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7|回复: 1

[城建考古]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首次大规模主动发掘

[复制链接]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3-2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首次大规模主动发掘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处于峄山之阳、郭山之阴、高木山之西、津浦铁路之东,遗址总面积约9 平方公里。公元前614 年,邾国国君邾文公从鲁国都城曲阜东南的“陬”迁都于此,直至战国晚期邾国被楚国所灭,立都于此共有近400 年历史。秦汉至两晋时期为邹县县城所在,北齐时邹县迁至现邹城位置,该遗址始废弃。邾国故城遗址作为山东先秦时期重要的都城和秦汉时期重要的县城遗址,历年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西周铜簋、东周陶文、秦诏版陶量等。1977 年邾国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2015 年由山东大学考古系主持发掘,田野工作将持续10 年。3 月至7 月,山东大学考古队对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发掘。本次发掘是迄今为止首次对邾国故城遗址进行的大规模主动性考古发掘。

邾国故城遗址是一处面积广大的都城遗址,考古工作非短期之内能够完成,需要长期、有效地开展工作,编制中长期远景规划和操作性强的近期工作计划。由于邾国故城遗址此前尚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对地下遗存的性质、分布和保存状况的了解还相对有限,因此本年度考古发掘工作的重点首先是依靠考古发掘资料初步建立邾国故城遗址的文化编年,为后续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年代标尺;其次是搞清“皇台”周围区域各种遗迹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特征,为全面了解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和文化内涵、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区域社会历史演变、环境变迁,以及邾国故城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信息。

2015年度考古发掘区域位于邾国故城遗址的宫殿区“皇台”西南约400 米处,发掘面积930 平方米,共发掘遗迹单位757 个,其中灰坑715 座、水井11 口、沟24 条、墓葬4 座、房子1 座、窑炉2 座。经过初步整理,目前已确认该遗址包含旧石器时代、春秋、战国、秦、西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揭露了许多重要遗迹现象,包括东周至汉代的灰坑、水井、窖穴、钱币窖藏、窑炉、房址、墓葬等,出土了大量陶质容器、砖、瓦、陶文、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陶量、陶范、石范、坩埚、炼渣、骨器、动物骨骼等。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多件带有陶文、规格等差的陶量,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官方陶量,为研究东周时期的量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为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除传统人工遗物的收集外,本年度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将浮选土样、植硅体、碳十四测年标本的系统采集、动物骨骼等其他标本的全面收集贯穿整个发掘过程之中,采集了大量标本。

从考古发掘和室内初步整理的情况来看,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预期目的已经圆满实现,通过考古出土材料已经基本构建起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编年体系,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叫 发表于 2025-4-22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刍议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的系统性考古发掘,实为近年来先秦考古领域之要事。此次发掘不仅填补了邾国都城考古的学术空白,更为东周时期诸侯国都城形制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一、遗址历史定位与学术价值
邾国作为鲁国附庸,其都城遗址承载着春秋战国时期小诸侯国的独特文化内涵。据《左传》记载,邾文公迁都事件(公元前614年)与遗址年代相合,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可信度。遗址延续使用近400年,历经邾国、秦汉邹县等不同时期,形成清晰的文化层堆积,堪称研究鲁南地区历史变迁的"地层年鉴"。

二、本年度发掘成果解析
本次发掘于宫殿区西南揭示的757处遗迹单位,构建起从旧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化序列。其中715座灰坑形成的"灰坑群",实为研究古代废弃物处理制度的珍贵标本。11口水井的形制演变,反映了战国至汉代取水技术的改良历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陶量器,其规格等差与陶文印记,恰与《考工记》所载"陶人为甗,实二鬴"的计量制度相呼应,为厘清战国量制提供了实物标尺。

三、多学科研究的突破点
遗址出土的坩埚、炼渣等冶铸遗存,可与《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记载相互印证。动物骨骼的种属鉴定,将为了解古代畜牧业提供数据支持。陶文与秦诏版陶量的出土,不仅证实了秦汉时期文字推广的广度,更揭示了中央政令在地方实施的具体形态。

四、大遗址保护的启示
作为9平方公里的超大遗址,邾国故城的保护应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建议采用"核心区精细发掘+缓冲区勘探调查"的工作模式,建立三维数字档案。对出土陶量等标准器物的测绘数据,应及时纳入"先秦量器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此次发掘仅揭开了邾国故城研究的序幕。随着后续工作的展开,这座沉睡两千余年的都城,必将为理解东周时期地方政权运作、城市发展规划及手工业体系提供更多关键证据。考古工作者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定力,持续推进这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工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