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4|回覆: 2

[思想啟蒙]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5 08: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楊國榮的治學之道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有 一條清秀靈動的校河,名曰麗娃河。20世紀,馮契先生在麗娃河邊沉思多載,創作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等哲學史著作及 創立『智慧說』哲學體系。馮契先生曾受教於金岳霖、馮友蘭、湯用彤諸名家,而對金岳霖之學體會猶深。在一定意義上,智慧說乃是『順承』金岳霖的邏輯分析方 法、由金岳霖的知識論『逆轉』出的廣義認識論。河水長流,學脈綿延。楊國榮受業於馮契先生,由此,我們在他那裡可以看到金—馮哲學傳統的新氣象:為人平淡謙和,為學波瀾壯闊。

延續金馮學脈

『哲意綿密續金馮,心懷世界無中西。出史入論起陽明,思到具體著新篇。』這是說楊國榮治學,繼承金岳霖—馮契學派綿密悠長的邏輯分析方法,以元哲學的運 思為宗,中西互參,史思相倚。從最初的王陽明研究,到近期的『具體形上學』開放體系,猶如一名不知疲倦的騎士,在哲學史研究和哲學探索的領域不斷開疆辟 土,永不止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楊國榮的研究包括中國哲學史(涉及先秦至現當代的各個歷史時期)、中西哲學比較、倫理學、形上學等多個領域,且研 究成果卓著。

粗線條地看,楊國榮從出版第一本學術著作至今,其治學經歷大概 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998年之前,以哲學史研究為主,其代表作包括陽明學研究專著【王學通論】(1990)、【心學之思】(1997)和研究儒家道德 哲學歷史衍化的【善的歷程】(1994)。1998年至2013年為具體形上學沉思時期,哲學創作的標誌性成果包括『具體的形上學』三書(【道論】、【倫 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和【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2013年),後者可視為具體形上學在實踐哲學領域的展開。 2013年之後,為後具體形上學時期。有人問及,具體形上學的提出是不是意味着創建了一個哲學體系?對此,楊國榮強調,具體形上學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一 方面,具體形上學這一學說本身不是封閉的,具有不斷展開的潛能;另一方面,楊國榮拒絕將自己拘囿封閉於『具體形上學』之中。

潛心研究具體形上學

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楊國榮『具體的形上學』三書,正式提出『具體形上學』的開放體系。總體上看,『具體的形上學』既基於中國哲學的歷史發 展,又以世界哲學背景下的多重哲學智慧為理論之源,其內在的旨趣在於從本體論、道德哲學、意義理論、實踐哲學等層面闡釋人與人的世界。與抽象形態的形而上 學或『後形而上學』的視域不同,『具體的形上學』以存在問題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與成物和意義生成的歷史過程、人類行動與實踐為指向,多方面地 展現人的存在與世界之『在』的具體性,其理論深度和原創性等得到了海內外學界的高度肯定。

著名漢學家梅勒曾這樣說道:『楊國榮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創造力、最為卓越的中國哲學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國」哲學家,並非因其國籍、血統或工作 地,而是因其哲學工作的性質。除了有賴於西方哲學經典,楊國榮充分運用中國哲學傳統豐富的思想資源,而且囊括這一傳統的各個時期和所有流派。……尤為重要 的是,楊國榮還是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因為他不僅研究哲學史,或具體討論哲學學科內部的專業問題,而且還發展出了自己內容廣博的哲學體系。』他的哲學研 究既紮根歷史,又以未來為指向。

向道而思

楊國榮之為師也,溫而厲,啟人以思,不言而化。若無例外,楊國榮每一學期都會開設一兩門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或研讀經典,或討論業已成形但尚未發表的 研究成果,曆年的課程內容鮮有重複。學生們每隔兩三年總能讀到先生新著新理,研讀討論之際常常生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感嘆。曾有學生問他:『從博士畢業 一直到今天,您的哲學探索不斷地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您為什麼沒有像一些功成名就的學者那樣「歇」下來?不斷探索的動力在哪裡?』他淡淡地回答說: 『我想主要是學術興趣和對現實的理論關切,與此相聯繫的是不務空名,追求實質意義上有建設性的思考成果。對學人而言,如果沒有學術和現實的關切,就容易走 向虛無和玄思。』楊國榮也提到,自己身上有一股『野氣』,不能滿足於拘守某本書或某個領域,而野氣的養成,與早年讀書時很少依循學院式的『規範』或章法的 經歷不無關係。

1978年,楊國榮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政教系學習,讀到【中國 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的油印本,他的青春便真正『遭遇』了哲學:『在看完之後,我的感受可以用「非常震撼」來形容。當時哲學史雖然看的不少,但在閱讀完那 本書以後,卻有種別開生面的感覺,受到了強烈的思想震撼。其理論的深度,以及邏輯脈絡進展的嚴密性,對我有極為深刻的影響。我反覆琢磨,看得愛不釋手。』 因為馮契先生的因緣,楊國榮開始了從裝卸工向哲學家的轉變。他在【王學通論】後記自述從大學至1988年博士畢業的十年寒窗生涯:『其間雖遠未達到董仲舒 那種「三年不窺園」的境界,但獨坐苦思,孤燈命筆卻也是習以為常之事。作為人世間的凡夫,當然也難免時有寂寥之感,而此時聊以自慰者,則唯有志於道之「孔 顏之樂」耳。也許是由於心理上的「慣性」,也許是出於某種惰性,我似乎一直是沿着既經選定的路前行,而很少旁擇——過去如此,將來恐怕也是如此。』昔之今 為今之昔,楊國榮近三十年的哲學探索一直沿着既經選定的道路前行,而前行的深層動力,正是『志於道』。

楊國榮對於『道』情有所鍾,最新出版的論文集的書名便是【向道而思】。2009年,【楊國榮著作集】11種問世,其中的【道論】原書名為【存在之維—— 後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關於改名,楊國榮解釋說:中國哲學對形而上學問題的討論主要通過對道的思考、追問展開,『道論』展示的便是這一視域。對此,學 生之間曾有討論:這是否透露出某種運思方式的微妙轉變?也就是說,開始轉向以中國傳統話語作為哲學運思的元語言? 無論如何,楊國榮先生既是向道而思,又是由道而思:道既是探究的對象,又是運思的取徑,更是求索的動力之源。

道何所謂?2014年10月,楊國榮接受訪談,回憶師從馮契先生求學的歲月。言談間的深情厚意,讓訪談者深切感受到,以邏輯思維見長的楊國榮老師還有另 一個精神面向,那就是在言談間、在那些不經意間寫出的性靈文字之中所流露的真性情。2014年11月,楊國榮為訪談撰寫題記,以紀念馮契先生誕辰100周 年:『史思統一,學無中西。兼容人類文明發展的智慧結晶,上承「智慧說」的哲學傳統,走向以道觀之的智慧之境。』金岳霖先生曾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 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論道】)中國人對於『道』總有景仰之心, 『這種情感隱微地或強烈地動於中,其結果或者是怡然自得,或者是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為己任』(【知識論】)。『隱微』意味着習焉而不察,同時意味着瀰漫 性的滲透力。『怡然自得』是精神上的受用,文化上的在家感;『推己及人,以世道人心為己任』,情感轉化為行動的動力,它是基本的,也是深沉的。哲意的情感 是宗教式的、精神的,也是推動力或原動力。如果缺乏對於『道』的感覺,恐怕對於中國文化就不會有孔子那般繼續『斯文』的使命感。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4-12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綿密悠長的哲思之路:楊國榮學術傳統的承繼與開新

麗娃河畔,哲思綿延。從金岳霖先生的邏輯分析,到馮契先生的"智慧說",再到楊國榮教授的"具體形上學",這條學術脈絡展現了中國現代哲學研究的深度傳承與創造性轉化。楊國榮的治學之道,恰如麗娃河水,既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滋養,又不乏清新靈動的當代思考。

楊國榮的學術歷程呈現出清晰的三個階段,卻始終貫穿着"史思相倚"的方法論自覺。早期對王陽明心學的深耕(【王學通論】【心學之思】)和對儒家道德哲學的歷史考察(【善的歷程】),奠定了他"出史入論"的學術品格。這種歷史研究絕非簡單的文獻梳理,而是通過對哲學史的"問題意識"重構,為後續的理論創造鋪設道路。在這一點上,他承繼了馮契先生"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治學精神,將歷史研究視為哲學思考的必要準備。

"具體形上學"三書的問世(【道論】【倫理與存在】【成己與成物】),標誌着楊國榮學術思想的成熟形態。這一體系以"具體"為方法論核心,既避免了傳統形上學的抽象化傾向,又克服了後現代思潮的相對主義局限。所謂"具體",在其體系中包含三重意蘊:其一,對存在具體性的形上闡明;其二,對概念與實在關係的辯證把握;其三,對形上之思與形下之域的統一觀照。這種思考方式,既體現了對金岳霖"邏輯分析"方法的創造性轉化,又延續了馮契"智慧說"對"具體真理"的追求。

尤為可貴的是,楊國榮始終保持着學術體系的開放性。他明確拒絕將"具體形上學"構建為封閉系統,而是視之為一個"不斷展開的潛能"。這種開放態度體現在兩個方面:就橫向而言,他的研究涉獵中國哲學史、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實踐哲學等多個領域;就縱向而言,他從早期的心學研究到中期的形上學構建,再到近期對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的探討(【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呈現出不斷拓展的理論視野。這種"心懷世界無中西"的學術胸襟,使其研究既有中國哲學的底蘊,又具世界哲學的廣度。

在當代學術語境下,楊國榮的治學之道具有特殊的方法論意義。他既不囿於傳統經學的解釋路徑,也不盲目追隨西方哲學的話語模式,而是通過"中西互參"實現哲學思考的創造性轉化。其對"具體性"的強調,既是對中國傳統哲學"體用不二"思維的現代詮釋,也是對西方哲學"抽象普遍性"傾向的批判超越。這種研究路徑,為中國哲學的當代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範式。

麗娃河水長流,學術薪火相傳。從金岳霖到馮契再到楊國榮,這條學脈不僅延續了中國現代哲學的邏輯分析傳統,更在創造性轉化中開拓了新的理論境界。楊國榮的學術實踐表明,真正的哲學創新既需要深厚的歷史根基,又離不開開放的理論視野。在"史"與"思"的辯證互動中,中國哲學將繼續書寫其當代篇章。
鄧姻 發表於 2025-4-13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綿密悠長的哲思之路:楊國榮治學之道的精神傳承與創新

麗娃河畔,哲思綿延。從金岳霖到馮契,再到楊國榮,這條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脈絡,展現了中國學者如何在吸收西方哲學方法的同時,紮根於中國傳統思想的沃土。楊國榮的治學之道,既是對金—馮學脈的繼承,更是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創造性發展。

楊國榮的學術歷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卻始終貫穿着一條主線——對哲學"具體性"的追求。早期對王陽明心學的深入研究(【王學通論】【心學之思】),已經顯示出他不滿足於抽象概念推演,而力圖把握思想的具體歷史形態。這種傾向在【善的歷程】中進一步發展為對儒家道德哲學歷史衍化的系統考察。楊國榮的哲學史研究從不拘泥於文本考據,而是通過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揭示思想的內在理路。

"具體形上學"三書的問世,標誌着楊國榮哲學思考的成熟。這一體系以"道論"為形上根基,以"倫理與存在"展開道德哲學思考,以"成己與成物"探討意義世界的生成,構成了一個既系統又開放的哲學架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楊國榮始終強調"具體形上學"不是一個封閉體系,而是具有不斷展開的潛能。這種開放性態度,使他的思想能夠持續吸收中西哲學資源,保持理論活力。

楊國榮治學最顯著的特點是"史思相倚"——哲學史研究與哲學理論建構相互支撐。他既不像某些學者那樣將哲學史研究局限於歷史考據,也不像一些理論家那樣脫離思想傳統進行抽象思辨。通過對中國哲學史(尤其是陽明學)的深入研究,他獲得了建構當代哲學理論的思想資源;反過來,他的理論關懷又使他的哲學史研究具有獨特的問題意識和當代相關性。

在方法論上,楊國榮繼承了金岳霖—馮契學派的邏輯分析方法,但將其運用於更廣闊的哲學領域。他對概念的分析嚴謹綿密,論證環環相扣,體現出高度的理論自覺。同時,他能夠超越單純的分析方法,將邏輯分析與存在體驗、價值關懷結合起來,展現出中國哲學特有的整體性思維方式。

楊國榮的學術道路給予我們重要啟示:當代中國哲學的創新,需要既深入傳統又面向世界,既重視歷史又關注現實,既講究方法又不為方法所限。在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楊國榮那種貫通中西、出入古今的學術視野,那種將哲學史研究與理論創造相結合的治學方式,尤其值得珍視。麗娃河的哲思之流,正因為有像楊國榮這樣的學者,才能綿延不絕,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