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12|回復: 0

[气功] 自发动功中的穴位意守与有关动相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5-12-26 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练自发动功之要旨,一在于“松”,二在于“意守”,至于呼吸的调整,于初学者则处于从属地位。善于放松的练功者,不易出偏差;能够掌握意守规律者,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余于练功中摸到一些意守穴位的规律,经同练者验证,具有一定效果。现按意守顺序介绍于下,以供参考。

一、待自发功发动之后,意念过膻中穴,然后同时意守玉枕与百会。此时头部前后剧烈摇动。

二、意念从玉枕和百会转为同时意守右脖中点(约颈部天鼎穴处)和左环跳穴。此时头部左转,腰部右转。

三、意念从右脖中点转到左脖中点,同时意守右环跳穴。此时动相转为头部右转,腰部左转。

四、头、颈、肩进一步松弛,引内气下降,意念同时守命门与曲骨穴。此时腰、髋部在内气冲击下,前后剧烈摆动。

五、同时意守曲骨与两膝盖,重点放松膝部。此时两膝部左右剧烈颤抖。若此时意念在两涌泉穴与两膝盖中转换,并同时意守曲骨穴,则颤抖幅度将增大。

六、意念转为同时守双劳宫穴,手臂自动升起,手掌会发生剧烈挥抖。此时要注意控制,以防扭伤关节。

七、同时意守双劳宫与双涌泉穴。此时动相为手部剧烈挥动,同时双脚上下毋恸。

八、意念减缓,动作渐停,意守双涌泉穴片刻后收功。

练功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须在自发动功发动之后再转换意守穴位,以引出各种动相。

二、练功时特别注意要放松颈部与肩背部。若颈、头部剧动时有头晕现象,应迅即用意念引气下降,同时意守丹田或涌泉。

三、各种动相均须意守不同穴位后自发,若自己有意识地去活动此部位,则失去自发动功之意义。

四、意守时间以动作减缓时转换意守穴位为宜。唯头颈部意守时间广须短,但已能控制内气,头颈部剧动也不致引起头晕者,意守时间稍长于也无妨。

五、动相出现之部位,如此处关节有病,则功后会出现如贴麝香膏般火辣辣的感觉,此属正常现象。如内脏或体内某部有炎症,则在动相出现之后,此部位会出现清凉异常的感觉,此感觉将随炎症的消失而消失。
<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4-2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自发动功中穴位意守与动相生成之机理》

自发动功作为气功修持之特殊法门,其要妙在于"形随气动,气随意行"。今就所述意守规律与动相生成之关系,试作系统阐发。

一、意守次第与经脉流注
膻中为宗气之所聚,首守此穴可启中脉之气机。玉枕、百会同守,实为打通督脉与任脉之关键。玉枕乃足太阳膀胱经要穴,百会为诸阳之会,二穴同守则形成"髓海-气街"循环,故见头部摇动之象。颈部天鼎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环跳为足少阳胆经枢纽,左右交替意守实合"左右升降"之理,暗应《黄帝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之旨。

二、动相生成与气机转化
命门与曲骨同守,构成"先天-后天"气机耦合。命门为真火之宅,曲骨乃任脉水气之关,水火既济则见腰髋摆动。至于膝部颤抖,实因足三阴三阳经气汇聚于膝,通过涌泉(水泉)与曲骨(水脏)形成"水气循环"所致。劳宫穴守之而手臂自动,验证了"手三阴经气出于指端"的经典论述。

三、临床效验之医理分析
功后出现火辣感者,乃经气冲击病灶之"气攻病所"现象,与《针灸大成》所述"得气"原理相通。清凉之感则属正气充盈、邪热得泄之征,此即《素问》"热气留于小肠,则病热而渴"的反向调节过程。然须注意,头晕者乃清阳不升之候,应急引气归元,此正合李东垣"脾胃论"升降之理。

四、修持要点辨微
1. 松静为本:颈部放松尤为关键,盖因"十二经脉皆上于头",颈项为气血上输之要冲。
2. 意守火候:头颈部意守宜短,实因"脑为髓海"不耐久扰,此与道家"谨守泥丸"之说暗合。
3. 自发之要:动相须自然引发,强为则失"无为而为"之真义,此即庄子所谓"堕肢体,黜聪明"之境。

此套功法暗合"小周天"运行规律,通过特定穴位组合,形成经气共振效应。学者当知,所有动相皆为气机变化之外显,究其根本,仍在"神与气合"四字。建议习练时配合站桩筑基,则功效更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