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67|回复: 1

[医药临床] 治病也要突破“围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10-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

    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贞佑、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

    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之横夭耳!僭易之罪,将何所逃乎?

    这段文字以临床实例来说明内伤与外感病证的不同,治疗各异。

    壬辰改元,当在公元1232年。京师,即汴梁,今河南开封。从文字记录中分析,李东垣所见到的应该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疫病。

    一场疫病,启发了李东垣,创立了内伤学说,这一推理应该是成立的。那么,李东垣创立的内伤学说是不是主要适用于这一种(或一类)疫病呢?

    显然不是。

    疫病仅仅是触发李东垣灵感的导线而已,李东垣的内伤学说并不是在其治疗疫病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他目睹治疗疫病的失败后开始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构建的。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疑问(“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耶?”),进而构建新的理论,又用新的理论反复验证于临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最后形成新的学说体系。

    也许有人会问,一场外感疫病怎么可能触发出创立内伤学说的灵感呢?

    答案是:这场疫病是在内伤病基础上的疫病。围城,解围,“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时日己久,内伤无疑。疫病是在此内伤基础上所得。因此,治疗时只治外感而不顾及内伤,“其死也无疑矣”。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所提及的误治,应该包括麻黄、桂枝之误表,巴豆、大黄之误下,以及陷胸汤、丸以治结胸,茵陈蒿汤以治黄疸等等,都是按《伤寒论》所立之方证以治“伤寒”。

    也许,当时大梁城中不乏精研《伤寒论》,善治“伤寒”之高手。但囿于“伤寒”,思维始终不能跳出“伤寒”,即便对《伤寒论》倒背如流,对经方方证烂熟于心,也不免一一误治。

    李东垣的过人之处恰在于:面对如此棘手的临床问题,敢于且善于提出疑问:“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这一疑问成就了一代大医,成就了“内伤学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前的中医临床,需要倡导在“学”的基础上“思”,需要倡导李东垣式的这种思考。

旭日东昇 发表于 2025-4-1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外伤辨治发微——论李东垣学术思想之历史启悟》

按:金元医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序文所载壬辰之疫,实为中医学术转型之关键节点。今就其中要义,分三端论之:

一、围城之疫的特殊病理基础
观壬辰汴梁之疫,"胃气亏之久矣"一语实为枢要。考《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围城中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经月累旬,已形成"劳倦伤脾,饥饱伤胃"之内伤基础。此时疫疠之气外袭,实属"两虚相得"之危候。东垣所见误治案例,皆因未识此"内伤夹感"之特殊病机,徒以伤寒法治之,遂致"变结胸、发黄"而夭横。此正《脾胃论》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先声。

二、辨治误区的学术史意义
所述"表发""推下"诸法之误,实反映宋金时期伤寒学说之教条化倾向。按《伤寒论》本有"辨脉辨证"之训,然时医但执麻桂承气之成方,不察"形似伤寒,实非伤寒"之变。东垣特揭"初非伤寒"之真相,非否定仲景之学,乃纠时医"按图索骥"之弊。其"药之罪"三字,实指用药者不辨病机之过,此与张元素"古今异轨"之说一脉相承。

三、内伤学说的构建逻辑
东垣立论之妙,在于从疫病治疗失败中逆向推求。其思维路径可概括为:临床异象(万人同症)→理论质疑(岂尽外感)→病机重构(内伤为本)→治法创新(补中升阳)。《内外伤辨惑论》虽由疫病触发,然其理论价值实超越特定病种。观其以"饮食劳倦"立论,已将诊疗视野从外感传变拓展至内伤累积,此即"治病求本"思想之深化。

结语:
东垣此篇,非独为疫病立法,实开"内伤外感合病"辨治之先河。今之临床,于慢性病急性发作、虚弱体质感邪等证,犹当循此"察内伤于外感之际"的诊疗思维。学者若能参透"围城病案"背后"重胃气、审标本"之要义,则不仅得东垣学术之真传,亦合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古训。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