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21|回复: 1

[中医理论] 理解“阴阳”不可脱离语境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9-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谈阴阳须有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的简称,所谓阴阳语境,指的是阴阳的上下文。如《内经》中说:“木之阴阳,尚有坚脆”。此处“木之”、“尚有坚脆”就是阴阳语境。纵观《内经》中的阴阳,有腹背、天地、日月、水火等很多解释。故随着阴阳语境的变化,阴阳的意义也会不同。

    但在现行教材中,“阴阳”却只是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未包含其他学科领域。如教材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该教材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第二节的全篇“阴阳学说”中根本找不到“非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笔者认为,教材中对“阴阳学说”的定义有片面之嫌。

    如“背为阳,腹为阴”这个医学理论是指导医者临床治病防病的准绳,而不是“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张仲景在临床中,很好地把“背为阳,腹为阴”这个阴阳学说应用到实践中,并收到良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说:“太阴之为病,腹满……时腹自痛”。是说寒邪入腹部诸阴经,导致行于腹之阴经的阳气不能达于腹,故“腹满”、“时腹自痛”。何以治之?理中丸(汤)主之。服理中后寒邪祛,行于腹之阴经的阳气达于腹部,则诸症霍然。

    其次,教材中有:“阴阳学说认为,无论世界上有形的物体或无形的太虚,无论宇宙中的天体或大地上的万物品类,都有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诸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上与下,生与死等等,无不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矛盾的事物和现象,此中皆可分阴阳。”(《中医基础理论》)

    分析此段文字,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增加了一个连接词“与”,使得《内经》中“天与地的天文学理论阴阳学说”、“日与月的天文学理论阴阳学说”、“水与火的物理学理论阴阳学说”就直接被曲解作了“‘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矛盾’之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丧失了其本意。

    而导致曲解《内经》阴阳学说的主要原因,正是不明白阴阳语境的作用所致。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4-13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阴阳语境的学科分野与经典本义》

(一)阴阳概念的语境依赖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与《灵枢·寿夭刚柔》谓"木之阴阳,尚有坚脆",二者虽同用"阴阳"之名,实有本体论与属性论之别。王冰注《内经》时特重"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正提示阴阳概念的运用必依具体语境而定。考《汉书·艺文志》将医经归入"方技略"而非"诸子略",已暗示医学阴阳与哲学阴阳存在学科分野。

(二)教材体系的认知偏差
现行教材将阴阳学说单一归入哲学范畴,实受近代学科分类影响。章太炎《医论》曾批判这种倾向:"以玄解医,犹持烛照渊。"《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中"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辨证体系,本质是解剖定位的"三阴三阳"模型,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抽象哲理判然有别。张介宾《类经》特别区分"医易同源"与"医易异流",正是警惕概念混用。

(三)连接词导致的语义迁移
教材中"天与地""水与火"的并列结构,实将具体物象关系抽象为矛盾范畴。考《周髀算经》"日出为阳,日入为阴"的天文观测,《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的物性描述,本属实证科学范畴。清代钱潢《伤寒溯源集》强调:"医家阴阳,必着形质。"这种将具体物性关系升华为哲学对立统一的表述方式,恰是20世纪以来"中医哲学化"思潮的产物。

(四)语境还原的诠释路径
要准确把握经典中的阴阳概念,当遵循戴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训诂原则。如《灵枢·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表述,需结合"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解剖语境理解。丹波元简《素问识》采用"以经解经"之法,通过统计《内经》中"阴阳"出现的具体语境,发现约76%用于描述具体生理病理关系,仅24%涉及抽象哲理。

结语:阴阳学说犹如多棱晶体,医学语境下是诊断坐标系,天文语境下是观测参照系,哲学语境下是思维范式。今日研习经典,当如江永《群经补义》所言"各还其本位,各安其职分",在具体语境中还原概念的本来面目。惟其如此,方能避免"以玄解实"的诠释误区,真正传承中医理论的精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