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江西永豐 主人同村同姓 526份地契記錄古村落歷史 最近,北京市通州區漷縣民間收藏家李烈鈞,與通州區文物專家周良整理地契文物時,發現526份民國地契,竟然都來自江西省永豐縣南坑鄉高家地村(現屬興國縣),且所有土地權屬人同爲蔡姓。 周良與研究地契的專家交流後確認,整村地契集中出現,在祖國大陸尚屬首次。這一發現對古村落文化保護與研究民國時期井岡山地區的經濟發展,極有意義。 『一個村能將這些地契完整地保存下來,不可思議。』周良說,民國以前的地契多爲白契(即民間自由交易,不是官府印發的地契),一般不會在契紙上寫所屬省、縣、鄉,即使是同一個地方出現,也不具有『白紙黑字』的說服力。這次整理的高家地村地契,皆爲江西省地政局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頒發,編有地號號碼、坐落,且四向清楚,並附有比例尺千分之一的地畝位置圖,『整村』的說服力強。全部地契共526份,6名權屬所有人都姓蔡。之所以會出現格式一樣的官契,應當是當時地方財政緊張,通過土地清丈,重新換照,增加稅賦。 周良認爲,這次發現的整村地契,創下地契研究領域的3個『第一』:一是數量最多;二是契主全部姓蔡,一地一姓的地契數量最多;三是其中一位權屬人有地契194張,是目前發現的擁有地契最多的契主。這些整村地契的發現,爲研究民國時期井岡山農村經濟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6戶人家有526塊地,印證了土地向大戶集中的狀況,農村矛盾趨於尖銳;每張地契上都標明收費數額,反映了當時稅賦的輕重程度;每塊地面積很小,說明當時井岡山地區人多地少,經濟不發達。 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趙琛教授,對整村地契承載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說,地契是中華村落文化的『三件寶』(族譜、地契、牌匾)之一,應當加大保護力度。儘管這些地契已不具備證明地權的功能,卻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正好彌補古村落開發中的文化不足。它們如能回到井岡山地區的古村落去,或爲蔡姓宗祠保存,對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地方旅遊業發展的作用會更大。(趙興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