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2|回复: 1

[家庭教育心得] 宰相状元家的家风 “四足歌”教育子孙淡泊名利

[复制链接]
是飞 发表于 2016-3-30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宰相状元家的家风 “四足歌”教育子孙淡泊名利

宰相状元家的家风 “四足歌”教育子孙淡泊名利

3月25日,成都新都区马家镇,杨升庵十四代孙杨德力正在念诵家训。 

宰相状元家的家风 “四足歌”教育子孙淡泊名利

宰相状元家的家风 “四足歌”教育子孙淡泊名利

杨氏宗祠 

开栏语

随着新乡贤文化成为2016年的一大热词,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一时间引起众多人热议。而家风作为乡贤文化的内容之一,也再次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家风是什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此可见,家风可以很大;吃饭得双手扶碗,不允许有剩饭对于普通人来说,家风也可以很小。古老家风在家族传承中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在你身边又有什么样的家规、家训故事呢?即日起,推出家风系列报道,在全省范围内寻访优秀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历史文化,家规家训等人文特色,读懂当下的新家风、新家规。

《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脍炙人口,你知道词作者是谁吗?他就是著名文学家、明朝状元杨升庵。据史料记载,杨升庵,本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三才子之首。

杨升庵不仅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状元,而且其家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二十五篇,曾以《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孙》为题,专门讲述并重点关注了新都杨升庵家族的家规家训。

宰相状元家的千年家风是如何养成的呢?杨氏后人有哪些家训故事呢?在新都马家镇杨升庵故里,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杨氏宗祠。就此,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马家镇进行了探访。

杨氏宗祠

历来以清白传家

修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杨家宗祠,青瓦泥墙、木柱石磴、雕花窗棂,透露着古朴与肃穆。

在古代,女性是不能进入宗祠的。杨升庵第十四代孙、今年50岁的杨德力说,杨家的第一个祖先是在约700年前的元末明初,从江西辗转湖北、最后避乱迁往四川,在新都建了房子定居。而在168年前,杨升庵第六代孙因老房子年久失修,就拆掉老房子建了杨氏宗祠。与很多宗祠一样,杨家宗祠具备弘扬家风、传承家训、祭祀祖先、执行家规等几大功能,以前家族里闹了纠纷,第一个仲裁机构就是祠堂。

走进杨氏宗祠,正上方是景清堂的牌匾,两侧对联是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汉代关西夫子后指的是东汉太尉杨震,并流传有四知拒金、清白传家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县令向杨震奉送黄金,并强调夜晚没有人知道,杨震拒收并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德力说,杨氏家族历来以清白传家风,修建宗祠的杨氏祖先是一位非常善于理财的慈善家,族谱记载他卖了1000亩地来修祠堂,其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后人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

杨氏家训

每年冬至唱四足歌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新都杨升庵家族,现在保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杨德力说,最重要的家训有3个。

一个是四重家训:杨升庵曾祖母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

一个是四足家训: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

还有一个是临终遗训:杨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有趣的是,宗族家谱一般不会记录女性,但杨氏家谱不仅记载了杨升庵曾祖母熊夫人,还一直传承她留下的四重家训。对此杨德力说,杨氏家族出了7个进士,还有宰相、状元,古代一个家族在学术上有如此成就是十分罕见的,这与注重教育的熊夫人有关系。

每年冬至节,我们杨氏后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宗祠祭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议程是齐声颂唱家训《四足歌》。杨德力说,这样的一项仪式在现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为《四足歌》告诫杨氏后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都要做到有底线。

此外,新都杨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现在新都的清源桥、学士堰等都是杨氏家族所修建,杨升庵中状元后还修缮了当地老城墙。

杨氏后人

从小家里规矩多

作为杨升庵第十四代孙,杨德力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

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三国演义》开篇词,但当时不知道写词的杨升庵是我们的祖先!杨德力说,他不仅对本家族的家风家训熟稔于心,而且从本辈开始往上推23代都了如指掌,每一代都能说得出名字来。

杨德力说,他从小就感觉到家里规矩特别多,比如说吃饭得用双手端碗,筷子握多长,怎么握,吃饭怎么坐等等都有规矩,如果手臂放在餐桌上就要挨批评。就是现在,杨氏家族在举止行为、仪态等细节上也非常讲究礼数,杨家取名中有辈分的,比如你的年龄比我小,但你辈分比我大,走在路上相对而行,我一定要站在旁边恭恭敬敬打招呼让你先请过。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德力说,任何一个家族都希望后代子孙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由此才会以家训来教育后代的行为,用家规来惩治一些不良行为。

解读

良好家规引领社会风气

每一个家族定的规矩就是家规,哪怕是宰相都讲家有家规。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馆长郑华说,中国古代每一个家族家谱,最讲究的就是在序言写上家训、家规、家法,不管后代子孙的官当多大都要遵守。家法,是对儿孙们违反条款惩戒的依据;家训,是家族里面祖上对儿孙的要求。而后代把这些整理成文字条款,一代代传下来就是家风。

在郑华看来,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家谱》,这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其中家训家规更是每一个家族先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

郑华说,人们的良好行为,社会的良好风气,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家族、家庭里面言传身教出来的。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每个人都有家教,养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准则,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余出 发表于 2025-4-17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足歌》中的治家智慧与当代启示
——论杨升庵家族的家风传承

成都新都杨氏宗祠门楣上"景清堂"三字,不仅承载着明代蜀中宰相家的荣光,更凝结着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的智慧结晶。杨升庵家族以《四足歌》为训,构建起"四重四足"的家风体系,其价值内核在当代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杨氏家风的哲学根基
"四足歌"所倡导的"茅屋是吾居,布衣是吾被,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并非简单的安贫乐道,而是融合了儒家"知足常乐"与道家"见素抱朴"的双重哲学。杨震"四知拒金"的典故,在杨氏宗祠中以"汉代关西夫子后"的对联形式被铭记,实则揭示了家风传承的核心——将道德自律转化为家族基因。这种通过祠堂建筑、楹联匾额等物质载体固化精神传统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器以载道"的文化传播智慧。

二、家训文本的教化机制
杨氏家训的特殊性在于其实现了三重教化:
1. 仪式化传承:通过宗祠祭祀、家训诵读等仪式活动,形成家族集体记忆;
2. 文学化表达:以《四足歌》等韵文形式降低传播门槛,使抽象哲理具象化;
3. 生活化渗透:将"双手扶碗""不剩饭菜"等日常行为规范与"清白传家"的宏观价值相衔接。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教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衔接问题。

三、当代乡贤文化的镜鉴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杨氏家风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其一,价值重建需回归"知足"哲学,对抗消费主义的价值异化;
其二,文化传承应重视物质载体建设,如宗祠、家谱等有形文化空间;
其三,教育创新可借鉴"家训+"模式,将传统伦理转化为现代社区公约。中纪委将杨氏家训作为廉政文化典型案例,恰说明传统家风对当代干部家风建设的参照价值。

结语:
杨升庵家族七进士的科举奇迹,实则是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的自然结果。当我们在马家镇杨氏宗祠听到第十四代孙诵读《四足歌》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生存智慧,更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精神密码。这种将道德追求转化为生活方式的能力,或许正是当代社会最需要从传统中汲取的养分。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