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31|回覆: 1

[氣功] 氣功治療失眠答讀者問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26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雜誌】刊載了筆者為林普禪整理的:『氣功治癒我卅年失眠』一文。自此以後,收到全國各地讀者的許多來信,詢問練功的有關問題,以求解決治療失眠痛苦,現受林同志的委託,答覆如下:

問:林普撣同志練的是什麼功法?

答:他練的是全國氣功協會顧問、浙江省氣功協會副主席胡美成創編的大眾氣功。該功法的靜功—空松功和動功(七星拳)。

問:如何放鬆,入靜和用意

答:空松功之松有三松一上和十松一上兩種。治失眠主要用十松一上。十松是:一、從頭頂百會穴想起,使頭頂松;二,印堂松;三、人中松;四,喉頭松;五、兩肩松;六,胸部松;七腹部松;八,臀部和大腿松;九,雙膝和小腿松;十;腳掌心湧泉穴松,至此意想全身四肢百骸都呈一種輕鬆舒適的感覺,飄飄欲仙。一上是嘴角略微向上,自然地微帶笑容。在松的基礎上,默念口訣:身如垂柳,心似寒冰,萬念皆空,不知有身,空之又空,一片混沌。念一句,在身上體會一句。身如垂柳,意指身體如垂柳一般,枝枝葉葉都向下松垂;心似寒冰,意指思想象寒凝大地似凍結起來。默念2—3遍,直到入靜心空,就不再念,接着練功。練功時心又動而不靜,再重複念誦,以使入靜。或念某一句或二句亦可。練功過程中出現的任何觸象,不作計較和追求。練功前亦不預作此類追求。

問:如何運用呼吸?

答:以自然呼吸為主,做到深、長勻、細為原則,逐步過渡到深呼吸,一切順應自然,堅持下去,日子長了,會達到所需要求。

問:練功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根據大眾氣功的特點及失眠的病情,開始每日練20~30分鐘,逐步達到1~2小時,分早晚兩次進行。姿勢最初以臥功為主,配合坐功;後以坐功為主,配合站功:最後站功為主,配合動功七星拳。晚上醒後,閉目養神,亞進行穴位按摩:按摩湧泉、內關、神門、安眠(耳垂後l寸)各100次以上。忌用強力,需柔和輕緩,有節奏感。又,早晨練功前先排清大小便,練功後進食;晚上練功前10—15分鐘,須停閱書報、電視。不抽煙喝濃茶及不吃有刺激性食物,作好練功準備。練功後溫水洗臉、洗腳,準備入睡。收功時須輔以按摩:搓手36次;摩面(即從鼻兩旁迎香起,順而向上。向耳後)36次;擦耳(用拇指與食指第二節相夾)36次;擦腰(用兩掌順腎俞向尾閭)36次。隨着體質好轉,可增加按摩足三里,仍作輔助運動,如展臂擴胸.吸氣後緩慢放下兩手於丹田處,再散步及打,但睡前不宜作輔助運動。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4-16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療法答失眠問芻議】

承蒙【雜誌】刊載拙文,得與諸君共探氣功療疾之妙。今就讀者垂詢之事,依胡美成先生所傳"大眾氣功"法要,謹陳管見如次。

一、功法源流稽考
林普禪所習乃胡公美成創編之"空松功"體系。胡公深諳【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旨,融會道家"致虛極,守靜篤"之理,其法分靜功(空松功)、動功(七星拳)二途。考"十松一上"之法,實本【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說,兼取佛家"放下"之諦。

二、松靜要訣闡微
"十松"次第暗合經絡走向:自百會至湧泉,恰似【靈樞】所言"氣從上而下"之循行。其中"印堂松"通督脈,"湧泉松"啟腎經,實具"上清下溫"之效。所謂"一上"者,非止形貌之變,實乃【周易】"兌為悅"之象,使心火下濟腎水。口訣"身如垂柳"六句,深得【清靜經】"遣其欲而心自靜"三昧,學者當以"得意忘言"為要。

三、呼吸導引法度
自然呼吸乃【養性延命錄】"常以鼻納氣,口吐氣"之正法。所謂"深長勻細",非刻意強求,實為"專氣致柔"(【道德經】十章)之自然呈現。建議初習者可參【諸病源候論】"偃臥,口納氣鼻出"之法,以腹式呼吸為基。

四、練養禁忌析義
時辰安排合於【子午流注】:"朝練以應春生,暮練以合秋收"。按摩諸穴皆有深意:湧泉為腎經井穴,神門乃心經原穴,取"水火既濟"之功。至若"擦耳三十六"等收功法,實本【內功圖說】"鳴天鼓"之理。需特別注意者,【千金方】有云:"凡氣功,當避風如避箭",此乃古訓。

五、進階次第建議
由臥而坐,自靜入動,符合【周易】"窮變通久"之道。學者當如【論語】所言"欲速則不達",切記"七分養三分練"之古訓。若得法要,可漸次增補【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等式。

今人每困於失眠,實因神馳於外,【黃庭經】所謂"神躁不安"也。氣功之效,要在使形神相守,如【太平經】言:"守一之法,可以知萬端"。然須申明:若遇器質性疾病,仍當遵醫囑。謹愿諸君以"勿忘勿助"之心修習,假以時日,自得"形與神俱"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