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69|回复: 0

[医药临床] 对《本草图经》的全新梳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10-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草研究是中草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现代中草药开发的基础,因此,对本草著作的研究整理工作至关重要。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致力于《本草图经》的研究,苏颖教授、赵宏岩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完成的《<本草图经>研究》一书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力作。

    《本草图经》由宋代科学家苏颂(1020年~1101年)等奉诏编撰而成,全书收录药物814种,附图933幅,载方1067首,引用文献200余部,是我国第一部版刻的药物图谱,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药物学巨著,堪称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医药书籍。惜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代诸家本草,难窥全貌。关于《本草图经》的引用与研究,经历了大约一千年前的《证类本草》,500年前的《本草纲目》,20年前的《本草图经》辑复本。由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赵宏岩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图经>研究》是《本草图经》成书一千年内的第4次有案可循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首次系统整理,是研究《本草图经》的专著。

    《<本草图经>研究》对《本草图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全书从四个部分进行阐述,总论介绍了《本草图经》的作者与成书、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沿革与流传、学术特征、实用价值和历史地位;上篇探讨了苏颂和《本草图经》中各部类药物的研究特色;中篇对《本草图经》中的经方、验方及医案予以汇集整理;下篇保留了尚志钧先生的《本草图经》辑佚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注、按语,以体现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在书末又编制了附篇索引,标明其在《本草图经》原卷部中的位置,方便读者检索。该书在中药学、临床医学、文献学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

    《<本草图经>研究》一书记载了数千年中医药发展的辉煌历程,对《本草图经》所载药物的产地、性状、鉴别、采收时节、炮制方法、功能主治,及常用医方、验方、使用方法和禁忌等均如实保留并详加论述。通过当时的涉外药物,清晰可见宋朝时期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医药交流情况。《<本草图经>研究》重新选用了晦明轩刻本《证类本草》中所引录《本草图经》的药物图谱,标明药物的产地,清晰地刻画了古今药物形态的发展与变化,这为后世研究考证道地药材的范围及药物形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本草图经》所收载的医方、验方主治病证涉及临床各科,《<本草图经>研究》在校注全文的同时,对《本草图经》原文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整理,将文中所涉及的古籍医方和民间验方分别独立出来,以在《本草图经》中出现的顺序为序,便于读者查找、参考和学习。另外,原文中的医案也被摘取出来,以直观的方法使读者进一步厘清方药的效用。这不仅方便指导医生临床,也使《本草图经》更具实用性,对于现代临床医学也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是该书的特点之二。

    《<本草图经>研究》对《本草图经》原文进行了校勘及注释,引经据典地对文内的生僻字和难字做了注解。中篇在对《本草图经》全文进行了系统解析的同时,将玉石部、草部、木部、兽禽部、虫鱼部、果菜米部、本经外草类药物分为七个部类,并以此为七个专题,讨论了《本草图经》各部类药物的研究特色。这对于统观《本草图经》全貌无疑做了概括性的阐述,在这些研究特色里,记载了药图、药物性状、采收时节、主治功用、炮制方法、医方、医案,《本草图经》中所存可用以校勘他书的引文、佚文,以及从《本草图经》看宋代药物研究状况、民俗民风、史学、经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宗教学等内容。这些探讨为继续整理、研究中医药文献留下了珍贵资料,对于近代文献学研究将产生重大启发。这是该书的特点之三。

    《<本草图经>研究》无论从本草学及药物学研究角度、中医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中医药文献学角度来看,都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集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及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性著作,是从中医药专业角度全面研究《本草图经》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它的编写和出版,无疑加大了《本草图经》再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为本草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法,相信必定有后来人在这一基础上走得更深、更远。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4-2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图经》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
——评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新著

《本草图经》作为北宋嘉祐年间由苏颂主持编纂的国家药典性著作,其学术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开创了本草文献"文图互证"的编纂体例;二是系统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三是建立了道地药材的标准化描述范式。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团队新著《研究》,以文献学为基础,融贯医学史与药物学视角,对此千年典籍进行了多维度的学术解构,其贡献值得深入探讨。

从文献辑佚角度看,该研究具有方法论创新。团队以尚志钧辑佚本为底本,参校《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十二种传世文献,运用"四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物、图像资料、实地考察),对814味药物的产地、形态、功效进行系统考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933幅药图的源流考证,通过比对敦煌医学文献、黑水城文书中的药物图像,揭示了宋代官修本草的图像学特征,这一工作填补了药物图像谱系研究的空白。

在学术史梳理方面,著作精准把握了《本草图经》的承启地位。上篇详细论证了该书对《新修本草》编纂体例的继承与发展,指出其首创的"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直接影响了后世《本草纲目》的分类体系。中篇对1067首经方的分析,不仅厘清了其中62首方剂的《伤寒论》渊源,更揭示了宋代医家对前代方剂的化裁规律,为经方源流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尤为突出。下篇对道地药材的考证,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宋代药物产地与当代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区进行空间叠合,为道地药材保护提供了历史依据。如对"齐州半夏"产地的考证,通过比对《太平寰宇记》地理记载与现今山东济南历城区土壤成分数据,证实了古今产区的一致性,这种历史地理学方法的运用颇具开创性。

《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恢复了这部宋代药学巨著的原貌,更构建了"文献-图像-临床"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其以"按语"形式呈现的考据成果,如指出《本草图经》所载"回纥豆蔻"实为今之草果,并辅以显微图谱比对,体现了传统考据学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范式,为当下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树立了典范,其学术影响将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显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