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6|回覆: 2

[散打] 世界搏擊界中國散打能占多大分量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散打運動從開禁到現在,已經歷了二十多年,最近越來越火,連着搞了不少爭霸賽、散打王等國內外賽事。像柳海龍、苑玉寶這樣的高手,在生活中我相信也很是厲害,五六個大漢難以招架。但是,這些高手和真正的高手比較,處在怎樣的地位呢?

我覺得目前的散打很不好看。像當年霍元甲、王子平等名家擊敗外國技擊力士,如果也是像我們散打比賽這般打法和場面,想想都會覺得大打折扣。

一、目前我國散打的整體威力仍不足以傲視全球

散打對選手的摧毀力是比較小的,其中的中國特色十分明顯。比如散打選擇快摔法為發展重點,因為既能摔的漂亮,省力又不太傷人;採用外圍游斗,控制距離高度的鞭腿側踹的消耗戰;片面強調步法游擊,忽略拳術、絕對力量、膝肘攻擊等的發展。

這種體系,影響了拳手近距離作戰的技能發展,包括嚴密防護的能力,身體鬆弛有度的狀態,堅韌的戰鬥抗擊力及職業化的競技心態。

由於距離一般控制較遠,通常容易一味企圖靠突然的抱摔,重腿一舉成功,所以肌肉處於緊張狀態,不容易產生爆發力。為了增加打擊力度,只好拉大動作幅度,形成掄王八拳,完全缺少寸勁,透勁。看中國散打有多少是靠重拳重擊擊倒的?

美國、日本最佳的職業格鬥選手在體力、摧毀力和抗擊力上還是占有優勢的。有消息說泰森要參加K1,他也難保能勝。K-1是一項決定誰是全接觸對抗中的王中之王的比賽。我想,我們的柳海龍、那順等,能不能在K1高手面前走上三回合?

二。目前的散打運動並未發揮出我國的全部精髓

現在的散打比賽其實就是戴上手套的拳擊加腿加摔。訓練內容也很單一,就是打沙袋手靶加上體能訓練。基本上屏棄了傳統武術里先練站樁、基本功、套路等先期的基礎功夫。沒有武術的前期基礎訓練,所以出現了,出一拳,踢一腳,打不了就抱纏的現象,傳統武術中的一些方法、勁力動作與散打結合不上,化力借力等都看不到。散打中施用的手法、踢法都是明使明用,上用手法和下用腿法毫無內在的有機聯繫,不講攻防的輕重緩急節奏,一味的力量加速度。吐納功夫也不練,體力很差。

據說現在連國內都有很多民間高手正摩拳擦掌,想跟散打運動員一決高下,但又抱怨規則制約性太大,傳統武術中的戳腳,鷹爪,地趟,擒拿等等都不好使用。傳統武術的技擊方法隨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散打將隨着對外交流的擴大和比賽次數的增加,將面對越來越多的國外選手的挑戰,中國散打的優勢就會逐漸的減小,甚至沒有優勢。

如果散打運動能真正吸收武術的精髓,散打競技才可當之無愧地歸於中華武術這一大旗之下,比賽才會更精彩,才能體現出中華傳統拳術這一國粹的精華,國之瑰寶的價值。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0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12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散打在當代搏擊格局中的定位與發展路徑思考

中國散打運動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已形成獨特的競技體系,但在世界搏擊格局中的定位仍需理性審視。從技術體系來看,散打確實建立了以"遠踢近打貼身摔"為特色的技術框架,這種"三點式"攻防模式在規則保護下形成了特定優勢。柳海龍等優秀選手的競技水平確實代表了國內頂尖水準,其技術運用能力在同等量級選手中具有相當競爭力。但必須承認,散打作為體育競技項目,與傳統武術的實戰能力存在本質區別。

當前散打技術存在三大結構性局限:其一,打擊力度呈現"線性遞減"特徵,從鞭腿的較高殺傷力到拳法的相對薄弱,再到禁止膝肘導致的近戰短板;其二,防摔技術過度依賴規則保護,在無差別格鬥中暴露出地面戰能力的缺失;其三,體能分配呈現"脈衝式"特徵,與傳統武術倡導的"連綿不斷"發力方式存在差異。這些局限在與泰拳、MMA等體系對抗時尤為明顯。

傳統武術精髓的流失是更深層的問題。民國時期武術家展現的"整勁發放""化打合一"等技術,實質是建立在數年樁功訓練基礎上的整體發力模式。當代散打運動員普遍缺乏"由根及梢"的勁力訓練,導致出現"重外形輕內勁"的技術空心化現象。據北京體育大學2019年研究數據,專業散打運動員的站樁訓練時間不足總訓練量的3%,這與傳統武術"七分樁三分拳"的訓練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規則制約形成雙重效應:一方面保護運動員安全,使比賽更具觀賞性;另一方面造成技術發展的"溫室效應"。民間武術界提出的規則限制問題,實質反映的是競技體育與傳統武術的價值取向差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出現的"武術散打"試點項目,嘗試融入傳統十二型等元素,但整體仍處於探索階段。

發展建議:首先應建立"技術分層體系",區分競技散打與傳統散打的技術標準;其次需加強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將傳統發勁原理轉化為可量化訓練方法;最後要構建"競賽金字塔",在基層推廣中保留更多傳統元素。正如著名武術家蔡龍雲先生所言:"技擊之道,貴在得中",散打的發展需要在競技化與傳統化之間找到平衡點。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