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72|回覆: 0

[中醫理論] 『因勢利導』在中醫學中運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因勢利導』理論源於先秦哲學思想,最早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載孫臏之言『善戰者, 因其勢而利導之』,主論用兵之道。同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勝』便是一種『勢』,故因其勢而治,『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其理論本質便是『因勢利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中醫『因勢利導』思想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綜合考慮諸種因素,順應病位、病勢特點,以及陰陽消長、臟腑氣血運行的規律,把握最佳時機,採取最適宜的方法加以治療, 以最小的治療成本達到最佳的療效。它是『天人合一』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個體化體現,貫穿於疾病發生、發展、預後和轉歸等整個過程。

【順應自然之勢】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觀察天地陰陽之變化、五行之運動,運用辨證思維,從宏觀上把握事物本質規律,從而提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的整體觀思想。認識到人體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界和社會密切相關,形成了因循天道的思維方式。醫道就是建立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 是吸收『道法自然』思想而成的。

    故疾病治療當考慮自然之天地陰陽消長,天時五行變化,月相盈虧變化,地理差異等因素。【素問•髒氣法時論】言:『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故中醫藥的治療要從整體、運動、功能的角度,進行宏觀、綜合的調節施治,而『因勢利導』治療原則正是其具體體現之一。

    如六淫致病之論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咳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內經】中『悲哀愁憂、心術惕思慮』等情志致病的記載,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在具體治療中則因勢利導,根據病因而辨證施治,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以及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法則。又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徐大椿【醫學源流論】:『西北之人……宜用疏通重劑;東南之人……宜用疏通輕劑。』均體現出『法自然、順天道』的因勢思想。

【順應正邪消長、臟腑特性】

    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引起機體的損傷和機體動員各種防衛代償功能對抗損傷的矛盾鬥爭過程,中醫將損傷與抗損傷用『正邪相搏』加以概括。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的強弱是感邪發病與否以及發病性質、病癒康復的關鍵。

    【靈樞•百病始生篇】言:『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素問•熱評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把握正邪鬥爭這一矛盾雙方並因勢利導,是發病及治療的關鍵。『扶正祛邪』便是因正邪消長之勢而利導。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在扶正祛邪的因勢利導治則指導下,當根據病變臟腑之生理特性的差異而區別對待。或損益臟腑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或針對臟腑精氣血陰陽的具體情況,選擇益腎填精,補益氣血,調理陰陽,抑或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等法。

    五臟以藏為用,六腑以通為用,必須順應臟腑特性,調理臟腑功能。如重視先天之本的扶陽學說、重視培補後天之本的補土派均有因臟腑特性之勢而利導的特徵。

    具體應用中如脾宜升為健,胃宜降則和,故病變多表現為升降反作,故脾胃病變,重在化運中焦,升清降濁。如李東垣【脾胃論】:『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亦如唐容川【血證論】:『大腸司燥金,喜潤惡燥,寒則滑脫,熱則秘結,泄痢後重,痔漏下血。』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言:『脾陽宜動,動則能運,腎陽宜靜,靜則能藏。』【素問•髒氣法時論】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即是根據臟腑苦欲之性而利導之。

    再如論脈法之切脈時機『診法常以平旦』,因為平旦人氣生,『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依據平旦脈絡『氣血調勻』這一定勢,『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依據五行『生克制化』而提出的『補母瀉子』、『培土製水』等治則均是因機體生理特性而利導之。

【順應病邪性質及部位】

    因勢利導當辨清病邪性質。六淫、疫氣、水濕痰飲、氣滯瘀血、毒氣瘴瘧等各有其致病特點,只有分清病邪的性質,掌握疾病的特徵,才能因勢利導,做到有的放矢、藥到病除。

    【素問•至真要大論】:『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均是因病邪性質而選擇相對應的治法利導之。

    病邪致病常常兼夾雜至,臨證治療又當分清邪氣之類別與多寡,如濕熱互結之證,當分濕重於熱,熱重於濕,抑或濕熱並重之別,而選用三仁湯或甘露消毒丹分別治之。

    因勢利導還當根據邪氣的性質和部位所造成的『勢』,隨其性而宣導之,就其近而驅除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中滿者, 瀉之於內』,『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或根據機體正氣抗邪趨勢加以助勢引導,機體抗邪趨勢向外者宜宣散解表,向上者宜升提發越,向下者宜通利下降;向內者宜固澀收斂。同時根據病位不同的『勢』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吳鞠通【溫病條辨】言:『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周學海論述因病邪性質及部位而利導較為詳盡,在【讀醫隨筆】中言:『凡風寒濕熱散漫於周身之腠理者,無聚殲之術也,則因其散而發之;痰血水濕結積於胃與二腸,膀胱之內者,已屬有形,勢難消散,則因其聚而泄之滲之;邪在上脘,慍慍欲吐,是欲升不遂也,則因而吐之,邪在大腸,裏急後重,是欲下不暢也,則因而利之,此順乎病之勢而利導之治也。』

    在扶正攻邪的治療法則下,須根據邪氣之多少以及病患體質差異而權衡用藥。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攻略】中亦言:『但諸病之實有微甚,用攻下法分輕重,大實者攻之未及,可以再加;微實者攻之太過,每因致害,所當慎也』。

【順應病勢急緩、發展轉歸】

    因病情緩急之勢為利導,體現在中醫學標本先後的次第思想中。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素問•標本病傳記】:言『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強調標本之重要性,繼而提出具體治療路徑『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小大不利,治其標』。

    【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調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充分體現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思想;【金匱要略】亦論:『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當然亦有本急宜先治其本或標本俱急應標本同治的,皆是在病情緩急之勢的基礎上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法。

    疾病的傳變、轉歸必是根據臟腑特性、生理狀態而轉化,中醫辨證施治強調病機,注重疾病的動態變化,具體體現在表裏、臟腑、順逆等轉化上,在疾病的動態發展中把握人體的生理趨向,助勢引導。

    【素問•至真要大論】論疾病之表裏先後言:『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即當病發生之後,由內及外者,則治其內達外,而病於外及內者,則採用先外後內的治療方法,充分體現出【內經】順從病勢利導的治療方法。

    又如針灸治療中依據經脈氣血盛衰、流注先後次序而順勢利導,提出的『迎隨補瀉』治療手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病之始起者,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靈樞•衛氣行】言:『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素問•瘧論】說:『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以及『久病入絡』、『久病入腎』、疾病的初中末『階段性治療』之說,均體現出依疾病傳變轉歸之勢而利導。

    綜上,在中醫學理論中,從人身立命到調攝養生,疾病治療,都體現出順應自然之勢、順應正邪消長之勢、順應疾病發展轉歸之勢的思想,其基本框架都是構建在『因勢利導』思想的基礎上。從天地自然之道、機體臟腑特性、氣血陰陽生理盛衰、體質正氣強弱、邪氣性質偏頗和部位來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變化以及預後轉歸等各個階段正邪之『勢』。從而根據每個階段的『勢』能規律選擇具體的治療方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