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1|回覆: 0

[國學觀點] 董衛國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絕不適合閱讀經典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7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董衛國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絕不適合閱讀經典

董衛國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絕不適合閱讀經典

朱熹【四書集注】

常有學者用這樣的說法向國人說明【論語】的重要性:【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相當於【聖經】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這個觀點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這個說理的方式,卻反映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在經典教育中斷了近百年之後,大部分國人已經不能理解【論語】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在民族文化失落的年代,民眾更是無從把握文化的精華。文化發達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經典代表了一個文化系統之中最深刻的智慧和最有生命力的教養本原。當代國學大家、清華大學資深教授李學勤先生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此觀點得到學界普遍認同。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經典則是儒學思想的文本載體,古人所謂經所以載道,正為此也。因此,走進經典,現實生活才能獲得傳統文化之滋養和浸潤,人之生命才能與民族之文化的慧命有感應和契接,才能在一種歷史感中源源不斷的獲得意義支撐和智慧啟迪。

儒家的經典系統形成較早,且於上古文化淵源極深。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定六經,述而不作,實際上是上古三代文化的總結者和創新者。孔子一生,立身弘道,學不厭,教不倦,門人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在其當世,已被目為聖人。六藝雖為先王之舊典,然經孔子之述,則有返本開新之意義。夫子既沒,門人纂輯夫子之言而為【論語】。孔子者,中華文化之中心也(柳詒徵先生語),【論語】者,夫子之行跡也。班固做【漢書藝文志】把先秦到漢代的哲理之學劃分為六藝略和諸子略,並且認為諸子乃是六經之支與流裔,班氏把【論語】歸於【六藝略】,而並不歸諸【諸子略】,可見【論語】早就被視為經書,而非普通的子書。中國文化至孔子而有一次全面的總結和宏闊的開拓,可以說,六藝乃古經,【論語】乃是新經,大概相當於耶教之【新約】與【舊約】。然而,【論語】與六藝乃是一脈相承,內部突破,非如【新約】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舊約】之背反。東漢經學家趙岐說:【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清末民初學者唐晏在【兩漢三國學案】中對【論語】評價曰:【論語】之為經,乃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也。總之,【論語】在中國學術文化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書籍都無法替代的。【論語】實際上是進入我們民族文化靈魂深處的大門。

然而,在經典教育中斷近百年之後,不僅僅我們的價值觀念已經西化,甚至連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已經西方化了。不容否認,現代人對於經典的隔膜很深。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重新發現【論語】,如何重新拾起這份被遺忘的精神財富呢?這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尊重經典的特性,找到合理的閱讀態度和理解方式。

現代學者說【論語】中包括哲學、教育學、政治學、美學等等。其實這種評價已經是用西方學術分科的視角來割裂地理解【論語】了。【論語】作為群經之鎖鑰,當然會包羅萬象,但是要知道其根本宗旨,這樣才能執一御繁。從根本上說,儒學乃是一門生命的學問,其他的層面必須以此為根據才能得到恰當的理解。【論語】首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洋洋近兩萬言,必須用一個學字來壓陣,因為唯獨這個學能將儒家那流動不息的智慧和活生生的生命氣象和盤托出。學乃是【論語】的核心觀念。孔子自己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評價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只用好學兩字。然而,此學具體含義到底是什麼?學什麼?怎麼學?要言之,此學即一種生命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活動。梁漱溟先生概之為生命向上,蓋為此也。

多數學者認為【論語】之核心思想乃是仁,此與本文主張並不矛盾。【論語】要義若靜態的說即是仁,若動態的說即是學。此學之內涵,可以通過相通的兩點而把握。前人稱儒學為為己之學與成人之道。【論語】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此所謂成人,非現代生理學意義上的成年人,而是指道德修養和生命價值意義上的成為一個人。人與其他存在物不同,其他存在物乃是一定在,它永遠都是其自身。然而,人的生命則是一種有待於去完成的存在。孔子所謂成人,乃是說人必須選擇一種文化的教養,充分實現其內在的德性,這樣人才能成為一個人。【中庸】說仁者,人也,此人亦非是指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人所以為人之理。唯獨學以至仁,才能成為究竟意義上的人。此儒家對於人的基本看法。此成為一個人,是把人放到一個族類之中來說,落實到每一個個體就是成為你自己。成為一個人,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人實現其內在價值的本真需要。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所讚賞的當然是為己而學的古人,此所謂為己不是為了自己之私利,而是為了實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辜負作為一個人的生命際遇。此為己當然與為人不矛盾,不唯獨不矛盾,實際上只有在儒家為己之學的意義上,為人才有了真正的道德意義和內在根據。這是儒學的根本所在,其他的義理層次皆需以此為根基。

作為生命的學問,其於西方哲學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講哲理,乃能用抽象的概念和嚴密的邏輯思想構建一個觀念的世界,人於此觀念的世界之中能夠對人生社會宇宙之萬象有所有理解和把握。因此西方之哲理重二元認知、理性思辨,批評性的思維方式使得西方哲學史成為思想巨人的角斗場,其歷史的發展表現為一個哲學理論體系推翻另一個哲學理論的體系。說【論語】的根本是生命的學問,乃是說那是聖人是用其真實的生命來詮釋的道理。聖人修身立德,建功立業,恆以修己安人為心,並沒有一種專門的理論探索的興趣。然而,其學思並進,學以立己,教以立人,其言行載諸簡帛,自然形成一哲理的系統。但是聖賢所教之真諦,必須進入其道德人格的血脈才能得到真正內在的了解。否則,只能是隔靴搔癢而已。借用莊子的一句話說:有真人,然後有真知,唯獨本於其性情之真,有真正的道德生命的挺立,才能有真正的智慧和哲理。孟子說:前聖后聖,其揆一也。陸象山說,四海之內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即是此意。所以,儒家的思想乃是一種文化生命之脈絡的前後呼應,而非思想體系之間的角斗。

曾幾何時,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評性閱讀成為我們無可置疑的閱讀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道理上來說,當然無可置疑,因為讀書當然是要吸收其最好的營養。甚至說,這種態度對於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來說,以之閱讀大部分書籍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絕不適合用來閱讀經典。反思一下,這種態度是把自己置於高高在上,俯視經典的位置,預設自己的思想認識高於經典,且把自己的觀念作為判斷精華與糟粕的標準。既然如此,那人是沒有讀經的必要了。要言之,這種觀念乃是特殊歷史時代的產物,要是持之以為長久的讀經標準,那就誤人太深了。是把民族的高深智慧降低到普通大眾認識水平之下,那樣永遠不要指望民族文化的原動力會重新煥發生機。

綜合前人的觀點,我們覺得現在閱讀【論語】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和方法:第一,求同情之理解;第二,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第三,尊重註疏,切己領會,觀照現實。

恰是在反傳統思潮高歌猛進的民國年代,無論陳寅恪為馮友蘭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寫的審查報告,還是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寫的序言,都強調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求同情之理解。對於【論語】這部經典而言,求同情之理解也是必要的閱讀態度。所謂同情,即以情相感通。【論語】乃是孔子及其弟子以真實道德生命詮釋的學問,非是理論架構和邏輯推理的大塊文章。唯獨從情感上先有一種謙恭,甚至說是敬畏的態度來讀,才可能有生命境界上的感應,才能登堂入室,早其奧義。莫說是以批評的態度來閱讀,若僅僅將【論語】作為無關乎自己生命的資料來翻閱,亦很難得其門而入。

歷史上,論讀書之法最詳盡者莫過朱子。循序漸進,熟讀精思,這八個字是朱子論讀書法的核心要領。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現在的書籍是以工業化規模產出的,要是不知道揀擇,泛泛然讀書,窮年累月,空耗精力。所以,讀書最重要的莫過讀經典。讀經典不能求快,經典的學習不是能速成的,經典也不能當成資料查閱。必須潛心慢行,慢慢領略其中風采。北師大有個輔仁讀書會,這個讀書會從2010年9月份開始,每周末一次,每次三小時,堅持研讀四書,從成立以來,除去寒暑假外,從來不間斷,至今已經進行了130多期。閱讀【論語】時,每次平均研讀7章,一部【論語】讀了一年半。一年半,對於碩士、博士來說,也就已經過去了一半時間,但是這個時間並不白費,確實有很多人對【論語】入門了。他們完全可以從【論語】的思想角度出發,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認識所處的時代。經典必須熟讀,甚至必須能夠達到背誦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慢慢消化,吸取影響。徐復觀先生用吃飯與消化吸收營養的比喻。他說:吃飯時,並不吸收營養,而是吃完之後,在休息或者工作的時候,慢慢吸收了營養。讀經典也是如此,誦讀之時,並未深刻領悟其含義,但是在後來的深入思考中,機緣來到,自然豁然明白。

經典的義理存在於一個詮釋的歷史長河之中的。讀經典,不能望文生義,胡亂揣摩,一定要重視古人的註疏。自古至今,註疏很多。要看正統的、主流的註疏。對於【論語】來說,主流的註疏包括何晏、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何晏、邢昺【論語註疏】、朱子【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註疏】,今人程樹德【論語集釋】、錢穆【論語新解】也是公認的名著。朱子【論語集注】綜合前人之說,義理最正統,影響也最大,錢穆【新解】是現代語境下解讀【論語】最好的作品。兩者是閱讀【論語】最基本的註解。

讀【論語】要真得得到受用,必須有切己體會的態度,否則,最終還是門外漢。所謂切己,即是要把【論語】中的話做深刻的體會,不是把經、典看成與自己的生命無關的東西。孔子說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想想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樂?孔子說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到。孔子說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志向?曾子提倡知識分子對道義的擔當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想想,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志氣和豪情?這樣久之,自然能夠登堂入室,豁然貫通,才能真正明白【論語】思想的深邃之處。那時,【論語】已經不是在你心外的一部書,而已經成了你思考問題的,審視時代的思想資源和判斷能力了。這樣,也就自然能夠在時代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和理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