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曰:
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即順四時,調理四氣,自然養生),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即:隱居清靜之地修煉精、氣、神人身三寶。然,練氣化,精滿氣足,鍊氣化神,氣足神清,精神飽滿便能有奇功異能出現。及至長久世,有松齡鶴壽),此,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方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常以快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精神不散,亦可有百壽。
人,本乾坤交合而生,陰陽變化而成,精神耗盡而終。又,氣生於精,神生於氣,故,精氣於神,乃人生死成敗之主宰,謂之人身三寶。
自古及今,有參悟玄,道破天機,留修養功法於世者,何只千百,然,萬法歸中,亦莫過於修養精、氣、神人身三寶。自然養身法,乃古老養身功法之一,是根據春、夏、秋、冬四時四氣的自然變化規律,進行生(補),發(練),收(息),藏(養),等養練,是順縱自然修煉人身三寶精、氣、神的養身功法,乃道教文化的瑰寶,亦,入道者的梯階。
1、春三月,謂之發陳,此時,天地俱和生,萬物以榮,當夜臥早起,廣步於庭野,食宜常補,補而勿傷,養則有生,生而勿殺,春氣之應,養生之道,逆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傷及肝臟,夏為寒變,奉收者少。
註: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天地之間的生氣發動,草木都欣欣向榮,這時,人應和這春三月生發之氣,晚睡早起,散步庭院之內,或並且闊野之中,舒緩體形,以便使神志隨着春天生發之氣而舒暢活潑。飲食之中,常加補營養,以助陽氣生長,補南而不要損耗,生而不能傷害,這就是適應春天的秉養之法。人若違逆了適應春天的生養方法,那幺,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從而使肝氣內郁而生病變,到了夏天,就會得寒變的病,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差,供給夏季成長的物質基礎也就差。
2、夏三月,謂之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精神充沛,當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飽食清淡,以事泄之,使華英楊秀,無怒於心,此夏氣之應,養之道。逆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傷心臟,秋瘧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註:夏天的三個月,是草木繁衍秀美的季節,在這一時期,天地陰陽之氣相交,一植物都開花結果,人也精神百倍,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飲食清淡而飽,不要厭煩白天太長,要勤勞操作(或練功),要以運動的方式來疏泄其氣,使筋骨強健而又無郁怒於心,這是適應夏天的養長之道,如違逆了夏天之氣/那幺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就會心氣中空而產生變故,傷害了心臟,秋天,就會得瘧疾。因為夏天養長的基礎一差,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
3、秋三月,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當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飲食溫補,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氣之應,養收之道。收養氣神,以備冬寒之用。逆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傷肺。冬為飧紲,奉藏者少。
註:秋天個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節。金風漸來,天氣勁急;暑溫已去,地氣清明。這個季節,應該雞叫而起,天黑而睡。要保持意志安定,精神內守,不急不躁,使秋肅殺之氣得以平和;意不外馳,使肺氣得到勻整,這就是適應秋天的收養之道,如果違背了秋天的收養之道,那幺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就會使肺氣躁悶而成疾,肺臟一旦受了傷害,到了冬天就會生玩固不化的飧泄病。因為秋天收養的基礎差,供給冬天潛藏的能力也就差。
4、冬三月,謂之閉藏。天寒地凍,陽氣以伏。當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勿攏陽氣,勿泄皮膚,應避寒就溫,以溫補之。冬氣之應。乃養藏之道。逆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註: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水結冰。地凍裂,這時,人們不要攏動陽氣。應該早睡晚起(日出後起床,日落時睡覺),使意志如伏似藏,應該飲食多補,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使陽氣藏而不泄,這就是適應於冬天的養藏之道。如果與冬天之氣相違逆,那幺,少陰之氣不能潛藏,就會使腎氣消沉而功能衰減。一量到了春天,就會得痿厥病。因為冬天閉藏的基礎差,供給春季養生的能力就差。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是也,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亦為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則招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道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猶渴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覓者,當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