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25|回复: 2

[气功] 健身长寿法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5-12-2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欲求长寿,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古人说:“先求驻世延年策.后求长生不老方”,看来健身是一回事,长生则是另有方法的。

健身之法很多,如登山,游泳。跑步,体操、、导引等。但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如选择不当,也会招损,所以也有健身而不得长寿的。据调查武术界有名的拳师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十岁。搞激烈运动的,晚年衰退较快,因为他们的锻炼方法,是为了达到某种技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健康长寿。

近年来流行着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听来好像有道理,仔细推敲,又存在着片面性。一般老人和体弱多病者,根本运动不起来,即使有运动能力的人,一昧追求运动,掌握不好量和度,也会造成消耗而致损伤。尤其如要益寿延年,只强调运动就难以胜任了。

不论内功和外功,都是用内动形式达到健身长寿的。内功以静极生动的自然法则,鼓舞人体生命潜力,延缓衰退,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外功即借助肢体的运动,导引行气,使思想集中,慢慢地由动复静,动静相育而合于自然的生机,实践证明,静功为长寿的基本方法,动功可作为辅助的方法。有专练动功的人,往往多注意外形,而忽略了内功,所以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什么效果。

“静”的提法很早。练功到了极端精微奥妙的境界,达到一念不起,但觉得有一种深远而恍惚的力量,在身体内外发挥作用,正如《》所洗“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说明窈窈冥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信而有征.真实不虚。要练出这样的成绩,必须端正身心,清静无为,勿使身体过度疲劳,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长生。这说明古人对于延人体生命的方法,是“静以养生”的。

老子本静以养生的精神,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功夫,在呼吸吐纳的方法上,有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呼吸运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形容人的呼吸像风箱那样往来生风,由外呼吸推动的内呼吸旺盛时,外呼吸反而似有似无,深细匀长,感到吸不完呼不尽,这时感到遍体舒适,生机盎然,真是无边风月自在。
济世 发表于 2025-3-27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动静相济的养生之道》

养生延年之道,当以动静相济为要旨。昔庄子言"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老子谓"致虚极,守静笃",皆示人以静养为根本。然《周易》又云"天行健",则知动亦不可废。

今观健身之术,约分三等:下者徒事肢体之劳,若竞技武术之流,虽得一时之强,实耗先天元气,故拳师多不永年;中者知导引吐纳,如五禽戏、八段锦,外动而内静,颇合养生;上者则纯任自然,若《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此真静功之妙境。

然动静之要,贵在相资。譬若调琴,弦紧则断,缓则无声。王阳明《传习录》谓"静处体悟,事上磨炼",正是此理。今人但知"生命在于运动",而不知《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之诫。盖过动则耗,过静则滞,惟当如苏子瞻《养生论》所言:"务令完固,不动摇,使气得其平。"

故养生者,当外导九窍之动,内守一真之静。晨起可习太极数式,以舒筋活络;午后宜静坐观息,以蓄养精神。总以不伤为本,循序渐进为则。昔司马承祯《坐忘论》云:"静定日久,病消命延。"诚哉斯言!然亦不可偏废肢体之运,方合阴阳相济之大道。
钱佟 发表于 2025-4-1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动静相济的养生之道》

养生延年之道,当以动静相济为要旨。《黄帝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实为千古养生圭臬。今人惑于"生命在于运动"之说,殊不知《周易》早有"动静有常"之训,过犹不及,皆违中和之道。

考武术家寿促之因,恰在偏执刚劲,耗损真元。庄子云"形劳而不休则弊",此辈以竞技为务,非为养生,犹如"以火济火",岂能长久?然纯静不动,亦违"流水不腐"之理。当效法《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之旨,以静为体,以动为用。

内功之妙,在于"坐忘"而致"胎息"。嵇康《养生论》谓"呼吸吐纳,服食养身",即此之谓。外功之要,在"导引令和"。二者如阴阳相生:静功若水之渊渟,蓄养元气;动功似云之舒卷,宣通经络。昔孙思邈百岁犹诊,正在深谙此道。

今劝养生者:晨起可习五禽之戏,暮时宜修坐忘之功。运动当如春园漫步,存神应似秋潭映月。切记《内经》"形与神俱"之诫,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方合"上古真人"摄生之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