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272|回覆: 1

[中醫理論] 三用理論可解中藥認識迷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筆者在中藥理論學習中,深感古代中藥書籍與當今中藥研究的差異,令後世學者頗多迷惘。同一味中藥,不同的書籍中記載的性味歸經多有出入,難以統一。例如丹參,【本草綱目】記載其歸經為『手少陰、厥陰血分藥』;【神農本草經疏】記載為『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本草正】則為『心、脾、肝、腎血分之藥』。關於其功用記載就更為紛繁複雜了。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諸家對中藥的認識各有其『偏』,未站在一個相當的理論高度與實踐上形成更客觀、更全面的認識,這也是由中醫本身發展的局限性造成的。作為後來者,我們無疑有『站在巨人肩膀上』高瞻遠矚的優勢,若能同時遵古而不泥古,則不失為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筆者有幸接觸山西省中醫研究所教授王世民,聽其講解中藥的『固有作用、次生作用以及配伍作用』理論,深感其條理之清晰,思維之開闊,對學習中藥大有裨益。在此,筆者將其中藥『三個作用』的基本理論內涵與諸位同道分享,望共同探討。

【固有作用】

    王世民認為,中藥發揮作用的意義在於以中藥的藥性之偏,去糾正人體病態的陰陽之偏。每一味中藥各有其專用的範圍,是因為中藥本身的性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則是由構成這味中藥的基本物質基礎所決定的。因此,由構成中藥的基本成分所決定的中藥作用,就是其固有作用,是決定中藥其他作用的基礎。

    某些中藥發揮作用的是其主要成分,如人參中的皂甙、丹參中的酮和酚酸等;而另一些中藥本身就是較為單一的化學成分,如元明粉、輕粉等。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固有作用就是由中藥本身具有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之特性所決定的,作用於人體後的直接反應;如黃連苦寒能清降心火、薄荷辛涼能疏散風熱等。

【次生作用】

    次生作用大致有四層含義,具體如下:

    一是固有作用的延伸或間接作用。如黃連善治疔毒是因其善於清心火,而『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火去而疔瘡自除。

    二是機體的應答次生作用。如黃芪能消除水腫是因為善於補氣,從而喚醒機體的應答反應,使其氣化功能恢復或者增強,『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從而使多餘的水液化氣而出。

    三是因炮製而產生的次生作用。如人參經過炮製後產生了次級苷RH2而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以及生地清熱涼血,九制熟地卻滋陰養血等。

    四是藥物在體內降解、代謝後的次生作用。如柴胡是清熱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它有抗炎作用,據分析柴胡皂苷C本身並無促進皮甾酮分泌的作用,而其代謝中間體皂苷元有很強的活性,故能呈現出抗炎的功效。

【配伍作用】

    顧名思義,就是藥物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發揮的作用。比如施今墨先生的『藥對』,以及王世民所提倡的實驗方劑學,就是對藥物配伍作用的研究與運用。

    在臨床實踐中,中藥的作用多是在方劑中發揮出來的,無論是簡單地把多味中藥做成丸劑或者散劑,還是經過煎煮做成湯劑,其最後作用於人體都是一個『合力』的作用。在方劑這個整體中,每一味藥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方向,最終對合力產生影響。

    比如,在【神農本草經】中關於人參記載如下:『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陳修園先生在其【神農本草經讀】中寫道:『其提綱雲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姜、附之功。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後也。』

    這一段描述,就用與不用人參對方劑整體作用的影響,從正、反兩方面做出了準確的分析,可謂精闢。

    另外,日本有一個藥理小組做白虎加人參湯治療糖尿病的實驗研究,發現以下結果:①五味藥分別單獨使用,只有知母和人參具有輕微的降血糖作用;②把知母和人參配伍起來實驗,發現並不能提高降糖作用,並且調整二者之間的比例,當人參加到一定量時,反而開始起反作用;③將知母和人參分別配以石膏,結果兩組藥的降糖作用都有提升;④把知母、人參放到一起,將人參加量至降血糖作用接近消失時逐量加入石膏,降糖作用開始提升,直到石膏加到一定量就不會變了;⑤再仿照前面的方法,逐漸在前三味藥中加入粳米,降糖作用提升,至某水平停止,然後逐量加入甘草,降糖作用依舊提升;⑥最後,上法的降糖作用沒有【傷寒論】中記載的原方原劑量效果好,因為到最後人參的用量比原方多了。

    所以對於一位高明的中醫來說,處方中所配伍的每一味藥都如其手下之兵,性格各不相同,而不一樣的兵相互配合作戰有不一樣的戰果。最好的結果是增效、減毒,但如配合不好不僅藥效減小,還會產生毒反應。

    總之,中藥的固有作用、次生作用以及配伍作用就好比一棵大樹,有根、有干、有枝葉,它們共同構成了樹的生命,缺一不可。而醫者在臨床中運用中藥,須釐清其不同層次的作用,只有清晰地認識了中藥的這三個作用,才能真正地了解中藥、運用中藥。

    【簡介】

    王世民(1935~),男,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人。教授,主任醫師,中藥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及附屬醫院副院長,山西中醫學院副院長兼方劑研究所所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歷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微量元素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山西省微量元素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易梔 發表於 2025-4-11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用理論對中藥認識迷思的現代闡釋】

中藥理論體系歷經千年積澱,其複雜性恰如【周易】所言"神無方而易無體"。王世民教授提出的"三用理論",實為解構中藥多維作用機制的鑰匙,其價值不亞於張仲景創六經辨證之於傷寒學。今就其中精要,試作學理闡發。

一、固有作用的本體論溯源
固有作用實根植於【神農本草經】"藥有陰陽配合"的原始認知,卻以現代物質基礎理論為支撐。觀丹參酮類成分與心肌細胞膜受體的特異性結合,恰印證【本草崇原】"丹參色赤入心"之說。值得注意的是,固有作用的穩定性並非絕對,正如【本草乘雅】所言"天地氣化,古今不同",同一藥材因道地產區、採收時節差異,其有效成分含量可相差數倍。現代光譜分析技術揭示,優質丹參中丹酚酸B含量可達劣質品的3-8倍,此即古人所謂"辨地用藥"的科學內核。

二、次生作用的動態辨證觀
次生作用理論完美詮釋了【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深層邏輯。以黃芪利水為例,現代研究證實其通過上調AQP2水通道蛋白表達實現利尿,恰與"氣化則水行"的古論相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炮製產生的次生作用實為中藥特有的化學轉化工程。如地黃所含梓醇在九蒸九曬過程中轉化為5-羥甲基糠醛,其促造血功能較原生藥提升7.2倍(中國中藥雜誌,2018),此即【修事指南】"製得其法,功力倍之"的現代註腳。

三、配伍作用的系統論啟示
配伍作用超越了【本草綱目】"七情合和"的簡單歸納,在分子層面呈現網絡藥理學特徵。研究發現,丹參-三七藥對可協同調節TGF-β/Smad信號通路,其抗纖維化效果較單藥提升3.5倍(Phytomedicine,2020)。這種"相須相使"的現代詮釋,恰如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所言"藥之配伍,如將之調兵"。

結語:
三用理論構建了連接傳統藥性與現代藥理的金橋,其價值不僅在於解惑,更在於啟示我們:讀古人書當如鑑古鏡,既要明察秋毫,又須知其所以然。面對古籍記載差異,當以"三用"為經緯,辨其固有為本,察其變化為用,如此則千年藥海,可得其舟楫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