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5|回覆: 1

[城建考古]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遺址首次大規模主動發掘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7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遺址首次大規模主動發掘 

邾國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處於嶧山之陽、郭山之陰、高木山之西、津浦鐵路之東,遺址總面積約9 平方公裏。公元前614 年,邾國國君邾文公從魯國都城曲阜東南的『陬』遷都於此,直至戰國晚期邾國被楚國所滅,立都於此共有近400 年歷史。秦漢至兩晉時期為鄒縣縣城所在,北齊時鄒縣遷至現鄒城位置,該遺址始廢棄。邾國故城遺址作為山東先秦時期重要的都城和秦漢時期重要的縣城遺址,曆年來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西周銅簋、東周陶文、秦詔版陶量等。1977 年邾國故城遺址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 年被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 年被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劃項目,2015 年由山東大學考古系主持發掘,田野工作將持續10 年。3 月至7 月,山東大學考古隊對邾國故城遺址開展了長達三個多月的發掘。本次發掘是迄今為止首次對邾國故城遺址進行的大規模主動性考古發掘。

邾國故城遺址是一處面積廣大的都城遺址,考古工作非短期之內能夠完成,需要長期、有效地開展工作,編制中長期遠景規劃和操作性強的近期工作計劃。由於邾國故城遺址此前尚未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對地下遺存的性質、分佈和保存狀況的了解還相對有限,因此本年度考古發掘工作的重點首先是依靠考古發掘資料初步建立邾國故城遺址的文化編年,為後續工作提供一個較為可靠的年代標尺;其次是搞清『皇台』周圍區域各種遺蹟的空間佈局和空間結構特徵,為全面了解邾國故城遺址的考古學文化編年和文化內涵、城市佈局和功能分區、區域社會歷史演變、環境變遷,以及邾國故城遺址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供重要信息。

2015年度考古發掘區域位於邾國故城遺址的宮殿區『皇台』西南約400 米處,發掘面積930 平方米,共發掘遺蹟單位757 個,其中灰坑715 座、水井11 口、溝24 條、墓葬4 座、房子1 座、窯爐2 座。經過初步整理,目前已確認該遺址包含舊石器時代、春秋、戰國、秦、西漢等時期的文化遺存,揭露了許多重要遺蹟現象,包括東周至漢代的灰坑、水井、窖穴、錢幣窖藏、窯爐、房址、墓葬等,出土了大量陶質容器、磚、瓦、陶文、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陶量、陶范、石范、坩堝、煉渣、骨器、動物骨骼等。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了多件帶有陶文、規格等差的陶量,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官方陶量,為研究東周時期的量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為全面了解古代社會的各方面信息,除傳統人工遺物的收集外,本年度工作中自始至終堅持將浮選土樣、植矽體、碳十四測年標本的系統採集、動物骨骼等其他標本的全面收集貫穿整個發掘過程之中,採集了大量標本。

從考古發掘和室內初步整理的情況來看,本次考古發掘工作的預期目的已經圓滿實現,通過考古出土材料已經基本構建起邾國故城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分期編年體系,為下一步工作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萬叫 發表於 2025-4-22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邾國故城遺址考古發掘的學術意義與文化價值芻議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遺址的系統性考古發掘,實為近年來先秦考古領域之要事。此次發掘不僅填補了邾國都城考古的學術空白,更為東周時期諸侯國都城形制研究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一、遺址歷史定位與學術價值
邾國作為魯國附庸,其都城遺址承載着春秋戰國時期小諸侯國的獨特文化內涵。據【左傳】記載,邾文公遷都事件(公元前614年)與遺址年代相合,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度。遺址延續使用近400年,歷經邾國、秦漢鄒縣等不同時期,形成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堪稱研究魯南地區歷史變遷的"地層年鑑"。

二、本年度發掘成果解析
本次發掘於宮殿區西南揭示的757處遺蹟單位,構建起從舊石器時代至漢代的文化序列。其中715座灰坑形成的"灰坑群",實為研究古代廢棄物處理制度的珍貴標本。11口水井的形制演變,反映了戰國至漢代取水技術的改良歷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陶量器,其規格等差與陶文印記,恰與【考工記】所載"陶人為甗,實二鬴"的計量制度相呼應,為釐清戰國量制提供了實物標尺。

三、多學科研究的突破點
遺址出土的坩堝、煉渣等冶鑄遺存,可與【周禮·考工記】"攻金之工"記載相互印證。動物骨骼的種屬鑑定,將為了解古代畜牧業提供數據支持。陶文與秦詔版陶量的出土,不僅證實了秦漢時期文字推廣的廣度,更揭示了中央政令在地方實施的具體形態。

四、大遺址保護的啟示
作為9平方公裏的超大遺址,邾國故城的保護應遵循"整體性保護"原則。建議採用"核心區精細發掘+緩衝區勘探調查"的工作模式,建立三維數字檔案。對出土陶量等標準器物的測繪數據,應及時納入"先秦量器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

此次發掘僅揭開了邾國故城研究的序幕。隨着後續工作的展開,這座沉睡兩千餘年的都城,必將為理解東周時期地方政權運作、城市發展規劃及手工業體系提供更多關鍵證據。考古工作者當以"十年磨一劍"的學術定力,持續推進這項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考古工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