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技擊之手段是以樁法爲核心,向試力,發力等功法的過渡。七步功法的操習實質就是靜態求整過渡到動態求整。雙人實作儘管與功法訓練有所不同,但其遵循的法則,依然是樁法勁力在遭受阻截,閃躲,擊空等情況下的靈活變通。故脫離樁法的訓練,是根本練不出真正的大成功夫的,今筆者就樁法之竅要做闡述,以期對廣大讀者有所啟迪!
一、 爭力是混圓整體的基本構成單位:
爭力又稱矛盾力,即通過某一中心點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的放長運動,混圓力是在上下,左右,前後這三項基本矛盾爭力中形成的。故求取混圓之模式,必先從某一項二爭力中獲得,茲分述如下。
大成拳是以脊柱帶動的整體發力,那麼我們的樁法求整就必先從脊柱這一核心探討矛盾爭力的形成,上下力的求取首先必須改變人體脊柱的兩大生理彎曲,首先是頸彎,通過吊頂,豎項,拔背,含胸這幾點要求使頸椎與胸椎形成一條直線;其二是腰彎,由於直立行走及後天勞動形成的壓迫,人體的腰椎彎曲幅度最大,也最不易糾正。但腰又是人體的中盤,是連接上下的樞紐,故只能通過樁法要點中的斂臀,提肛,尾椎內斂,掖胯,從臀這幾項來改變其內彎形態,使之向外膨脹與頸椎胸椎形成一條直線,這樣,上下貫穿的整根脊柱就會形成正直的先天狀態,此即爲薌齋先生所說的腰緊背直 』 及 』 脊椎骨垂線成 』 。脊柱修復正直以後,利用頭頸仍柱的上拔與下肢雙足的抓捻形成 』 頭頂青天的長空,腳踩大地俯青山 』 的上下爭力,此項爭力的整體混圓之築基,故薌齋先生雲 』 力這所發在於上下,上下相爭爲周身共引之法 』 。筆者在教學中把求上下力做爲首要內容,尤其是當脊柱正直後,對下肢的三角構造極爲關注,因爲下肢若沒有相應的要求,脊柱與雙足的爭力是建立不起來的。下肢的要點是膝前頂,胯後坐形成斜面爭力,大腿內裹上提把雙膝再縱起來,使下肢成一麻花勁的用力,然後把小腹掖在胯根里,這樣上下才能感覺到有一種牽引的矛盾互爭之力。
左右之力的形成是在上下相爭的基礎上建立手臂環抱間架中雙肘的橫向支撐用力,此即爲薌齋先生之 』 肩撐肘橫 』 。因爲肩不撐出,雙肘的橫撐力就不足。肘是人體手臂的中節,整體勁力的原則是 』 根節摧,中節抖,梢節刺 』 ,故雖爲雙肘橫撐,但力源則爲雙肩撐拉呼應所致肘橫之重要是薌齋先生二十年代發現並提出的(原傳要求是沉肩墜肘),因爲對手之攻擊虛實不定,如果從正面攻擊還可以防住,但若左右掄擊,其防護性若沒有肘橫就會吃大虧。再則,肘不橫撐,不符合混圓之構架,更不利呼吸肺量之增加,胸腹之肌肉也只能緊 抱一團形成收縮,橫隔膜是最易發緊,此爲拳法之忌。形意拳 ? 老牛筋 』 的練法被薌齋先生升華爲樁法的筋腱拉伸放長,通過合理的樁式調配,周身大筋全部繃拉而起,其間架一旦遭受外力衝撞就會象一彈簧架立即產生反作用力,使對手被崩彈出去,肘橫之至要是通過此要點把頸部,背部及腑下大筋拉起來並露體表,並與其他筋腱相連,老一輩拳家功夫高深者,從不穿短褂練拳,授拳,就是防止被學者觀察出身體的肌肉,筋腱及骨骼的布局,這也是我國失真的一大原因,筆者有感於此,在教授學生時除儘量精心調配外,還展示身體供他們研究,效果極爲顯著,有聰慧者僅數日即建立起新的生理結構,形成混圓的標準框架,由此可知速成之法在於教授者的教學訓練方法是否明確,如無全身心的教學,傳統武術將會逐日衰亡,那時何談繼承,又何談發展!
前後之爭力在混圓勁力中最易體現,但又最易出錯,人體脊柱作爲中心樞紐至關重要,前後力的形成,是以腰背肌肉的橫向拉伸爲力源,通過雙肩的撐出向前合抱至指端而用力,在此,人體脊柱是至關重要的樞紐,前後力之爭在於脊柱的正直後繃使腰背肌肉向前裹進,與小臂的前撐合抱形成對拉之勢,從肌肉的拉伸形態分析,筆者認爲這是張力效應,因此前後之爭力的要害不是你的手臂抱得有多圓,而應是你的背部是不是圓的(註:此圓與胖子無關)。故混圓之構成從俯視圖來看應是手臂環抱與身體之裹進共同構成一個平面圓環,訓練初期,因肌肉,筋腱的拉伸長度不夠,會形成平行四邊形的稜角狀態,但隨著功夫的深入,生理變化的加大,此稜角會越來越小,其力也越來越圓整,故薌齋先生 混圓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 』 。值得說明的是,前後之力的求取必須保證雙肘的橫撐不變才會有效,因爲雙肘撐力若丟,前後之撐抱力就容易遭到破壞。但雙肘不動,前後之力會明顯感覺因受限制而擊不到對手,而事實這正是大成拳的優勢所在,因爲大成拳之技擊原則是前不逾尺,決不許伸手夠人,一旦夠人,整體勁力就出現了不均衡,發生破體現象,即使擊中,也不會是整體發力,威力不足,大成拳是用身體打人,手臂無非是接點起支撐作用,真正的大成拳擊打不是手臂不動,身體催壓,點一接觸,步法已至,上下相隨,炸力透體,又何須用手去夠對方。
樁法求取上述之矛盾爭力之時當有一先決條件,即必須同時讓這三頂矛盾力同步上身。因爲混圓之定義取之於均衡的用力,即前後,左右,上下用力的量是相等的。儘管初期可以一項一項地找,但找出後就必須在一個樁中全部體現出來,否則仍不能稱之爲混圓樁。
二、 意感是本體效應的假借升華:
待樁法勁力通過肌體的變化構成之後,就應在神經系統的不斷激發下重新刺激生理機能的不斷完善,此階段是體認在不動之中求微動的樁法爭力感應,如 』 三尺以外,七尺以內,毒蛇猛獸向我襲來,我以樁法應之 』 。薌齋先生此論似極象,不易體會。筆者舉個例子,當一隻老虎向你撲來時,你可在樁式不動的情況下突然向老虎做一前發力,用小臂兜卷其咽喉,把它擊出去。當然這是一種假設,但在站樁求力中必須要有這種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以及肌體的應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利用精神上假借兇險的事物可以激發人的格鬥欲望和格鬥能力,尤其是在站樁時,儘管外形不動,但其精神和身體猶如一隻被縛住的雄獅,惡虎,拼命掙脫,故其形態應是不規則的微動,前後,左右,上下均是以軀幹爲主向各方向快速位移,因外形動之極小,可視爲振顫,精神的無限激發可加大人體結構對外界的衝擊能力和感應能力,從而使身體的混圓動力更加均整和活躍,此即薌齋先生所論之 』 假借無窮意,精力混圓身 』 。由此,意感訓練是把主觀的精神假借形成的大腦中樞神經的興奮狀態與人體生理機能的客觀物質屬性形成的力量完美地進行了統一,從而才能實現拳學格鬥中 』 意到力到 』 的高妙境界,此即薌齋先生之 』 反向身外尋的 』 真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