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6|回覆: 0

[城建考古] 保護地名留住歷史文化記憶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3-30 0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保護地名留住歷史文化記憶

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頓、威尼斯等洋地名……不規範地名的存在給群眾出行帶來諸多不便。爲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範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召開會議,對相關工作進行部署。

地名不僅是簡單的自然實體標記,更是不可或缺的歷史記憶。正如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所言,地名『承載著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比如『六尺巷』將『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謙讓故事融入地名,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窮的精神薰陶。再比如『仁和莊』『安慶』『吉安』等,蘊含著國泰民安、平和友善、和諧禮讓等傳統美德,這些都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加強地名文化建設,還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對中華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但也伴隨著一些不和諧之音,爲地名亂象埋下了禍根。一些開發者、城市經營者消費主義傾向、功利崇拜之風漸盛,隨意更改地名;還有的『崇洋媚外』,用一個乾癟、毫無內涵的洋名字,爲自己撐門面、長威風。『有靈魂的城市』缺失了,城市發展千城一面、千城一景,焉能留住獨立品格、歷史敬畏感?而在管理層面,地名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統一歸口管理、監管困難等問題。地名亂象是對地名資源的摧殘性戕害,會降低人居文明、歸宿感和幸福感,也將讓歷史文化記憶產生無法挽回的『斷裂』。

國務院出手清理整治『洋地名』,意在整頓規範,更重在進行法治和文化『喚醒』。我國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區、樓群、建築物等,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名保護法規。但做好地名保護,僅僅停留在表面是不夠的,必須讓法律法規嚴格約束。讓法治精神轉化爲城市公共精神、文化信仰,從根源上杜絕各種地名亂象。

因此,我們在爲城市築起『物質大壩』的同時,更要築起『文化大壩』。通過保護傳統地名,對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加以儲蓄留存,強化城市文化的涵養功能,樹立濃厚的地名自豪感、傳統文化敬畏感,將地名標準化和規範化真正落到實處,爲一個地區的公眾打造風格獨特的『精神的田園』。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3-30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地名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國務院針對"大、洋、怪、重"地名的整治舉措,實爲守護民族文化根脈的當務之急。正如【周禮·地官】所言"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之名",地名管理自古便是文明傳承的重要環節。

中國地名體系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以"仁和莊"爲例,"仁"字出自【論語】"仁者愛人"的倫理核心,"和"字契合【禮記】"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治理理念。這種將道德理想具象爲空間符號的命名傳統,恰如【周易·繫辭】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實現了精神價值與物質載體的完美統一。

當代地名亂象折射出文化主體意識的缺失。開發商效顰"曼哈頓""威尼斯",恰似邯鄲學步,既失文化自信,又悖【管子·乘馬】"因天材,就地利"的營城古訓。六尺巷典故傳承的"讓他三尺"精神,正是【道德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生動實踐。若任由此類文化符號消逝,無異於斬斷文明傳承的臍帶。

地名保護當遵循"述而不作"的傳承智慧。建議構建"三層防護體系":建立地名文化遺產名錄製度,效仿【漢書·地理志】體例系統整理;完善地名命名專家論證機制,踐行【文心雕龍】"名定而實辨"的認知傳統;推動地名文化普及教育,使【尚書·禹貢】般的地理認知融入國民教育。惟其如此,方能使"每個地名都成爲流動的文明課堂",實現【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文化願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