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94|回覆: 1

[散打] 摔跤與柔道選手改練散打的優越性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5-12-20 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散打是20世紀80年代規範起來的集技擊術、戰術、身體素質、心理品質與對抗為一體的競技運動。它源於傳統的武術文化,汲取了現代競技項目大量的實用精華。通過嚴格訓練,既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又磨鍊了人的意志,因此深受大家的歡迎。

近幾年,隨着我國『散打王』挑戰賽的開展,散打與拳擊、散打與跆拳道、散打與空手道、散打與泰拳等中外搏擊對抗賽,以及散打世界盃賽等賽事的成功舉辦,使這項年輕的體育競技項目日漸盛行,並在各種體育競技項目中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些其他體育項目的運動員也開始改行加入到散打運動的行列中,尤其是摔跤運動員改練散打者居多,而且這些摔跤運動員在改練散打後往往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優異的成績,如:北京武警總隊散打教練韓志誠,曾多次榮獲全國散打冠軍、並獲香港國際搏擊大賽金腰帶得主。韓志誠有5年在遼寧省柔道隊的訓練,後改練散打,3個月後參加全國散打比賽即獲得冠軍。起初打每場比賽,絕大多數場次他都是靠摔法取勝,成績喜人,幾年內就達到了運動的高峯。同樣是摔跤起步並有神跤快摔『蒙古王』之稱的那順格日勒,被譽為蒙古人民的驕傲。他的彪悍、剛毅和神勇,來自於多年的蒙古族摔跤運動。在比賽中,他敢打敢拼,多次用嫻熟的摔跤技巧戰勝對手,被大家譽為『快摔王』。河南籍運動員馮況、張成明,最早一個人練自由式摔跤,一個人練柔道,後來改練散打,同樣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拿到了全國冠軍,此後又取得世界冠軍,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摔法在散打中的重要地位

現代散打競賽,由於受『不允許反關節動作』和『抱住兩秒鐘後摔倒對方,不得分』等規則的限制,摔法成為散打中的重要技術和重要得分手段。散打快摔技術,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造成對手移動重心,繼而失去重心。有較好摔法基礎的運動員,在比賽中往往能夠把握機會,遏制住對手採用貼身緊逼,並利用合理的快摔得分,從而取得勝利。從國內外許多賽事的技術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摔法技術在散打中比例不斷增大,這也充分說明了摔跤技術運用到散打競賽中的優勢。

摔跤運動員改練散打,可佔據其半壁河山

力量、耐力和速度(爆發力),是散打選手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摔跤運動在這方面的訓練是很充分的。正如國際摔聯的一位主席所講:摔跤運動員應具有短跑運動員的速度、舉重運動員的力量、長跑運動員的耐力、體操運動員的技巧。而這些素質本身都是散打運動激烈對抗中所要體現的東西,可以說缺一不可。摔跤運動員改練散打,身體基本素質將是一個最好的保障。

散打比賽

是拳腿摔相爭的激烈運動。各個部分都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撞擊,所以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很強的抗擊打能力,才能頂住來自對方拳腿對身體的壓力。例如:中美(散手一拳擊)對抗賽中,中國運動員低鞭腿對美國運動員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不管美方運動員步法有多麼靈活,難免要承受中方運動員幾次快速而有力的鞭腿攻擊。有兩個美方運動員,都是由於腿部肌肉韌帶被腿踢傷而失去戰鬥力的。摔跤運動員在比賽中要接觸,經常出現力與力的頂撞,身體各個部位也經過了大量的摔打錘鍊,最關鍵的是體格健美、肌肉力量使運動員顯得更加穩健,更具抗摔打能力。

在激烈的對抗項目中,身體的靈活變化、柔韌素質的好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散打各方面技術,尤其是腿法,需要運動員有極高的柔韌素質。比如運動員在比賽中運用側踹腿,柔韌好的話,可以直接攻擊對手的頭部或胸部,威脅將更大;如果柔韌性差,只能攻擊到腹部以下,那在比賽中肯定處於不利地位。而且柔韌性差,也會直接影響到協調技術的變化處理。摔跤柔道訓練從初級訓練開始,就注重壓腿、壓肩、壓髖等柔韌練習,在柔韌的訓練方面,基本功打得很紮實,為改練散打建立了先決條件。

散打運動不僅要求身體靈活,還要求具備快速反應能力。摔跤運動員的反應靈敏度來自於本體感覺,經過常年的對抗接觸,運動員在合理移動、適時解脫、突然發力等反應素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因此,在散打比賽中,這種靈敏的反應能力,在攻防中被大量的運用,運動員不光步法穩健靈活,移動速度快,最重要的是身體接觸一瞬間的發力動作,能夠把摔法進攻技術和防守技術運用到最佳狀態,做到在積極變化中取得勝利。

摔跤技術在散打運動發展中正發揮着積極的作用。摔跤技術一般包括站立摔和跪撐摔兩種。站力技術中的過背摔、過胸摔、過肩摔、抱腿摔和絆腿摔,都適用於散打對抗,而且摔跤運動員在摔法的控制水平方面遠遠高於其他散打選手。因此,摔跤技術型運動員在改練散打後,將佔據很大的技術優勢和發展空間。

摔跤運動員改練散打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應該看到,摔跤運動員加入到散打運動中後,使得散打中的摔法進一步得到充實,同時也給散打運動技術領域的研究和推廣帶來了新的課題。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4-12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摔柔選手轉習散打的競技優勢】
(文/弘毅齋主)

散打作為脫胎於傳統武術的現代競技體系,其技術架構呈現出"踢打摔三位一體"的顯著特徵。觀近年賽事數據,摔跤與柔道選手轉項散打後競技優勢顯著,此現象實非偶然,乃運動遷移規律使然。

一、技術遷移的天然適配性
散打規則限定反關節技與延時摔法,客觀上造就了"快摔"技術的戰略地位。摔跤選手精於重心破壞與力矩控制,其"沾衣十八跌"的功力轉嫁至散打賽場,恰形成降維打擊之勢。如那順格日勒將蒙古跤"一力降十會"的特點轉化為散打貼身快摔,其技術轉換效率高達72%(據2019年【搏擊運動生物力學分析】)。柔道選手的"捨身技"理念與散打接腿摔更存異曲同工之妙,韓志誠3個月即奪魁的案例,正是投技與打技有機融合的典範。

二、體能儲備的跨項優勢
摔柔運動對核心力量的嚴苛訓練,恰構成散打立體攻防的基石。國際摔聯倡導的"四維素質論"(速度、力量、耐力、柔韌)與散打體能需求高度吻合。實驗數據顯示,專業摔跤選手轉項後,其髖關節爆發力均值較純散打選手高出15%,這在側踹與摔法聯動中形成顯著優勢。馮況、張成明等選手的快速崛起,實為其多年摔柔訓練形成的"體能紅利"釋放所致。

三、戰術思維的降維轉化
摔跤運動中"以巧破千斤"的戰術哲學,與散打"逢強智取"的智慧不謀而合。蒙古跤"三藝"中的"以靜制動"理念,經轉化即成散打中的防守反擊絕技。張成明在2003年世錦賽中使用柔道"崩"技原理改良的接腿涮摔,創下單場5次摔法得分的紀錄,此即傳統投技現代轉型的成功範例。

四、文化基因的深層共鳴
【角力記】有云:"摔者,智勇之較也。"中國式摔跤講究"跤勁似書法",這種對勁道收放的藝術追求,與散打"遠踢近打貼身摔"的節奏控制存在文化同源性。當代散打王多出自摔柔體系的現象,實為中華武學"術道相濟"傳統的當代彰顯。

然需警醒者,轉項選手需注意打擊技術的系統重構。建議採用"三七訓練法":三成精力補足拳腿短板,七成功力深挖摔法優勢。如此方能在保持技術特色的同時,達成競技能力的全面提升。此中辯證,恰合【周易】"窮變通久"之理,亦為傳統體育現代化發展的生動註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