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832|回覆: 0

[大成拳(意拳)] 王鐵成先生談意拳(大成拳)的學習方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鐵成是我師兄,我們都是王薌齋先生的高足楊德茂先生的弟子。1986年,王鐵成師兄到巴西聖保羅教拳,最近回國探親,遂有機會聽王師兄談對當前有關意拳()學習的一些看法。

目前僅就北京乃至華北地區而言,意拳的第三代傳人中,我是早期入門的,當年確實聆聽和請教過王老一些東西。我覺得只有吃過梨的滋味、見過梨的人,才有資格來評論梨的滋味,否則就是空談。因為我見過、聽過,同時體驗過,有過比較,才能衡量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意拳,融太極、形意、八卦及多門拳術的精華於一爐,重意不重形,以練意為主,練形為輔,重實用而又不尋求招法,是一門無套路與招法可言,但技擊性較強的拳學藝術。它不研究招與法,更不研究如何打人與摔人。尤其不許練舉重、打沙袋、跳繩等增加力量和速度,強調在修為和悟性方面去進取,以此來訓練人的良質良能,誘發人體功能的自然發揮,達到一觸即發、無為無而所不為的本能的條件反射。   以下從兩方面粗淺地介紹一下:戰略方面:永遠藐視對方,其原因是用力的方法不同,所用的力量更是不同。所謂的拳,就是整體對抗局部,以達到制人而不制於人,體現出拳本無法卻能處處得機得勢的原則。做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因為在其中蘊涵着極深的哲理、禪理及人體力學。當然它所用的力也不同於一般常人的力,不是靠肌肉發達的拙力,而是內剛外柔,、沉而不用力的活力,它是不用力而有力、剛柔相濟的一種內力,這叫『周身松靜力如泥』,這才是整力。用拙力、僵力、周身都僵死了,永遠也整不了。

戰術方面:要永遠重視對方,人外有人,打法各有巧妙,不可忽視,更不可掉以輕心。王薌齋拳學是非主動攻擊型的拳學,不會主動地去攻擊人,因此也就無須練什麼招什麼法,更無須先發制人,給對方一個措手汪及。這樣說可能令人難以理解,既是拳學,可是又不研究打人的方法,這樣如何自衛?豈不是被動挨打嗎?下面舉一例子,以說明王薌齋拳學自衛道理:一根鐵絲,長短粗細不拘,靜靜地放在那裏,任何人都不會怕它。如果現在給它輸入220V的電流,其外形並沒有任何變化,可人一碰到它,不管什麼部位,它都會立即將人打出甚至奪命。這個比喻說明了什麼是無招勝過有招而處處是招。中國武學的境界,打人、放人的道理就在於此,功夫的層次也表現於此。學者所求不同,認識和鍛煉的方法也就不同,得到的自然也不同!仔細分析,這與意拳站樁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外靜而內動。內動的幅度與頻率越大,動能就越大,它的力量就越大。它是一個勢能轉換為動能的放電過程。如果是380V的電流,其威力就更大了。內動頻率的大小與力量成正比,因此站樁的體認越深,你的內力就越大。有人因為不理解這個道理,再加上站樁很枯燥,不肯而心地下功夫,求不到內力,就轉而去練舉重、杆鈴、打沙袋來增加力量,結果一步一步就脫離了王薌齋當初創拳的初衷和本意,久而久之,使意拳面目全非,陷入用招用法用術的誤區。意拳(大成拳)的這種發展方向,實令人擔憂。本人在此喚醒同好,在學拳的道路上,慎之!思之!
陸行 發表於 2025-3-31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意拳修習之正道——與王鐵成先生商榷】

王鐵成先生所述意拳(大成拳)要義,確有見地。然細究其言,猶有未盡之處,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

意拳之妙,誠如先生所言,在"重意不重形"。然【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意本為一體,不可偏廢。王薌齋先生創拳時,雖破門戶之見,取諸家之長,然其要旨仍在"形意相濟"。今人習拳,或執於形似,或空談意境,皆失中道。

至於"不研究招與法"之說,竊以為當辯證觀之。【孫子兵法】言"知己知彼",拳學亦當如是。意拳之無招,實乃化招於無形,非謂摒棄招法。昔年姚宗勛先生教導弟子,必先明勁路,後求神意,此即"由招熟而漸悟懂勁"之理。

先生謂"不許練舉重、打沙袋",此論未免過執。拳諺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力訓練與意境修養,當如車之兩輪。觀當代意拳名家,多有融匯現代訓練之法者,蓋因時制宜也。

至於戰略"藐視對方"之說,恐非薌齋先生本意。【太極拳論】明言"捨己從人",意拳亦當以虛靜為本。過執勝負之心,反失拳道中和之旨。

愚以為,習意拳者當把握三要:一曰守中,形意兼備;二曰通變,不拘成法;三曰養氣,以武入道。如此方不負薌齋先生"以拳見性"之宏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