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08|回覆: 2

[中醫理論] 路志正:運脾化濕、清膽和胃治癲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病案】

    劉某,男,22歲。就診時間:2011年12月8日,時令:小雪。

    主述:癲癇反覆發作近2年。患者每次癲癇發作前口苦,發作時牙關緊閉, 抽搐、口吐白沫,2~3天內連續發作8~9次。晨起痰黏難出,神乏無力,納少,多夢;近日口中有異味,大便不成形,偏黏膩。每次發作後較發作前大便干,排便困難,伴口中異味加重,小便偏黃。望其形體肥胖, 顏面頭髮油脂分泌多,面微紅,唇淡紅,兩目異常,舌體胖、質淡暗紅,苔黃微膩;察其脈沉弦滑數,尺弱。此為痰熱內擾,蒙蔽清竅。治當清熱化痰,開竅醒神。

    方藥:太子參12克,南沙參15克,黃精12克,黃連10克,生山藥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枇杷葉15克,鬱金12克,石菖蒲12克,僵蠶12克,白芍15克,婆羅子10克,粳米1撮,甘草4克,竹瀝汁30毫升(分兩次兌入)。7劑,水煎服,日1劑。

    另服止痙散,1日3次,1次4粒,白水下,連服1月。

    二診:患者服上方7劑後, 自述症狀好轉。出現大的發作1次(凌晨4點左右),小發作9次,發作症狀均減輕,時間縮短。每次發作前仍晨起口苦,能咳出灰色黏凍樣黏痰(以前很難咳出);大便較前成形,色黑,日行1~2次。顏面頭髮油脂分泌減少,神可、睡眠轉佳,納少。望其形體肥胖,面微紅,唇淡紅,神清語利,兩目異常,舌體胖、質淡暗紅、苔白微膩,脈沉弦小滑數,尺弱。

    此時患者胃熱已除,痰濕仍存。故上方去南沙參、生石膏、知母、粳米加西洋參10克(先煎),姜半夏12克,黛蛤散10克(包),炒白朮12克,茯苓30克,生山藥改炒山藥15克,甘草8克,生薑2片為引。 7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12年6月22日)患者因故不規則治療半年,病情有所好轉。癲癇大發作1月1次,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現象較前減輕;大發作時患者有意識,一般於凌晨4點左右,且與勞累、精神情緒有關,持續2~3分鐘自行緩解。小發作約10天1次,小發作一般為半身、面頰(僅右側肢體),抽搐程度較先減輕,且發作初期患者有緩衝時間,可調整姿勢以避免危險發生。述自服上方後精神情緒好轉,胃納好,但多夢;近日晨起乏力, 陰雨天時感胸悶、情緒低落,大便偏黏;發作後大便干,排便困難,伴口中異味較重,小便偏黃。望其舌體胖、質暗、苔薄,察其脈沉弦小滑數 、尺弱。

    經過半年多,患者病情小有進步。擬菖蒲鬱金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化裁,旨在燥濕化痰,平肝息風,醒神開竅。

    方藥:鈎藤18克(後下),半夏曲12克,金蟬花12克,僵蠶12克,天麻12 克,太子參12克,黃精12克,炒蒼朮12克,炒白朮10克,天竺黃8克,茯苓20克,炒棗仁20克(打),竹茹12克,炒枳實15克,火麻仁15克,甘草6克,石菖蒲12克,鬱金10克,竹瀝30毫升(分2次沖服),生薑1片為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四診:患者服上方14劑後,發作症狀均減輕,時間縮短,每次發作前仍晨起口苦;望其舌體胖、質淡暗紅、苔白微膩,診其脈沉弦小滑數,尺弱。上方略事加減再進14劑。

    方藥:鈎藤18克(後下),半夏曲12克,金蟬花12克,僵蠶12克,膽南星8克,天麻12克,太子參10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天竺黃8克,茯苓30克,炒棗仁20克(打),竹茹12克,炒枳實15克,甘草6克,石菖蒲12克,鬱金10克,厚朴花12克,黃連8克,竹瀝水30毫升(分兩次服),生薑1片為引。 14劑,水煎服,日1劑。

    五診:患者服用上方43劑,近40天發作3次,症狀明顯減輕,意識模糊數秒,不吐痰涎,可聽聞外界聲音,其發作多與天氣有關。口苦、口臭減輕, 寐安、納可,二便調;望其體格壯碩,面黃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質暗紅、苔薄白。診其脈細弦滑小數。

    方藥:鈎藤18克(後下),半夏曲12克,金蟬花12克,僵蠶12克,膽南星8克,天麻12克,西洋參18克(先煎),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天竺黃8克,茯苓30克,炒棗仁30克(打), 百部12克,竹茹12克,炒枳實15克,甘草6克,石菖蒲12克,丹參12克,鬱金10克,厚朴花12克,黃連8克,竹瀝水30毫升(分2次服),炙甘草6克,桃仁9克,杏仁9克,生薑2片為引。水煎服,日1劑。

    另服粉劑:全蠍12克,鬱金12克,白礬7克,蜈蚣8克(去頭足),天麻12克,僵蠶10克,膽南星8克,金蟬花12克,甘草4克。共為細末,1日3次,溫開水下。

    六診:患者服上藥28劑,並配合針灸治療1月,其間大發作1次,大發作時間減短,症狀減輕(大發作之後着急,生氣),述接觸電腦易誘發。發作後肌肉酸痛,無疲勞。口吐白沫變為米湯樣涕痰。刻診:納馨,無反酸,無口乾、口苦、口黏,二便調,夢多;近日感冒,咽痛,無發熱,望其面色紅潤,舌體胖大、質淡紅、苔薄白、邊有齒痕,診其左細滑、右弦滑。

    因患者近日感冒,上方加牛蒡子、桔梗、枇杷葉解表潤肺利咽之品,再進7劑。

    七診:服上方及配合針灸治療,其間癲癇未發,刻診:咳痰黏、膠狀色青黃,納馨,眠安,感覺晨起時口苦、口黏,二便調。望其面色稍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質暗紅、苔薄白,診其脈右沉滑、左脈沉細滑。治當宣肅肺痰,溫膽寧神。

    方藥:太子參12克,石菖蒲12克,鬱金10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菊花12克,僵蠶12克,膽南星8克,竹茹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3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海浮石10克(先煎),炒棗仁30克(打),炒枳殼15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遠志10克,生薑2片,大棗3枚為引。14劑,水煎服,日1劑。

    後隨診,患者守此方服藥半年余,其間癲癇未發。

    【按】: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疾病,又名『癲癇』或『羊角風』。其特徵為發作性精神恍惚,甚則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豬羊叫,易時甦醒。多有驟受驚恐,先天稟賦不足、跌仆撞擊等因素,導致風痰閉阻,痰火內盛、心腎虧虛、氣血瘀滯,引發癲癇。而痰熱內擾、蒙蔽清竅,運化失常、痰濁內郁,是其主要病機。路志正治療此證,始終以運脾化濕以杜生痰之源,清膽和胃以達寧心安神;期冀脾胃運、納化常、痰熱清、膽胃和、心神寧則癲癇不作。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3-31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此案體現了"運脾化濕、清膽和胃"治療癲癇的獨特思路,深得【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旨。患者形體肥胖、苔膩脈滑,顯系痰濕內蘊之體;發作前口苦、面紅、便黏,乃膽胃鬱熱之徵。先生以太子參、黃精、山藥健脾運中以絕生痰之源,石膏、知母清陽明鬱熱,更妙在用竹瀝汁、枇杷葉滌痰通絡,鬱金、菖蒲開竅醒神,佐以僵蠶、止痙散熄風定癇,組方嚴謹,標本兼顧。

細究其理,蓋癲癇之作,雖屬肝風,實與脾胃升降失常密切相關。【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然痰濕困脾則土不培木,膽熱上擾則風陽易動。先生熔健脾、化痰、清熱、熄風諸法於一爐,尤重運脾化濕以治本,此即李東垣"治肝實脾"之遺意。方中婆羅子疏肝和胃,粳米護胃存津,更見護脾胃之苦心。

二診發作減輕而未盡除,提示痰熱膠結非旦夕可解。若後續調治,可參【金匱要略】風引湯意,酌加寒水石、滑石等質重沉降之品,既助清熱滌痰,又防金石藥傷胃。此案啟示:治癇當分標本虛實,痰熱標急者先予開泄,終需健運脾胃以杜其根。
陸行 發表於 2025-4-6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運用"運脾化濕、清膽和胃"法治療癲癇驗案評析

本案為痰熱型癲癇典型治驗,體現了路老"脾胃為樞機,痰濕為病理基礎"的學術思想。患者青年男性,形體肥胖,面脂分泌旺盛,舌胖苔膩,脈沉弦滑數,顯系痰濕內蘊之體。其發作前口苦、痰黏難出,發作時竅閉神蒙,乃膽胃鬱熱挾痰上擾清竅之象,符合【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癇"之論。

初診辨證精準,方藥配伍頗具章法:以太子參、南沙參、黃精益氣養陰固本;黃連、石膏、知母清胃瀉火;枇杷葉、竹瀝汁化痰通絡;鬱金、菖蒲、僵蠶開竅熄風;白芍、婆羅子柔肝緩急。尤妙在用粳米護胃,使苦寒不傷中陽。配合止痙散增強鎮痙之力,體現"急則治標"之旨。

二診見熱象已減而痰濕未除,遂調整方略:去石膏、知母等寒涼之品,加半夏、白朮、茯苓健脾化痰;西洋參易南沙參更增益氣之功;黛蛤散清肝化痰;山藥改炒用增健脾之效。此變通彰顯"中病即止"的用藥智慧,符合【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

三診雖因治療間斷影響療效,但證候演變揭示本病關鍵病機:陰雨天胸悶、情緒低落,提示痰濕阻滯少陽樞機;發作與情志、勞累相關,顯系肝脾失調。此時若加強疏肝運脾之品,如柴胡、香附、蒼朮等,或可進一步提高療效。

本案治療啟示有三:其一,癲癇辨治當重視"痰濕-氣機-情志"三角關係,路老從脾胃論治的思路拓展了傳統熄風定癇的治法;其二,分期論治體現"發時治標,平時治本"原則,標本緩急拿捏得當;其三,對現代青年癲癇患者,需重視代謝紊亂與痰濕體質的相關性,此案為代謝相關性癲癇的中醫治療提供了範例。

路志正先生此案,深得【脾胃論】"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奧義,其運脾化濕以絕生痰之源,清膽和胃以斷痰熱之路的治法,對臨床治療痰熱型癲癇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