濕頑痹多有化熱傷陰,陰精不滋,不得其治。』

    【素問·痹論篇】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盛者爲痛痹,濕氣勝者爲著痹。』『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爲痹熱。』所論極當。其實,【金匱】所說:『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爲腎,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就是說本病的內因就是肝腎兩虛和氣血不足,正虛則外邪入,正邪相搏,故成『歷節』痹證。痹者爲閉,痹證初起多爲風寒濕之邪乘虛入侵人體,氣血爲病邪閉阻,以邪實爲主;如反覆發作或漸進發展,絡脈瘀阻,痰瘀互結,多爲正虛邪實;病久入深,氣血虧耗,肝腎虛損,筋骨失養,遂爲正虛邪戀之證,以正虛爲主。但這只是一般情況而言,若先天不足,稟賦虛弱,素體虧虛,陰精暗耗,則不僅發病即爲虛證,且纏綿日久,不易愈矣。

    蓋風濕頑痹,其形成雖與感受外邪密切相關,但正氣不足起決定作用。微汗祛邪是治外濕之大法;利尿除濕是治內濕的大法;溫經通陽法能溫化寒濕,宣通陽氣,既適合外濕,又適合內濕。【金匱要略】治療此病的方劑確可散斂結合、寒溫並用、邪正兼顧,最應重視。其治,【內經】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旨,指出『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然強調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應當微發其汗,才能使『風濕俱去也』。風濕病往往素有內濕,內濕不除,最易招致外濕,而成內外合濕之濕痹。利尿除濕是治內濕的大法。如:『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若濕邪內阻,陽氣不化,脾困不運,則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用利尿法治療,使小便通利,則內濕得去,大便轉正常。內濕去,陽氣復,亦可助驅散外濕。風濕病還多爲風邪與寒濕之邪相合而致病,而寒濕爲陰邪,易阻遏陽氣。溫經通陽法能溫化寒濕,宣通陽氣,既適治外濕,又適治內濕。其散、斂結合是風濕表實之治法,然不可過汗,過汗必傷表陽,致風去濕存,病則難愈。故在運用辛溫發汗藥時,常應配伍固表斂汗之品,以防發散太過。如麻黃加術湯中,麻黃得白朮(白朮量大於麻黃),烏頭湯中麻黃得黃芪,均爲散、斂結合配伍。寒溫並用,多取溫熱之品以散寒除濕,但辛溫辛熱之品如用之不當,則會化熱傷陰。因此,治痹宜取陰柔。張仲景的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用白芍、知母之寒涼,以佐附子、桂枝之溫熱,烏頭湯中以陰柔寒涼的白芍,反佐藥性溫熱燥烈之麻黃、烏頭,都是前哲的明示。所以,養陰而濡養,始能緩解症狀。

    腎爲先天之本,主藏精、亦主骨,肝主藏血,亦主筋,痹證之病變部位在筋骨關節,筋骨有賴於肝腎中精血之充養,本賴腎中陽氣之溫煦,腎虛則先天之本不固,百病滋生。腎中元陽乃人身諸陽之本,風寒濕痹多表現爲疼痛、酸楚、重著,得陽氣之振奮始能化解。腎中元陰爲人身諸陰之本,風濕頑痹多化熱傷陰,故得陰精滋潤、濡養始能緩解其痛。臨床上,路志正先生以其『濕邪爲病最多最廣』,而『百病皆有濕作祟』學說,別開一大法門。濕本爲水,其存也廣,其害也大。濕之所在,天地四方,無處不有,外濕多因感天地之濕邪而發,內濕則爲三焦氣化不利,津液敷布有異始成。而濕多燥多,濕邪愈多則津液愈少,陰液少則燥生;更有素體陰虧,復加濕邪爲患,脾既不能爲胃行其津液以潤養,濕熱復傷陰津,燥亦生矣;又有臨床治濕,過用辛熱苦燥滲利,濕邪未除,而津已傷,臨證者所當極慎。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4-10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持重觀發微——論國醫大師的臨證思維境界

路志正先生作爲當代中醫風濕病學奠基人,其提出的"持重觀"實爲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重要發展。這一理念既承【內經】"治病求本"之旨,又融會歷代醫家臨證智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診療體系。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精要:

一、持重之本在於陰陽和合
先生所言"持重",非指遲疑不決,而是建立在對疾病本質深刻把握基礎上的審慎施治。正如【素問】"治病必求於本"所示,先生將"本"理解爲陰陽動態平衡系統。張隱庵註疏中"臟腑氣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陰陽"的論述,在先生臨證中體現爲對病機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判斷。其診治燥痹、產後痹等疑難病症時,必先察陰陽偏勝之勢,正如【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的訓示,通過四診合參把握病機轉化樞紐。

二、持重之要在明辨標本緩急
先生臨證尤重"持重"與"權變"的辯證統一。【史記】載宋建"好持重"致病之例,恰說明機械持重之弊。先生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持重當知變通"的診療原則:對慢性病講究"持重守方",如調理脾胃必待"中央土氣來復";對急症則強調"持重達變",如治療風濕熱痹常以"急則治標"爲先。這種動態平衡思維,與【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診療範式一脈相承。

三、持重之基在於學術融通
先生之"持重觀"突破學科藩籬,實現了三個層面的會通:其一,融匯內、外、婦、兒各科診療經驗,如將婦科調經法化裁用於風濕病治療;其二,貫通古今醫論,其燥痹理論既本於【內經】病機十九條,又吸收清代溫病學說;其三,借鑑現代醫學而不失中醫本色,這種開放包容的學術胸襟,正是對蒲輔周先生"最懂辯證法"醫風的繼承發展。

路老嘗言:"臨證如臨陣,持重非怯戰。"其持重觀本質是建立在對生命規律深刻認知基礎上的診療藝術,既避免了"新進之士"的孟浪,又克服了"庸醫守株"的僵化。這種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思維的臨證理念,不僅豐富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更爲當代中醫學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範式。吾輩當循此道,於持重中見靈動,在守正中求創新,方不負先生"爲往聖繼絕學"之宏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