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2|回復: 3

[大成拳(意拳)] 姚承光先生论意拳文集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意拳研究总则

姚先生认为:意拳是一门学术,研究意拳要遵循唯物辨证的态度,科学系统的方法及容纳创新的精神,从整体上去认识、学习和发展意拳。

一、用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几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对此,姚先生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他说,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意拳的原则原理中,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都充满了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在意拳的发展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宗师,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极其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人体力学原理。根据牛顿力学定律:任何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压力。而所谓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意拳的推手实作中,前提都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的基础之上,使双方的力互相作用于对方,才能使杠杆、螺旋、斜面、刹车等力得以正确的运用。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任何一门拳术的精华,全在于其原则原理是否合理,而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表现如何,就如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了一分、二分、五分,就没有必要再去发行三分、四分、八分,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大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之小招法。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故“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将对意拳真意之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表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姚先生在教学中是否保守,先生讲,保守的老师没有真功夫,没有真才实才。他的东西不多、不深、不细,生怕教完后就没有东西说了,所以故弄玄虚,吊你的胃口。先父姚宗勋先生曾讲:“我的东西如同宝库,有能力的你尽管拿”。意拳并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于个人悟性、品性,刻苦程度、勇气身体素质等等,尚难以保证其能完全掌握,苦再保守,那么如何传承发展?

总之,姚先生始终强调: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面对学术问题,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严肃认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守。同时意拳爱好者也不可迷信盲从、随波逐流,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唯物辨证的态度去客观的认识意拳,将科学系统的功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练拳首先要明拳理,明白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意拳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2、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意拳。

“科学系统,严谨规范”是姚先生始终遵循的教学训练原则,先生认为,学习意拳要倡导科学的理论方法,系统的训练程序,严谨的教学态度,规范的姿势间架,将意拳整个理论技术体系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展示于每一个学员,使他们学起来脉络清晰,有条不稳、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学习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是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这需要一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不断运用正确方法强化条件反射,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动作自动化,形成正确动作定型,才算掌握了此项技能,而此必须以“科学系统,严谨规范”为原则,否则,容易造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与条件反射,使人误入歧途。

在教学上,先生打破了传统民间拳师“禅宗喝悟”般的点拔式数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深入,通过生动的讲解,标准的示范,把抽象的意拳变为简单易懂,便于操作;训练上先生主张全面整体发展原则,认为站桩,试力,发力等基本功都是在不同状态下求取与掌握浑圆力,故应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为核心,将其同步进行,有一定基础后则要把实战训练提上日程,在变化中继续求取掌握浑圆力,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练习跑步,跳绳,发力、推手、散手实战对抗等身体素质,以提高耐力,速度及协调性。总之意拳注重实践,一切功法都以实战为宗旨,而实战能力的提高是神经机能的改善,身心素质的增长及运动技战术的自动化,所以必须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整体素质。

学习意拳无快捷方式,假如还有那就是:正确的方法+明师指导+个人的悟性+胆量+身体素质+刻苦,六者缺一不可。

3、用容纳创新的精神去发展意拳。

姚先生多次强调:在学习意拳的同时,更要多的接触一下各门派的功夫,取其精华,为已所用,切不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芗斋先生当年接触拳击以后,发现其很实用很科学,于是便大胆的采纳吸收其有用成份。后来在先父姚宗勋先生的努力之下,不仅使意拳的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又将西方搏击术中的拳靶、沙袋、护具、拳套等器械大胆的引入意拳训练当中,当时某些武林人士对此颇有分歧。其实任何学术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发展是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前进的。实践证明先父的作法非常正确,拳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强拳头击打人体时的适应性,护具、拳套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并能施以重拳,在不伤及人身的情况下体验真实的搏击。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意拳的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无疑是中国武术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当谈到“筋骨训练”问题时,姚先生说,所谓“筋骨训练”是芗老早期不成熟的观点,晚年的芗老就不在提及此法。“拳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武术家,一生都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的吸收、舍弃,至使自己的拳术体系逐渐完善。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对拳术的见解是不同的,应该说晚年的观点是其最成熟的“作品”。至今有人抱着芗老早期不成熟的“作品”津津乐道、奉为神明,乃是不懂意拳历史,不懂学术发展过程所至。无可否认,芗老早期的筋骨训练在当年的确风靡一时。但只能说明其适应当年社会环境中武术的特点。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抛弃一些不适合自身规律的东西,社会如此,拳术亦然,都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战场上,如果我们仍挥舞大刀长矛,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拳术贵在创新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特征。现在,意拳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竞赛规则》和《意拳推手竞赛规则》,并成功的举办了两届意散手比赛和两届意拳推手比赛,这是意拳走向职业化所迈出的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的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意拳必将以“中国实战拳学”的姿态走向国际搏击擂台。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姚承光先生论意拳文集

先生十分强调:意拳发展到今天,已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王芗斋和姚宗勋两位先生已将“中国意拳”这面旗帜高高树立起来,作为意拳传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诸意拳同仁不要再纠缠于个人恩怨与历史问题,不要再急功近利、神秘保守,而应端正态度,深研拳理、实事求是、精成团结、勇于实距,为弘扬国萃、发展意拳而奋斗不息!

意拳发力

现在有些意拳朋友们片面的认为只要平时多站桩,就能练出周身无处不弹簧的爆发力,对此,姚先生强调:“技击不能用站桩之静及试力之缓相搏,只有将力量瞬间爆发,结合一定的攻防技巧,才能有效地打击和摧毁对方,故站桩、试力、走步只是意拳的基本功,其目的在于培养掌握浑圆力,为发力创造条件,而发力又是技击的基础,意拳的系统性就体现在其训练程序是一环服务于一杯,缺少或颠倒了哪一个环节,都会严重影响练习的效果。”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发力是其训练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总结了各家拳术发力之所长后逐渐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发力训练体系,它认为力量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

1、源于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所形成的神经系统高度激发状态。站技击桩时设想四周似有毒蛇猛兽相侵袭,同身毛发根根如戟,时刻准备与敌殊死搏斗,精神高度激发,一旦与敌交手则力之所触,石裂山崩,“夫战,勇气也”,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再好的技术也是枉然。而精神激发的真实性则是发力的关键。

2、源于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产生的巨大惯性力。技击桩摸劲时每一动皆是后脚下踩前蹬催动整体之动。此惯性力的大小取决于质量乘速度的平方。

3、源于周身各部在发力瞬间相争而产生的争力。周身争力越丰富,所发之力就越大,周身争力应以上下之争为主,芗老曾曰:“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上下相引为周身互争之法,”站桩试力时的摸劲与顺力逆行,都是为了培养自身之矛盾力,即争力也。

4、源于发力时全身神经肌肉松紧相互转换时体内产生的高速极小的颤动。其颤动的频率越快,产生的力量就越迅猛,连续,芗老所谓之曰周身鼓荡。生生不已之动。

意拳发力要遵循自然松灵,均整协调状态,疾速爆发之原则,具体的发力过程包括蓄力和发力两部分,蓄力是未发之前蓄而待发之,它要求周身意力以松非松,松紧适度;发力是精神高度集中,在意念诱导下将内在蓄能待发之劲力,通过训练的手段和技巧在运动的状态下,瞬间从身体某一部位迅猛地爆发出来。

意拳所发之力乃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均整协调之浑圆力,又称整体力,所谓“整”是相对。“散”而言,散就是松的过度,是上下、左右,前后失去对称和争力,表现为发力迟钝,局部僵紧,周身不协调,而“整”是发力时调动周身内外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均整协调,瞬间极速的猛然一紧,愈紧周身就愈整,劲力也就越饱满浑厚,一紧之后应立即放松,以利再发,松(而不解)是蓄力,紧(而不僵)是发力,松紧互换组成了整个发力过程,其频率越快,发力质量也就越好,有道是“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发力过程虽是瞬间,却包含了形体运动的多种力量,如整体弹力,肢体旋转之螺旋力,肢体屈折之三角力,骨骼支撑之杠杆力及外形间架构成的斜面等等,以上充分说明了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没有经过基本功训练而练习发力无疑是本未倒置。

但是有些朋友虽经过了基本功练习可仍然不会或发不好力,主要表现为:

1、发力时形不成高度的精神激发状态。2、发力前全身紧张肌肉凝滞,动作不协调,下肢拧转蹬力没有充分利用,上下肢脱节。3、发力时虽然均整协调但是作用力时间太长,没有加速度,形成推力而不是骤然之爆发力,故毫无威力可言。

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基本功不扎实和对发力技术要点认识不深刻,所以发力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力时精神要专注而集中,意念才会要放远放大,要有“大气包寰宇,挥浪倦塑风”之概,要追求意念之真实性,诱导周身精神高度激发状态。

2、发力前周身似松非松,松紧适度。

3、发力时头似有上领,充分利用上下之争力。

4、发力瞬间要注意后脚掌下踩前蹬,充分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去催动整体。

5、身体发力部位在接触被发之目标时,设想如碰在烧红的热铁上,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保证发与收的速度,根据力学原理:在作用力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作用与作用力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作用力时间增加一倍,作用力反而要减少二倍,故速度就是力量,发力时一定要迅猛极速,但又不失均整,连续。

6、发力时要结合试声,运用声波的振荡,弥补发力之细微不足。

意拳发力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打,指在最近的距离和极短的时间里迅疾而集中的把全部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体某一部分,接触的面积越小,其特点是透力越强大,催动对方重心力小,表现为对方位移情况不明显,但承受的打击力很大;二是发,指在打击过程中,接触对方肢体时加大了动作的幅度,延长了工作距离和时间,增大了与对方身体接触的面积,其特点是催动对方重心力大,而伤害力小,表现为对方肢体位移情况明显增大,而承受的打击力却相对减少。

初习发力可先从定步发力开始,包括定步向前向后下及左右的发力,熟练后可结合步法进行不同方向的活步发力,有了相当基础后可进行高级阶段的随相随势发力,即自身发力点不固定,“周身无处不弹簧”,碰哪儿哪儿都能发力,所发之力能快能慢,经过的路线能长能短,动作能大能小,体位能正能斜,即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发出整体力,并结合“遇敌犹如火烧身”之精神状态,全力以赴。但这还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意拳发力技术,最关键之处是要通过推手、散手等实战检验,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自己的发力技术。

意拳桩功

谈及意拳站桩,先生常常这样讲父亲姚宗勋先生说:“如果你明白了站桩之内涵,意拳就弄懂一半了。”可见站桩实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门。

意拳站桩的重点应为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即意念,因为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而神经系统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因此精神意志的影响是首要的,故意为拳术之魂,意念活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与功夫成正比。但如果只重“意”而轻“形”,拳术则成了水月镜花的空中楼阁,所以,正确的意念诱导结合严谨周密的姿势间架,才是桩法之正轨,芗老所谓“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对桩功高级阶段的要求,初学者切莫盲目效仿。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26 | 顯示全部樓層

姚承光先生论意拳文集

意拳站桩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三原则指导下,根据练习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

练习养生桩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诱导下,培养身心的放松(松而不懈),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换劲:即去掉人体局部、僵紧、注血之力,为日后练习技击桩的松紧转换打下基础;二是健身:身心松静,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调整,中枢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增强了对内环境的感受性,通过生物反馈对机体进行调节,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以达强身之目的。

在掌握了养生桩“松”的感觉之后,则要由养生桩向技击桩“松紧”的转换过渡。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

技击桩“松紧”转换的目的就是培养争力,即浑圆力,争力的培养首先从自身开始,有一定基础后再进一步培养自身与外界之争力,最后将自身与外界争力溶为一体,达到精神与肢体,肢体与外界的高度协高统一,这个统一过程就是在技击桩松紧转换中由摸劲的形式来完成的。

所谓摸劲就是以舒适,协调,意力饱满为原则,松、慢匀、去揣摩、体会站桩中松紧转换的力量,并要随时注意站桩时,松与紧都不要过度,过松则力懈,过紧则力僵,造成反应迟钝不灵活,发力不脆,人也容易疲劳。不同阶段的模劲应配以相应水平的意念诱导,要突出意念诱导的真实性。

技击桩摸劲的形式主要有:

1、前后、开合、上下摸劲,此为摸劲的初级阶段,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主要培养自身争力,以小范围意念假借入手。

2、打乱程序摸劲:此为摸劲的中级阶段,没有固定的摸劲方向与程序,在自身争力建立的基础上,加强自身与外界相争,此时意念应逐步放大、放远,使身体与外物相连。

3、六面力同时摸动:此为摸劲之高级阶段,已没有任何程序,周身鼓荡,松紧转换频率极快体内产生高速极小的颤动,已达“生生不已之动”状态,周身如高度旋转的陀螺,以物击之触之即飞,精神意识高度集中,随时控制全身各部神经肌肉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刺激皆应感而发。此时意念周身与外界乃至整个宇宙溶为一体。姚宗勋先生曾精辟的描述为:“神游物外,力在自然,形以有无,意含宇宙。”

摸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1、如感紧张或疲劳可暂时停止技击意念,换以养生意念加以调整放松,缓解后可继续进行摸劲。

2、站桩时间长短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有基础者可左右式各30分钟,站桩时一定要求质量,而后再逐渐求数量。

3、站桩时要求遵循舒适得力,均整协调,意力饱满之原则,用意不用力,要细心和有规律的去体会摸劲的感觉,切忌浮燥,一带而过,而影响练习效果。

技击桩整个摸劲过程从有程序到打乱程序到最后无程序,在精神意识高度激发之下,就是要逐步适应实战时随机随势有感皆应的状态。

根据实战时的各种情况,技击桩训练的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浑圆桩是技击的基本预备姿势,即准备向前发力的蓄力阶段,其手心向内,形如抱物,力量撑三抱七以练习撑抱力为主:平抱桩手心向下,是由浑圆桩向前发力,手与前臂拧滚而发力时所形成的姿势,,以练习下按外旋的力为主,撑托桩手向前上方,是正面发力最后落成的姿势,其侧重于推拉撑托之力的练习:勾挂桩侧重于勾挂及前指劲力的练习;鸟难飞桩为技击的高级桩法,其侧重于松紧转换的频率反应的练习;伏虎降龙等大式桩,一是为了强化腿部力量,二是为了应付技击中的特殊情况,经过这种特殊练习,在步子大、姿势低或拗步不顺的情况下,同样能做到步法灵活,发放自如;独立桩主要是强化腿的发力,是腿法练习的基本功,坐式技击桩也是在自身不得力的情况下,培养身法步法的舒适自如灵活多变。

以上桩法,初习应以浑圆桩为基础,在摸出浑圆力之后,可练习平抱、撑托及勾挂,鸟难飞等,练高式桩有了相当基础后,可进行大式桩及独立桩、坐式桩练习,每一种桩法都要适当的练一练,以培养自身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但应以一、二种桩法为主,兼习其它。

最后姚先生强调,意拳站桩就是在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之下,通过松紧转换的摸劲,来培养强化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平衡均整的拳术的力量浑圆力(争力),求取浑圆力是练习技击桩的最终目的,浑圆力是意拳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

意拳试力

通过站桩摸劲,周身对浑圆力有了初步感受和体认后,进一步则要练习试力了。姚先生经常强调:“站桩是基础,试力是关键,它的范围最广,难度最大,在意拳整个训练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技击能力的强弱和试力训练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学习意拳要给予试力以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要练习试力呢?因为站桩是在身体位置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培养和强化浑圆力,而当身体一旦运动起来,浑圆力就会消失,重新调整好桩架和意念后,周身又出现了浑圆力。姚宗勋先生曾言:没有浑圆力作为学习拳术的基础,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可是我们不可能在站着不动的情况下去进行技击格斗,而应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圆力充分调动起来,在身体处于激烈动荡的状态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由静到动的转换过程,就由试力来完成。试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周身动起来之后,运用意念诱导,精神假借,继续摸索,培养和强化拳术中的浑圆力,使肢体在位移状态中仍然能够体会到均整饱满之力,并运用自如,为下一步随机随势任意发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来讲,试力也是检验站桩质量优劣的标准,站桩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试力的质量,反过来,试力又直接检验了站桩,从这种意术上讲:站桩和试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试力是站桩的放大。试力是站桩向空间的延伸。

初习试力,要遵循自然,柔和、松缓、细微之原则,要求周身意力均整平衡。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驰张,有以松非松之意。在意念诱导之下,细微地去体会周身在大气中如抽丝般的缓缓运动,动一处则要为整体动着想,即“周身一动无不动”此时随着动作细微深入,精神意识也要越发集中,意力不断,周身自然。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姚承光先生论意拳文集

无论站桩还是试力,在其初级阶段的摸劲中,最忌快速急躁,因为意拳重精神重意感,肢体运动快了,思想上急躁了,都会使摸劲的体会和认识漠然滑过,其效果会很粗糙,而影响了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初级阶段的摸劲一定要细微缓慢,越细越慢越能促使精神意识和周身各部位的有机结合。

初习试力,由于手的感觉灵敏,故在体会外界阻力的摸劲中可先从手开始,待手上有了感觉之后,就要逐步用全身在“徐徐”、“缓缓”、“微微”等抽象体认中去品味试力的妙境。

试力时,无论用何种姿势和意念,在向前运动时,则随时感觉有力向后指,向后则反,上下、左右亦然,此即前人所谓“顺力逆行”之意,其目的在于培养强化身体各部位在不同运动状态中的争力感,为日后在接触对手时,应感而发打下基础。

试力的训练方式可分为:

1、定步单式试力:即一开始先进行单式练习,如先练习平推试力,熟练后可练习开合随即扶按球,拔水等等此目的为日后定步综合试力创造条件。

2、定步综合试力:即在单式练习的基础上将各单式试力打乱顺序,再综合起来进行练习,如一上来是平推,随即是开合,紧跟着扶皮球,随即是拔水,此目的是为了适应定步推手时的各种变化。

3、走步(进退步)单式试力:即将试力与走步(摩擦步,即腿和脚的试力,下一章作具体介绍),结合起来进行单式走步试力练习,其目的是为走步综合试力创造条件。

4、走步(进退步)综合试力,即将各种试力打乱顺序再综合起来结合走步进行练习,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活步推手及散手的各种变化。

在走步试力动作协调,自如之后,就可以随意进退,如进一步,退一步,退一进二等等,此练习熟练后又可进行左右迂回变步试力练习,总之可随意变换姿势及运动路线,避免单调有意识的安排顺序。

当我们在细微缓慢的运动中体会到了浑厚饱满之力感后,就要打破蕃篱,变缓动为速动,大动为小动,即缓、速、大、小各种运动都要练习,进而可将各种节奏顺序打乱,因为技击时不可能事先安排好再施以较量,其快慢缓疾,闪展腾挪各种情况都可能遇到,所以整个试力训练的劲力节奏要以缠绵为主参以悠扬顿错,要有随机随时一触即发之势以接近实战的需要。

试力达到高级阶级以后,无论其节奏变奏变化如何,周身都应意力饱满,均整协调,舒适得力,意到力到,意力不分,最后连“试力”二字也在意念中消失,即前人所谓“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操持”达到自然而然之境。

对于试力,姚宗勋先生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试力时,神态如空中旗、渊中鱼,空中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渊中鱼形似微动,实则因波浪所动”。绝不是蠕动。

意拳摩擦步

“察来势之机会,度已身之短长”,说明实战中双方距离控制的重要性,而距离的控制需要用步法来调整,所以姚先生对我们讲:“实战时,双方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期间的距离也是变化无端,为了施以有效地攻防,则必须依靠步法的移动,来随时调整自己与对手之间的距离。好的步法应该是灵活、准确而富有弹性,能够有效地控制实战的主动权,为随时随地发力创造条件。所以攻防动作的实现,首先是从脚步动作开始,即步法的移动是一切动作的先导。而技击步法的训练,不同于一般生活中自然习惯的走跑窜跳,也有异于体育运动中的跳跃或奔跑,它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专门的脚步动作。古拳谚中:“宁传十力,不传一步”、“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就充分证实了步法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意拳的基础步法训练称为摩擦步,即在移动步子时,运用意念诱导,使脚与地面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后退,并体会其中的争力感,故也可称其为脚与腿的试力。

初习摩擦步同样要遵循自然,柔和、松静细微之原则,要求周身意力均整平衡配以意念诱导,在脚与腿缓缓移动中继续摸索拳术中的浑圆力,并与上身有机结合,作到“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之周身运动。

摩擦步的基本练习方法,可先从立正姿势开始,首先凝神涤虑,两眼注视前方一个固定目标,两膝微曲,两手左右分开,手若搭扶在栏杆上一般,以保持身体平衡(此乃假借,切勿真扶),以先行左脚为例,设想左腿、左脚的全脚掌包括脚跟同时在身体的带动下缓缓从烂泥里发出,为了防止鞋子被烂泥粘掉,可设想后腿膝盖上面似有细绳往上拽,协助整个腿、脚从烂泥里拔出,脚掌和脚心似踩一小圆木棍,缓缓地往前滚动,在往前滚动的同时,还要设想往后滚动圆棍,始终使力量处于矛盾状态,当迈出的左脚膝关节将要伸直的时候,向左斜前方落步,即左脚往外移两个脚掌的宽度(大约20公分左右),脚尖先着地,然后脚掌和脚跟再落地。此时,身体重心开始慢慢移到左腿上去,左腿膝关节稍微弯曲,待身体重完心完全移到左腿上后,再开始将右腿、右脚慢慢从灶烂泥里拔出,要求与左脚动作相,方向相反,后退步练习与前进步练习亦然。

对于上述方法的动作要求,可总结为四个字“提、蹬、扒、缩”。是指膝盖,蹬指起脚时的动作,扒是落脚时脚趾扒地之意,缩为脚心微缩。

有了上述基础,下一步练习则要求前脚(左脚)往前滚动圆棍时,不单用前脚滚,而是借助于后腿(右腿)和身体的力量把腿和前脚催送出去,膝关节将要伸直时,不忙于落脚,而是用后腿借助于腿和身体的力量继续催送前腿和前脚,使其在这种催送的力量下,向斜前方滑动大约20公分左右,落地后整个步长要比基础的步长多出一些距离,右腿练习同左腿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后退步练习亦然,此即为摩擦步的大式走步练习,目的是为了增加步长和腿、脚蹬力的培养,适应实战时的特殊情况,此练习应配合大式桩,以增强腿部的力量和稳定性。

以上练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1、初级的脚踩木棍趟泥而行的意念熟练后可进一步的设想腰部以下全都浸没在烂泥中,烂泥的稠度要增强,脚如铁犁一般插入地下,行走时意念假借腿脚艰难的趟着很稠的烂泥,而脚则将土地翻起道道犁沟,此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脚和腿的阻力感。同时又是全身的整体练习。

2、要注意体会“身如线吊系”的感觉,始终保持身体中正,不可因侧重于腿部练习而影响了身体的合理位置,导致身体的偏倚和不稳定。

3、要注意两腿的左右均衡,感觉薄弱的一部而应加强练习。

4、在进退练习之前,可进行定步摩擦步,或定步提踩(提脚下踩)、提踏(提脚下踏)、后淌提膝等辅助性练习,以增强腿、脚的力量和平衡。

5、无论是进退,还是打乱程序和节奏,两眼始终要注视一个目标。

芗老在论及步法时曰:“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进,后足随,前后自有定位;以前步做后步,以后步做前步,更以前步做后之前步,以后步做前之后步,前者自无定位矣”。

所以在进退步,(包括大式走步)练习有了相当基础后,进一步我们则要进行打乱程序与节奏的练习,步子或进或退,或整或半,或大或小,或匀速或加速,同时精神意识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当前脚踩着圆木棍在矛盾状态下,往前走的过程中脚要落地的时候,突然似有脚要触及石子或砖块,或一深坑之感,我们要敏锐地体察出异样感觉并能及时处理,将脚停住或收回(后退步亦然)要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般,此目的是为了强化脚和腿在各种变化中仍能保持均整浑厚饱满之力,并相机而动,随势而变,不让对方察觉出自己的步法意图和行进规律,以适应实战的需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