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王鄉齋先生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創立了意拳,並由韓星樵先生於1992年整理出版了?意拳學?一書,而本文則是在前書的基礎上,將作者多年的操習的經驗與心得總結而得,故稱為第二教程。
一、 什麼是意拳
意拳自創立之日起,即以培養國民的健全精神和身體的自然良能為目標。這種精神是人類靈性的最高體現,而身體的自然良能則為人類身體本身功能的充分發揮。合在一起講可以稱之為追求人類的身心健康。具體落實到三個方面:一是衛生身體健康。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有了正常的身體狀態,才可以正常生活,才可以做一切事情。二是攻防技擊。有了正常的身體狀態,才能應付人類本身的互相攻擊,才能在競技中獲勝。三是尋理趣。就是通過對意拳的學習過程和應用過程,獲得對人體生命運動規律的認識,從更高層次獲得對自已生命靈性的一種感悟。即可謂『心領神會,體認操存』之意。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意拳學明確了自已的研究認識的對象,是人體整個生命運動過程。以科學的原則原理為認識問題的方法手段,以對生命運動規律的認識為研究成果。從而奠定了意拳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學科—-『拳學』的科學地位。從這個定義上就可以看出意拳同其它拳種的差別,正所謂意拳不是拳套,不是招式,不講形式,也不是門派,也不能僅僅以勝負之一點即定為是非之準則。意拳是性命之學。有了這樣的認識,才算把握了意拳的內涵,才算真正認識了意拳。
二、 目前訓練方法之不足
為了實現意拳的追求目標,在拳學這塊園地上開拓的先人們注意到要了解把握生命運動的規律,光從外在形式上追求是不夠的,開始從理論和實踐上將注意力轉向人體本身,從而提出了要發揮人體自然良能。反對招式套路這一偉統的訓練方法。提出以自身體認為手段,以站樁、試力、發力為主要內容的意拳訓練體系。現在這種訓練體系正在為意拳界人士廣泛運用,同時已開始向其它運動項目滲透,可想不久必會變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但是從我們自已多年學習研究意拳的過程中,逐漸感到這種教學訓練方法仍存在着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意拳最後境界的抽象描寫可望而不可及。例如前人所談到的意拳,當如『空中旗,浪中魚』等。怎樣使學員進入這種狀態呢?不得而知。
2、具體分述又成片面。在講站樁時,要求頭如何、頸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實際上正在走入意拳本身所反奪的『一講具體即成片面』的誤區,致使最後出現整合問題。其表現就是站樁時感覺很好,身上很是得力,但整體一動便立即消失,俗稱是『散了』。做單一動作時很像樣,但整體一動頓失靈氣。
3、由於以上二點原因,就造成了沒有一個具體完整的操作過程,能使學員一步一步進入一法不立無法不備的最高境界。
4、同時在學習訓練過程中,也存在時間太長的缺點。按王薌齋先生的說法,當要十年才能『所發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就我們自已的親身經驗來講,可能十年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想大家也會有這個體會。在當今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恐怕能象我們用幾十年來追求意拳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小了,意拳教學的難度是越來越大了。
以上都有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因此我們覺得有責任在前人開創的意拳事業的基礎上,將意拳的學術向前推進一步,使之更加完美,以期完成先人們提出的宏揚民族精神,利國利群的意拳使命。
三、 當前意拳在理論和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
1、對意拳的概念認識不清
A、不清楚意拳的研究對象是整個生命運動過程。誤以為是研究怎樣打人,其實王薌齋先生早就說過『……然拳不能就以勝負之一點即定為是非之準則,……。』要知道一門學問的先進性,是以其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進展來衡量。而一項競技活動才是以勝負作為運動個體之間差異的衡量標準。這就像泰森昨天打倒許多人,這說明在單位時間內,泰森的綜合運動能力比別的運動員相對好些。現在他被霍利菲爾德打倒了,說明在另一個單位時間裡,泰森的綜合運動能力相對不是最好的。如此而已,他們勝利也好負也好,都不能說明他們對拳擊運動的認識正確與否,一門學問的進步,是要看它在廣泛的實踐過程中,所表現的指導意義是否先進。
B、對意拳的自然科學屬性認識不清。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運動規律,而不是哪個門派,自然規律只有一個。所以王薌齋先生說道『學術才是宇宙神聖,公有師尊』。又說:『其要在學術原則原理,通與不通故而』。最後又說道『余之學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門戶之見』。其所表達的學術精神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C、不明白何為師法,何為造化,造成盲從。王薌齋先生在【拳道中樞】一文中,談到了許多習拳者誤入歧途的原因:『慨因師法不良,用功不細心追求真理,人學我學人云亦云,所謂盲從者是也』。他在這裡提出不要盲從師法,所謂師法是指先人的經驗,可以是直接的師承教學,也可以是間接地看了前人的論述,那麼這些師法都是前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但我們要清楚,他們都是在努力表達自已對客觀的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有些對有些錯。而客觀現實才是唯一永恆不變的真理所在。我們稱之為大自然的造化,它才是知識的本體,所以我們說:即要學習師法,更要尊重造化。這就要求我們有獨立的觀察思考感知能力,不要盲從,不要人云亦云,包括您的直接老師是怎樣說的和間接老師是怎樣寫的,要把他們的經驗拿到客觀實踐中去印證,向造化靠攏,這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正軌。
2、對已認識到的矛盾還不能完全解決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王薌齋先生曾說:『拳本無法,有法也空』。那麼先人寫的諸多論述是有法還是無法呢?先生曾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那麼意拳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呢?先生說這樣打,那樣打,最後又說聰明者不需習此,那麼我們到底是習還是不習呢?先生說:一說具體就成片面,而在其它章節又說頭如何、頸如何、腰如何、腿如何,那麼到底是不是片面呢?啊後先生總結性地說道:凡說一切都是矛盾的矛盾,又自稱為矛盾老人。他已經洞察到整個運動過程和教學過程都包含着矛盾,在這時他已將運動的本質問題,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來,並說到:『習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則無異抱石卵而盼司晨,終無所成,學者不可不明此理』。指明了要從哲學的高度解決理論和實踐中矛盾的重要性,但如何解決則留給我們後人去思考。
3、整合問題
由於沒有將運動的本質問題—-矛盾,在理論上從哲學的高度加以解決,於是在實踐訓練過程中就出現了整合問題。過去的訓練體系分為站樁、試力、發力三階段,以站樁為核心。因為先生說過一切從站樁中得來,更造成很多人的誤解,以為意拳就是站樁,在站樁過程中,又要求學員頭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將意拳全部肢解。先生所說的,『一說具體即成片面』。就是這個意思。以至有人戲稱為:死站樁、站死樁、站死樁。將意拳的真意完全給扼殺了。怎樣才能把局部的練習成果活化起來?這就是當前所謂的『整合問題』。
上面已談到理論認識和實踐訓練中的矛盾,那麼您在這時一定會問我:您在這時講的是『有法』還是『無法』,您所提倡的訓練體系是『有形』還是『無形』,『無法』怎樣表達,『無形』怎樣訓練操作,這正是先生所說的矛盾的矛盾,也正是本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後同章節中同大家一起來討論?? 。
四、形式邏輯方法在認識、思考和表達意拳內容時所受的限制
在上面所談的『有形』、『無形』問題,實際上是在探討如何通過一種手段,使人獲得意拳最高境界的問題,而有法無法問題,是在討論已得最高境界的人如何將他的感知表達出來,使別人也同登妙境。
我們知道人類所有的知識獲得,都是主觀自我通過感官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在大腦中形成客觀事物的映像,我們稱之為概念,然後通過概念來進行思考判斷,而表達過程通過語言文字,將大腦中獲得的概念,通過判斷的形式,傳遞給第二者。在這時不管如何得到也好,如何表達也好,都是以概念作為其基本構件的,在這裡已使我們不自覺地進入了形式邏輯的範疇,形式邏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認識方法和表達方法,由於形式邏輯是以它的周延性和嚴密性為存在條件的,加上人們在經常使用權用不着中所造成的慣性,使人們誤以為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完全反映,而通過概念來進行的思維判斷,也是客觀世界的必然結果,最後通過概念表達出來的必然是客觀真理了。因此看不到形式邏輯在認識和表這意拳內容時的限制,以致辭於使認識同客觀實際分離得越來越遠了,最後無法指導握意拳的實質。以下我們從幾個主面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