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1|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30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时下,国学教育成为热议话题,家长对孩子的国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近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将增加,由过去的约占25%提高至35%,以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很多家长也表示,希望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巧妙结合国学,对于如何操作,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提高家长对国学的认识 引导孩子学习国学,首先要有家长的支持。

专家们认为,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情,孩子自己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国学教育在6岁前的坚持对孩子后来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幼儿阶段,作为家长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陪孩子温习诵读过的篇目,讲解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

比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家长可以找来〖孟母三迁〗、〖断机杼教子〗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环境影响人和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再比如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孙康、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勤学苦练才能有建树。这种通过故事熏陶学国学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段的孩子。

此外,家长之间还可建立起国学经典学习的组织,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学精神财富。家长可以经常与幼儿园、学校沟通,把孩子将要学习的国学内容先学习一遍,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由于信任教师和家长而产生的,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把国学知识作为基本修养,言谈举止间能够合理熟练地引用国学语句,孩子学习国学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并为之努力。

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孩子必背的古诗文,家长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读诵。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背课文,自己却全然不通,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

相反,如果家长熟练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孩子一定佩服不已,会更加信服家长,愿意同家长一起切磋。 为孩子创设国学学习环境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

此外还可为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挂图,把这些内容挂在孩子的房间,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孩子一起诵读儿童经典,巩固孩子的记忆效果。

黄承孝 發表於 2025-4-11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三重进路》

当代家庭教育与国学教育的融合,实为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当以"家长修为""兴趣引导""环境营造"三重进路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家长当为文化传承的第一载体
《礼记》有云:"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家长的文化自觉实为家教之基。建议家长每日晨起诵读经典十分钟,以《论语》《孟子》为日课,在"学而时习之"中体会圣贤之道。尤当重视"家庭共读"机制,可效法古人"青灯黄卷"之传统,设立固定时辰全家共读。如遇"孟母三迁"等典故,宜结合当下择校现象作现代诠释,使传统智慧活用于当代生活。

二、兴趣培养贵在润物无声
王阳明《训蒙大意》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兴趣培养当遵循儿童心性。建议采用"故事浸润法",将《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化为床边故事;以"角色扮演"演绎孔融让梨,使孝悌之道可感可知。更可创制"家庭诗会",每月择一传统节日举办家庭诵读比赛,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三、环境营造须多维构建
朱熹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当构建三级阅读环境:蒙学阶段以《声律启蒙》培养语感;少年期选读《古文观止》提升文脉;青春期可涉猎《史记》培养史识。建议在家中设立"文化角",陈列文房四宝、悬挂书法作品,使孩子在器物接触中感受文化气息。更可与社区合作组织"邻里书院",再现传统书院"以文会友"之精神。

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非朝夕之功,当如《诗经》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家长若能以身载道,以趣导学,以境化人,自能使孩子在文化浸润中养成君子人格。须知教育之妙,正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化育之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