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8|回覆: 1

[花詩]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3-27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資料圖

陽春三月,柳枝吐綠。柳,很早就被古人稱爲報春的使者。此外,由於柳諧音爲留, 古人常以折柳來表達依依不捨之情。隋代時,隋煬帝曾賜柳樹姓楊,柳樹遂多了個楊柳的稱謂。柳樹是北京地區的本土樹種,其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老北京對柳更是情有獨鍾,除了以柳來給胡同街巷命名,如柳蔭街、柳樹胡同、青柳巷、垂楊柳而且,還有三月賞柳、春食柳芽等習俗。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資料圖

北京地區柳樹的種植始於何時?

據【北京森林史輯要】記載:一萬多年前,柳樹已與松樹、櫟樹、樺樹、柿樹等混生於北京地區,它也是北京地區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範圍最廣的植物之一,其栽培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北京植物志】載:北京柳樹有旱柳、垂柳、紅皮柳、黃花柳、山柳、沙柳、蒿柳等,以旱柳和垂柳居多。柳樹的適應性強,隨處可種,多栽於水邊、路側,柳枝婀娜多姿,極富觀賞性。從一千多年前的遼代開始,柳樹一直被視爲綠化北京環境的主要樹種,歷代多有種植。

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遼將幽州升爲南京,又稱燕京,作爲遼國陪都之一。燕京城設八座城門,太宗令各城門外廣植樹木,安東、迎春、丹鳳諸門以植柳,開陽門、通天門、拱辰門諸門以植槐。金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完顏雍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金宮城之前,也是馳道兩旁植柳。到了元代,則在麗正門(今前門)內千步廊旁近高柳,鬱郁萬株,厚載門(今地安門)處有雪柳萬株,而瓊華島(今北海白塔山)是山下萬柳。泰定四年(1327年)又在瓊華島上植花木八百七十本,以柳居多。明代弘治年間,有大臣向皇帝進言:京城渠路及邊境地宜多種柳樹,可以做薪,以備易州(今河北易縣)山廠之缺。弘治皇帝恩准京師廣植柳樹,定時砍伐。清代曾在東長安街南到城牆的玉河(御河)兩岸俱植柳,垂陰水面。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巡視永定河時,特命直隸巡撫于成龍築新堤以根治永定河水患,廣植樹木於堤上以防堤潰,並建議多植柳樹。民國時期京師植木多柳樹,易載易生,進京之官道兩側柳木成蔭,爲路人歇憩之佳處。

柳樹還是北京園林中的主要樹種,【帝京景物略】對明代北京園林中植柳造景有極爲詳細的記載,定國公園(位於德勝門內德勝橋附近)垂柳高槐、成國公園(位於安定門東)榆柳夾而營之、李皇親新園(位於城南金魚池北)廊遍桃柳、海淀勺園(位於北大未名湖)入路,柳數行、萬駙馬白石莊(位於西直門外白石橋北)所取韻皆柳,柳色時變,聞者驚之;聲亦時變也,靜者省之。春黃淺而芽,綠淺而眉,春老絮而白;夏絲迢迢以風,陰隆隆以日;秋葉黃而落,而墜條噹噹,而霜柯鳴於樹。足見當時北京園林中植柳之盛。清代北京皇家園林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西苑(今北海)等都植有數量較大的柳樹爲景。

柳樹具有易於栽植、成活率高、生長快、生命力強等特點,頗受北京人的青睞,早年間街巷、村落中多有種植,故以其命名的地名也多,如柳樹胡同、雙柳樹胡同、柳蔭街、柳林村、東柳樹、大柳樹、大柳林、青柳巷、垂楊柳、萬柳堂、柳溝等。

乾隆皇帝對柳樹情有獨鍾,曾在清漪園、圓明園廣植柳樹。在南海子(今南苑)飲鹿池旁有兩株古柳,俗稱南苑雙柳樹。根深葉茂,枝條交錯,樹形優美。乾隆曾七次在陽春三月到此賞柳,並寫下多首贊柳之詩。其中寫道:南苑雙柳樹,厥名亦已久。臨池弄清蔭,婉婉蓋數畝。歲月與俱深,麋鹿相爲友。後來雙柳樹中的一株枯萎後,他還特令南苑郎中派人在其旁邊又補植一株,以恢復原來的雙柳樹景觀。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資料圖

老北京最佳賞柳之地有哪些?

北京人自古有三月看柳的習俗。所謂看柳,就是初春柳樹染上新綠時,觀賞綠柳依依,婀娜搖曳的風姿,尤其是水邊堤上的垂柳,因爲有水的映照,更顯得生機勃勃。【紅樓夢》裡有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的詩句。

老北京有天壇看松,長河看柳之說。長河北起頤和園昆明湖南側,經萬壽寺、高粱橋到西直門,入護城河後向東流至德勝門,最後注入積水潭。沿河兩岸綠柳密如簾幕,每到初春時節許多人到此看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建清漪園之後,爲了往來於皇城和西郊園林之間的方便,在治理、擴展長河的同時,又在兩岸廣植柳樹。他曾賦詩讚美長河沿岸的風光:長河雨後波增漲,趁爽平明好進船。柳岸忽聞嫩簧響,始知復育化成蟬。早年間出西直門不遠就是橫跨長河的高粱橋,初春時節住在城裡的人們多到此看柳賞景。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破壞了西郊的皇家園林,長河沿岸的樹木也有很多被燒。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乘龍船途經長河時,見到破敗之景,即命醇親王治理長河兩岸。從西直門外登船處的倚虹堂開始,一直到頤和園南面的繡綺橋泄水閘止,兩岸廣植柳樹。經過治理後的長河,綿延二十餘里,每到陽春,紅綠相間,柳暗花明,景色絕佳。除了到長河看柳外,早年間京城還有多處賞柳好去處

柳堤春曉爲西涯八景之一。西涯即今天的什剎海,這裡的柳堤指的是前海的堤岸,清代時大堤寬約五丈,長約五十丈,把前海一分爲二,兩旁都是老柳樹,當春風來臨時,堤岸上的柳樹呈現出一派新綠,如今仍是京城看柳的好去處。

西堤煙柳是頤和園西南部的一處景觀。西堤蜿蜒數里,有六橋點綴其間,其中柳橋之名出自杜甫的詩句柳橋晴有絮,霧凇扮瑤台。初春時,堤岸上河柳輕拂湖面,婀娜嬌柔。清代時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都曾到此賞柳。

柳屏疊翠是順義八景之一,在順義老城東門外,早年間道路兩邊種著兩行綠柳。陽春三月,鵝黃色的串串柳枝在春風中婆娑起舞,層巒聳翠。清康熙十三年順義縣令韓淑文曾寫詩讚嘆:三月韶華次地催,綠條裊裊擁城隈。鶯啼陌上思獨曠,好付風流醉眼開。

柳蔭龍舟是通州八景之一,清代時通州城東門外有黃(皇)船塢,爲康熙皇帝巡視潞河時所乘龍舟的停放處。沿岸種植著許多柳樹,每到春季,綠柳成蔭,景色宜人。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陽春三月柳枝開,看看老北京有啥賞柳的講究?

資料圖

春食柳芽有哪些講究?

老北京不僅賞柳,還有陽春時節吃柳芽的習俗。【帝京歲時記勝】中便有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的記載。【本草綱目】稱:柳爲本經下品,性味苦寒,無毒,可治療風水黃疸,瘡癰腫毒等症。

柳芽是柳樹初生的嫩芽,顏色淡綠微黃,須在未開花絮之前食用。中醫認爲柳芽味苦、性涼,可清熱、透疹、利尿、解毒,春食柳芽對人體大有裨益。

老北京吃柳芽的方式很多,其中涼拌柳芽是人們最喜歡的。柳芽採摘下來後,清洗乾淨,過熱水焯一遍,然後再用涼水沖洗乾淨,隨後放入大碗中,加入適量的鹽、醋和蒜末,也可放入少許的辣椒油,攪拌後即可食用。

柳葉餅也是一種時令美食。其做法是掐一把嫩嫩的柳葉兒,洗淨,汆水,切碎,放適量的糖,均勻地揉進麵粉里,做成小餅兒,然後將其一個個貼到鍋里,待一面熟脆後再翻到另一面煎烤,直到兩面都呈現出誘人的金黃色,就可出鍋了。

柳葉還可以泡水喝,俗稱柳葉茶,但要在未開花絮之前採摘。泡製時,要選用剛萌出的嫩芽曬乾,然後同茶葉一起用開水沖泡。春日之嫩柳葉將開未開,狀如雀舌,孕一冬之精氣,得春陽之普照,色香味形妙到極致。柳葉茶具有敗火除燥、爽神利氣、明目清心之功效。據傳,戒台寺內的僧人曾用柳葉和茶葉混合製成一種延壽茶施與香客,有一年春日,康熙皇帝巡視西山時駐蹕戒台寺。僧人以延壽茶敬之,康熙皇帝品過後大爲讚嘆。此後每年春日,戒台寺便派僧人到宮中爲康熙泡製延壽茶。後來茶房的太監也學會了延壽茶的泡製方法,每年春天都采一些柳葉回去泡製延壽茶。

崔泓 發表於 2025-4-13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燕京柳色考:三春煙柳的審美意蘊與民俗傳承】

陽春三月,燕地垂金。柳色之於京師,非獨爲物候之徵,實乃千年文脈所系。考【周禮·夏官】"掌固"條,已有"樹以荊棘"而固堤之制,然燕薊之地獨鍾柳木,此中深意,當自遼金始論。

一、柳色入典:從自然物候到人文符號
【遼史·地理志】載南京(今北京)"城隅植柳",實開燕京官柳之先河。金元之際,柳樹完成從實用樹種到審美意象的蛻變。元人熊夢祥【析津志】記瓊華島"萬柳繞堤",此時柳已具"小江南"的象徵意味。明人蔣一葵【長安客話】稱"柳蔭龍池",更將御柳與王權意象結合。清【日下舊聞考】詳載玉河兩岸官柳"柔條拂水",形成"水陸雙觀"的獨特景致。

二、賞柳三昧:老北京的審美實踐
(一)時序之觀:驚蟄後柳芽初綻爲"柳眼",春分前後稱"柳煙",至清明則成"柳浪"。什剎海畔"三看柳"之俗,正合【月令七十二候】物候觀測之法。
(二)空間之趣:舊京賞柳講究"四水三山"——長河觀柳取其直,太液(北海)賞柳貴其曲,玉淵潭品柳重其疏,金魚池玩柳妙其密。此中暗合謝赫"六法"之經營位置。
(三)感官之宴:柳芽餅需取穀雨前嫩芽,以"一焯二醃三拌"古法制之。【燕京歲時記】載"清明柳茶",實爲柳葉與龍井拼配,暗含"以柳引陽"的養生智慧。

三、柳俗考源:從折柳到簪柳
【析津志輯佚】記元代大都"清明日,男女簪柳",此俗實由唐代"灞橋折柳"演變而來。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兒童"柳笛迎春",乃古"葭管候氣"遺制。清代【燕京雜記】所述"柳圈禳疫",實與【荊楚歲時記】"五色縷"辟邪同源。今西山大覺寺猶存"纏柳祈福"古俗,可視爲植物崇拜的活化石。

柳之於北京,猶梅之於江南。其價值不在炫目之色,而在柔韌之質。金元宮柳今雖不存,然北海"柳影白塔"、頤和園"西堤煙柳"猶續文脈。值此青陽時節,不妨循【園冶】"借景"之法,於尋常巷陌中,覓得"一樹春風千萬枝"的永恆詩境。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19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燕京柳色考:三千年植柳史中的風雅與實用】

北京植柳史可上溯至【詩經】"楊柳依依"時代,遼金以降更成都城風物之魂。考【析津志】載,遼南京安東門外"官柳千行",金中都"馳道植柳百里如帷",此乃北京系統植柳之始。元代【馬可波羅遊記】稱麗正門內"柳廊蔽日",明代【長安客話】記玉河堤岸"萬柳垂波",清代【日下舊聞考】詳載"長河柳陌"爲燕京十景之一。三千年植柳史,實爲一部活態的北京生態文化史。

老北京賞柳自有一套"柳學"體系。按【燕京歲時記】載,士人賞柳須循"三候":初候柳眼(嫩芽如眼),二候柳線(新枝垂絲),三候柳綿(飛絮如雪)。文人雅集多在陶然亭、高梁橋等"柳觀勝地",持"柳梢月"酒令(傳杯至柳影移處者飲)。更考【帝京景物略】,明代什剎海"柳堤步月"需備四物:油紙傘(防晨露)、癭木杖(撥柳枝)、松煙墨(即景題詠)、定窯盞(接柳絮烹茶)。此等風雅,今人已難窺全貌。

民間柳俗尤見智慧。【北平風俗類征】記載:清明"柳枝打炕"驅蟲,立夏"柳葉煎餅"祛暑,更有"柳笛報春""柳圈卜雨"等七十二項柳俗。西直門外曾有"柳市",專賣柳編器物;安定門"柳醫"以柳皮熬膏治跌打。最妙是【天咫偶聞】所述柳芽宴:柳芽拌豆腐需取白柳初芽,佐以玉泉山水,盛在柳條編的"碧玉盤"中。

今人賞柳當知三味:其一觀勢,旱柳剛勁如隸書,垂柳婉約若小楷;其二聽韻,柳浪聞鶯宜辰時,雨打柳葉選酉刻;其三品位,北海瓊島看"御柳"氣象,胡同巷陌賞"民柳"風情。柳色依舊,然【光緒順天府志】所載"柳蔭走馬""柳下鬥茶"之景已成絕響。吾輩賞柳,不妨攜一卷【藤陰雜記】,於柳下細讀前人筆下的"燕柳百態",方不負這千年柳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