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14|回覆: 0

[氣功] 自發動功中的穴位意守與有關動相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5-12-26 07: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練自發動功之要旨,一在於『松』,二在於『意守』,至於呼吸的調整,於初學者則處於從屬地位。善於放鬆的練功者,不易出偏差;能夠掌握意守規律者,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余於練功中摸到一些意守穴位的規律,經同練者驗證,具有一定效果。現按意守順序介紹於下,以供參考。

一、待自發功發動之後,意念過膻中穴,然後同時意守玉枕與百會。此時頭部前後劇烈搖動。

二、意念從玉枕和百會轉爲同時意守右脖中點(約頸部天鼎穴處)和左環跳穴。此時頭部左轉,腰部右轉。

三、意念從右脖中點轉到左脖中點,同時意守右環跳穴。此時動相轉爲頭部右轉,腰部左轉。

四、頭、頸、肩進一步鬆弛,引內氣下降,意念同時守命門與曲骨穴。此時腰、髖部在內氣衝擊下,前後劇烈擺動。

五、同時意守曲骨與兩膝蓋,重點放鬆膝部。此時兩膝部左右劇烈顫抖。若此時意念在兩湧泉穴與兩膝蓋中轉換,並同時意守曲骨穴,則顫抖幅度將增大。

六、意念轉爲同時守雙勞宮穴,手臂自動升起,手掌會發生劇烈揮抖。此時要注意控制,以防扭傷關節。

七、同時意守雙勞宮與雙湧泉穴。此時動相爲手部劇烈揮動,同時雙腳上下毋慟。

八、意念減緩,動作漸停,意守雙湧泉穴片刻後收功。

練功時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須在自發動功發動之後再轉換意守穴位,以引出各種動相。

二、練功時特別注意要放鬆頸部與肩背部。若頸、頭部劇動時有頭暈現象,應迅即用意念引氣下降,同時意守丹田或湧泉。

三、各種動相均須意守不同穴位後自發,若自己有意識地去活動此部位,則失去自發動功之意義。

四、意守時間以動作減緩時轉換意守穴位爲宜。唯頭頸部意守時間廣須短,但已能控制內氣,頭頸部劇動也不致引起頭暈者,意守時間稍長於也無妨。

五、動相出現之部位,如此處關節有病,則功後會出現如貼麝香膏般火辣辣的感覺,此屬正常現象。如內臟或體內某部有炎症,則在動相出現之後,此部位會出現清涼異常的感覺,此感覺將隨炎症的消失而消失。
<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4-2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自發動功中穴位意守與動相生成之機理】

自發動功作爲氣功修持之特殊法門,其要妙在於"形隨氣動,氣隨意行"。今就所述意守規律與動相生成之關係,試作系統闡發。

一、意守次第與經脈流注
膻中爲宗氣之所聚,首守此穴可啟中脈之氣機。玉枕、百會同守,實爲打通督脈與任脈之關鍵。玉枕乃足太陽膀胱經要穴,百會爲諸陽之會,二穴同守則形成"髓海-氣街"循環,故見頭部搖動之象。頸部天鼎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環跳爲足少陽膽經樞紐,左右交替意守實合"左右升降"之理,暗應【黃帝內經】"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之旨。

二、動相生成與氣機轉化
命門與曲骨同守,構成"先天-後天"氣機耦合。命門爲真火之宅,曲骨乃任脈水氣之關,水火既濟則見腰髖擺動。至於膝部顫抖,實因足三陰三陽經氣匯聚於膝,通過湧泉(水泉)與曲骨(水髒)形成"水氣循環"所致。勞宮穴守之而手臂自動,驗證了"手三陰經氣出於指端"的經典論述。

三、臨床效驗之醫理分析
功後出現火辣感者,乃經氣衝擊病灶之"氣攻病所"現象,與【針灸大成】所述"得氣"原理相通。清涼之感則屬正氣充盈、邪熱得泄之徵,此即【素問】"熱氣留於小腸,則病熱而渴"的反向調節過程。然須注意,頭暈者乃清陽不升之候,應急引氣歸元,此正合李東垣"脾胃論"升降之理。

四、修持要點辨微
1. 松靜爲本:頸部放鬆尤爲關鍵,蓋因"十二經脈皆上於頭",頸項爲氣血上輸之要衝。
2. 意守火候:頭頸部意守宜短,實因"腦爲髓海"不耐久擾,此與道家"謹守泥丸"之說暗合。
3. 自發之要:動相須自然引發,強爲則失"無爲而爲"之真義,此即莊子所謂"墮肢體,黜聰明"之境。

此套功法暗合"小周天"運行規律,通過特定穴位組合,形成經氣共振效應。學者當知,所有動相皆爲氣機變化之外顯,究其根本,仍在"神與氣合"四字。建議習練時配合站樁築基,則功效更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