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08|回覆: 1

[中醫理論] 尚德俊:外科外治療法的種類與應用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1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尚德俊:外科外治療法的種類與應用

尚德俊:外科外治療法的種類與應用

    我們從現代外科的角度對外科外治療法做一些總結,大致有十二種。

    膏藥療法 膏藥外貼應用甚為廣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勞損,腰腿痛;③關節扭傷、骨折等;④手術後腸粘連;⑤皮膚病。

    圍敷療法 是指外敷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留頭)四周的藥物,是貼敷瘡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療法的總稱。清代徐洄溪的【醫學源流論】有『圍藥論』專論,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圍藥』。『留頭』的作用:①束毒聚膿,控制炎症;②潰膿後,有利於排膿引流,束毒排膿;③有利於換藥,觀察瘡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腫。

    貼敷療法 是應用糊膏、軟膏等攤於敷料上,外貼患處的治療方法。到了宋代,【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才有『貼熁藥』的名稱和專論。『貼熁藥』主要用於:①急性感染,有瘡頭者,用溫熱藥膏敷貼,促使消散潰膿;②瘡頭周圍紅腫處,用寒性藥敷貼,促進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貼急性感染周圍,『須當中開孔』,有利於排膿,熱毒外泄。

    摻藥療法 是將藥粉摻布於膏藥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摻布於瘡面上的一種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療法。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 將解毒消散藥(內消散等)摻布於膏藥上貼敷,使炎症腫消毒散。提膿祛腐法:瘡口有膿、壞死組織,將提膿祛腐藥(九一丹、九黃丹等)蘸於油紗布條上,插入瘡口內,蓋大黃油紗布,以提膿祛腐。生肌收(斂)口法:瘡口乾淨,或是慢性潰瘍,將生肌收口藥(生肌散等),摻布瘡面,蓋玉紅膏紗布,促進瘡面收口癒合。這是外科臨床的獨特治療方法。

    藥捻療法 瘡口、竇道、膿液壞死組織不易排出者,用藥捻(提膿祛腐藥)插入瘡口內的一種治療方法。

    藥筒療法 將竹筒用中藥煮後,將其迅速扣在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是應用空氣負壓吸引膿液的排膿方法。此法也可用於關節疼痛等。

    熏洗療法 是應用中藥煎湯,趁熱在皮膚或患部進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種方法。外科急性炎症:應用解毒洗藥、大黃溻湯等,使炎症內消。瘡口有膿液:應用解毒洗藥、豬蹄湯等,消毒殺菌,清潔瘡口。瘡口久不癒合者:應用潰瘍洗藥或是艾葉煎濃湯溫洗。肛門疾病,痔瘺等:應用複方荊芥洗藥、硝礬洗藥等熏洗坐浴。皮膚病,神經性皮炎、濕疹等:應用止癢洗藥、燥濕洗藥等。

    熱熨療法 是將藥物炒熱或是蒸熱,用布包好,或裝入布袋內,放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如蔥熨法:將鮮蔥連根須,切細,用醋攪拌勻,炒熱,用布包好,熱熨患處。用於治療早期外科炎症、急性乳腺炎、軟組織扭傷等。此外,還有麩熨法、鹽熨法等。目前,民間還有應用。

    艾灸療法 是我國傳統的治療方法。隔蒜灸法:外科感染初期,可消散腫毒、促使內消;有瘡頭未潰時,可促使局限成膿,開結拔毒,促潰排膿。附子餅灸法:治療慢性潰瘍等。香附餅灸法:治療結核性潰瘍等。

    火針烙法 是將針燒紅,快速烙刺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火針主要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疾病排膿引流,和治療淋巴結核等,臨床很少應用。

    砭鐮療法(砭鐮) 是一種近似現代的鐮刀,用於砭刺切割。主要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疾病切口排膿。自隋唐以後,由於火針烙法、竹筒排膿法等療法的廣泛應用,現很少以砭鐮法切開排膿。

    煙熏療法 是用藥物點燃後,利用煙熏患處治療疾病的方法。將中藥壓為粗末,用綿紙卷藥末,搓成藥卷,點燃後,藉助熱力,煙熏患處或皮膚。主要用於治療慢性潰瘍、慢性皮膚病等。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4-2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尚德俊外科外治療法述要

外科外治療法肇端於【黃帝內經】,歷經漢唐積澱,至宋元明清而臻完備。尚德俊先生所歸納十二法,實為傳統外治學術之精粹,今擇其要者析之。

一、膏藥療法:外治之基
膏藥乃"薄貼"之衍化,【劉涓子鬼遺方】已載其雛形。其效有四:一則借丹、油為基質,以藥性透皮達里,如陽和解凝膏治陰疽;二則物理封包,促局部氣血周流;三則載藥持久,尤宜慢性筋骨病;四則"拔毒外出",如太乙膏治癰疽潰後。然須辨陰陽:陽證用清涼膏,陰證用溫煦膏,此【外科正宗】之要訣也。

二、圍敷與貼熁:陰陽分治
圍敷法承【醫學源流論】"束毒"之旨,其"留頭"之設,暗合"開門逐寇"之理。徐靈胎謂:"圍藥如用兵之合圍,不使邪走散",實為控場樞機。貼熁法則本【聖濟總錄】"寒熱異治"之則:瘡頭用溫熱藥(如沖和膏)促其成膿,周邊紅腫則敷寒涼藥(如金黃散)以折其火,此即"火郁發之"與"熱者寒之"的辯證施用。

三、摻藥三法:外科心要
摻藥之妙,在於分層施治:
1. 消散階段:以雄麝散摻布,取"結者散之"之義;
2. 化腐期:九一丹提膿,暗含"腐不去則新不生"之理,然需中病即止,防傷好肉;
3. 生肌期:生肌散配玉紅膏,乃"煨膿長肉"古法之體現。此三階段遞進,恰似【外科精義】"消、托、補"理論之外治投射。

四、藥筒與熏洗:異曲同工
藥筒療法源出【肘後備急方】竹筒吸毒法,其負壓引邪與拔罐殊途同歸。熏洗法則宗【醫宗金鑒】"溻漬"之道,濕熱之力助藥透達:
解毒洗藥治陽證,取"湯液醪醴"滌盪之功;
艾葉湯溫洗陰瘡,合"血得熱則行"之旨;
肛腸熏洗坐浴,尤重"下病上取"(如荊芥升散藥)與局部藥力結合。

五、外治之理:內外一統
凡此諸法,皆本"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理瀹駢文】)。如熱熨法之溫通經絡,實為"寒者熱之"的體表實踐;藥捻引流竇道,則是"通因通用"的微觀運用。然外治亦須辨證:同是潰瘍,陽證用黃連油紗,陰證用回陽玉龍膏,此即"同病異治"在外科之體現。

要之,外科外治非僅技法,實為"整體觀"指導下的立體治療體系。今人用之,當遵古而不泥古,如結合現代透皮技術改良膏藥基質,或借藥理研究優化摻藥配伍,方能使千年古法煥發新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