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29|回復: 1

[医药临床] 《内经》论风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认为,风邪为百病之长,是外感病邪的先导。风邪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所谓“无常方”,即无常规。风邪客于人体,无处不及,或在皮肤,或在经脉,或在脏腑,为病变化多端。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内经》中风病的理论如下。

    五脏风

    《素问•风论》(简称《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指口舌极焦燥),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可见,五脏风病各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如肺风咳嗽短气,心风舌焦语言不利,肝风善怒,脾风四肢倦怠,肾风面部浮肿等。然不论其何脏风病,均有“多汗恶风”之症,这是风病突出的症状特点。

    脑风

    《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邪侵入风府穴,循督脉而上入于脑,出现头巅疼痛之疾,便是脑风。此外尚有一种“首风”,由于沐浴汗出,风邪乘虚侵入头部、皮毛,《风论》所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症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不能外出。证与脑风相类。

    内风

    《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入房则内耗其精,汗出则外泄其气,气精两虚,风邪乘虚而入,是为内风。此“内风”是由精气内虚,风邪外入所致,它与后世所说的“肝风内动”完全有别。

    漏风与泄风

    《风论》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因饮酒之后而被风邪乘虚入中者,名曰漏风,亦称酒风,表现为“多汗,喘息,恶风,口干善渴,不能劳事”。《风论》又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因风邪侵犯腠理,使毛孔疏张,肌表不固,乃至“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而)寒”。漏风与泄风症状基本相似,病因稍有差异。

    偏风与风痱

    偏风又名偏枯,即半身不遂。张景岳谓:“偏枯者,半身不遂,风之类也。”偏风或由风邪侵入人体之一侧,致使营卫虚衰,肢体失养所致,《灵枢•刺节真邪》所谓:“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或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穴,阻塞经脉气血所致,《风论》所谓“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痱是指中风入深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并兼神志不清的病证。《灵枢•热病》所谓“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与风痱,均有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之症,然偏枯是半身不遂,其神志清楚,病邪较浅;风痱则是四肢不收,其神志欠清,甚则语言不利,病邪较深。

    《楼氏纲目》云:“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劳风

    《素问•评热病论》云:“劳风法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劳风是因劳而虚,因虚受风,风邪犯肺化热引起的恶风振寒、咳吐脓痰而兼喘促的病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将此列为“风热候”。

     疠风

    亦称大风,即麻风病。《风论》云:“疠者,有营气热胕(腐),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素问•长刺节论》又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疠风是由风邪客于皮肤肌肉,内侵血脉之中,郁而化热,使血败肉腐,皮肤溃疡,鼻柱败坏的病证。高士宗《素问直解》谓:“大风,疠风也。风邪客于脉而不去,皮肤疡溃,名曰疠风。故病大风,内则骨节重,外则须眉堕,名曰大风。”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4-10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内经》风病理论发微及临床辨治纲要

《黄帝内经》以“风为百病之长”确立外感病机纲领,其理论体系将风邪致病特性与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紧密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风病辨治框架。今就经文要义作系统阐发,并补入临床鉴识要点。

一、五脏风病病机与证候特征
《素问·风论》所载五脏风证,实为风邪内传脏腑的典型模式。其病机共性在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然临床表现各异:
1. 肺风见“色皏然白”乃肺金本色外现,“时咳短气”为宣降失常,此证与现代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颇类,眉上色白可作望诊参考。
2. 心风“焦绝善怒”实为心火亢盛之兆,与焦虑状态、舌炎等病症相关,临床见口唇赤绛者尤当警惕。
3. 肝风“嗌干善怒”反映厥阴风木妄动,今之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可见此候,目下青黯乃肝郁血瘀之征。
4. 脾风“色薄微黄”提示脾失健运,常见于慢性疲劳综合征,鼻部黄黯实为湿浊外应。
5. 肾风“面庞然浮肿”与现代肾病综合征高度吻合,肌色黧黑乃肾阳衰微之危候。

诸证皆见“多汗恶风”,此非单纯表证,实因风性开泄,扰动卫阳所致。临床需与桂枝汤证之营卫不和作鉴别:五脏风之汗出多伴脏腑功能紊乱,非解表可愈。

二、脑风与首风辨异
二者虽均见头痛,然病位深浅有别:
脑风系风府受邪,循督上逆,疼痛多呈掣痛、刺痛,常见于枕神经痛、偏头痛,可配合风池、百会穴诊察。
首风属沐后腠疏,风客皮毛,其痛如裹,与血管性头痛相关,汗出遇风加重为其辨证要点。

三、内风本质探赜
《内经》“内风”概念易与后世肝阳化风混淆,实则:
经文特指“入房汗出”致精气两虚,风邪直中三阴,类今之性交后猝中、低血糖休克等急症。
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内生肝风迥异,前者属外风内陷,后者为阴虚阳亢,治法泾渭分明。

四、漏风与泄风鉴别要点
二者虽皆见多汗、身倦,但:
漏风必因饮酒诱发,酒性湿热助风,故见“口干善渴”,类似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变。
泄风责之腠理不固,“汗出泄衣”为特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符。

五、偏风现代临床对应
《灵枢》所述“偏枯”包含中风先兆与后遗症:
风邪客于身半,营卫衰则见肢体麻木,相当于TIA发作。
若真气去、邪气留,则发展为脑梗塞之半身不遂,此即“风痱”重证。

结语
《内经》风病理论构建了“外风-经络-脏腑”传变模型,其诊断强调色诊、部位诊与动态观察相结合。今人临证当注意:风邪致病具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免疫紊乱等多重现代病理内涵,活用经方如侯氏黑散治脑风、防己黄芪汤疗泄风,方能承古拓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