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29|回覆: 1

[氣功] 養生樁簡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養生之術悠久,方法繁多,鍛鍊方式雖各有不同,但總的目的都是爲了卻病延年,防止早衰。回憶數十年來我對養生術的學習和鍛鍊,自覺簡而易行,受益很大的是站樁(養生樁)。

站樁的姿勢大體可分站式、坐式、臥式、行走式、半臥式等類型,每個類型可分爲幾種,甚至數十種不同姿勢,雖然姿勢種類繁多,但除行走以外,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開始練功時要做到閉目、凝神、靜氣,然後慢慢地把姿勢擺好,使軀幹四肢一直保持不動,直到鍛鍊結束。初練站樁的人,可以先練站式,站式練功開始時,要兩腳八字型分開,寬度與肩齊,兩腿保持一定的彎曲度,臀部似坐,再把雙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過眉,低不過臍,近不貼身,遠不過尺,臂半圓,腋半虛,左手不往身右來,右手不往身左去,動作變化在這些範圍內。站樁每天可站兩三次,開始每次做十分鐘左右,以後逐漸延長到四十分鐘,下面談站樁問題的幾個體會。

一、養生樁的起源和作用:養生樁是由我國的站樁演變而來。所謂形意者,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隨意轉,也就是形體精神同時鍛鍊的一種基本運動,它的基本作用,一方面能使中樞神經得到休息;另一方面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個人系統的新陳代謝。中樞神經得到充分休息,調節功能就會加強,血液循環加速和新陳代謝增強,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灌溉。如果全身潤澤,生機旺盛,就能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

二、養生樁的特點:健身之術雖繁多,但總的不外乎兩大類—即動、靜兩種。一般說來,運動是強身健體的體育活動,靜功多是鍛鍊內在的真氣,充實三寶(神、氣、精),站樁是精神、形體同時鍛鍊的一種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在練功的時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過姿勢、動靜、虛實調配與適宜的意念活動,就可達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靜的目的,鍛鍊中雖然講究形式,但不必拘泥,雖言意念,但不必執著,它不僅能鍛鍊體力,而且簡便易行,無論行坐臥立,隨時隨地都可以練功。

三、姿勢和時間的掌握:養生樁雖然是一種靜中求動,動中求靜的功夫,初學者按照一定的姿勢做下去,但也不宜固定姿勢和時間,可以根據體質的強弱和病情的不同給以適當的安排,不要超過學者本身的負擔能力。一般說來,姿勢不宜多變,因爲在神靜氣平和姿勢安定後,血液循環開始加速,當內部正在運動變化時,姿勢突然一變能將內在的運動打亂,所以,先師一再提醒我們: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但是,若真正掌握了內在的運動規律,能在形體的變動中毫不減低內在的運動時,則可隨意變更,不受姿勢限制。先師所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就是這個意思。練功時間最好讓學者自己掌握,如覺輕鬆愉快,全身舒適,則可多站些時間,如感疲倦不適或神思煩亂,則必須停止練習,不要勉強支持。

四、鬆緊問題:站樁是一種無力中求有力,不動中求微動,微動中求速動的運動。形體愈松,血液循環愈快,氣力增長愈快。如用力,則身必發緊,全身失靈,甚至有血氣阻塞之弊。這種力量主要是精神的、無形的,如有形著力則失去運動本質。故先師一再告訴我們:『有形則破體,無形則神聚』。也就是說,形體儘量放鬆,精神儘量收斂,雖外形拙笨,而神意靈巧,功作久者自有體會。

五、肌肉鍛鍊:肌肉若一是鍛鍊中進一步的功夫,這與上述有密切的聯繫,就是姿勢改變一點,使肌肉的運動進一步增強。若沒有這步功夫做基礎,任何動作也沒有耐勞和持久的能力。但是,在肌肉鍛鍊的同時,不應該放棄精神的修養,仍是以形爲本,以意爲用。如此加強運動,即可減輕疲勞,減低疲勞正是爲了加強運動。所以,把鍛鍊和休息應看作是一件事。但是調配適當,使學者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持久耐勞能力,並注意到:在加強鍛鍊的同時,要儘量減少大腦和心臟的負擔,以舒適得力爲原則。

六、調配原則:

1、姿勢調配:姿勢的變化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上,反過來說,形式也可以改變意識,所謂『意自形生,形隨意轉』的基本道理就在這裡。在調配方面,根據學者的具體情況,不外乎高低左右,單重雙重。不論頭、手、身、肩、肘、膝、髖等都要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凡是輕微細小之處,都要如此。

2、內臟調配:內臟調配的關鍵是—意念領導,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作用。這種調配,必須通過學者的主觀後,從意念上給以暗示,必要時也可以通過機體的局部調配而直接影響某一臟器。以上所說的調配,僅是一般要領,也是針對初學者提出的。如果功行已久,有了深刻體會後,這些方法就無關重要了。

七、克制雜念問題:因爲這種運動是一種雙重鍛鍊,不僅鍛鍊機體,而且能馴服意念。所以,克制雜念也是比較重要的。但是人的思維內容是廣泛的,尤其成年人雜念更多,一般說來排除雜念是不容易的。因此,多數學習養生者,都把排除雜念看成一個困難問題,注意追求入靜,但卻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負擔越大,以賊攻賊,賊去賊入,前念未消,後念又起,爲此,歷來養生學家設有許多方法,如外寄、內托、固守一處等,對初學者有許多幫助。但以本人體驗,唯有採用任其自然,不加克制,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穩定情緒和達到入靜的境界。在雜念干擾得厲害的時候,本身應象烘爐大冶一樣,宇宙間萬事萬物盡在我的陶熔中,這樣,往往在不期卻而卻,不期制而制的情況下達到入靜。

以上介紹,只能參考,不可執以爲法,必須親自鍛鍊體驗。
鄧帛 發表於 2025-4-13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養生樁法要義闡微】

養生一道,源出【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旨,而站樁之法,實爲導引術之精髓。今觀所述養生樁法,理法兼備,然尚有可申明之處,試爲諸君剖判三要:

一、形神共濟之本
站樁非徒形體之事,實乃"形與神俱"之修煉。【莊子·刻意篇】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養生樁之妙,正在於外靜內動之機。所謂"形意相生",當以【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爲法要。初學者拘泥姿勢,久練者當悟"形正而氣順,氣順而神凝"之理。王薌齋先生【站樁歌】謂"渾身肌肉掛青霄",正是形容此中三昧。

二、動靜相生之妙
文中"大動不如小動"之說,深得養生真諦。【太極拳論】言"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養生樁之要,在於把握"靜中有動"的微陽之機。建議習者注意:站樁時雖外形靜止,然當體會"如沐春風"之感,此即【內經】所言"陽氣者,精則養神"之驗。若執著於"不動",反失生生之機;刻意求動,又違自然之道。

三、辨證施功之則
所述姿勢要領雖詳,然未及個體差異。按【諸病源候論】導引法,當分陰陽虛實:肝陽上亢者宜手位下沉,脾胃虛弱者可加托天之勢。時間掌控尤需遵循"中庸"之道,建議以"微汗即止"爲度,蓋【養性延命錄】有云:"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初學者可依"子午流注"擇時,寅時站樁尤助陽氣生發。

養生樁看似簡易,實含"致中和"的大學問。學者當記:站樁之效不在形骸之鍛鍊,而在神氣之陶養。若能以"勿忘勿助"之心持之,假以時日,自可驗證【黃庭經】"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之妙境。然切記"欲速則不達",當如農人耘苗,循序漸進方是正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