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1|回復: 2

[转载]復旦大學古籍所教授:曹操“72疑塚”是傳說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1-11 23: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jpg

前記:關於曹操其人,自古以來便眾說紛紜,此次疑似曹墓的發掘更是將這位傳奇人物推上了風頭浪尖。說起曹操,或許眾多的人對其的印象大多都定位于奸雄之上,但在本人看來,曹操實是一位順應歷史潮流出現的關鍵性人物,他的出現在很大成度上改變了當時的混亂狀況。比如:他的介入,直接改變了軍閥割據及派系林立的政治局面,形成了鮮明的三國鼎立,為以後的大統一再次開啟了新的開端。所以,在很大程式上,曹操其人,是個當之無愧的英雄。從另一方面來說,曹操的為人,僅從歷史角度來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下,其行為,其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可以很恰當的解說當時的大政治,以至他到後來,開創了他的獨特政治風格。曹操於恩威並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可見他內心一斑。說到底,一句話最可概其一生:成也曹操,改也曹操!所以,對於此次的曹墓出土,本人卻是心生期望的,希望是真的,畢竟,能令一代人傑重見天日,解開諸多未解之迷,做為一名歷史的朝聖者,對此還是懷著十分懺誠的信仰的。

———————————————————————————————
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曹操“72疑冢”是传说

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金华
  问:河南安阳一座汉魏大墓被确认为曹操陵墓一事,近来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有人提出,曹操留有“七十二疑冢”,此次考古发现真假尚难定论。但也有专家表示,所谓“疑冢”是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意在渲染曹操多疑、奸诈的脸谱化形象。请问,“七十二疑冢”到底是怎么回事?
  —江苏徐州 凌北生
  答: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只不过是从南宋时代兴盛起来的民间传说。众所周知,凡是 “传说”,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完全属实或基本接近事实,尽管事实隐而不显,但总可以由表及里地找到某些实证;另一类则属虚构,不过尽管此类无稽之谈在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但传说的种种内容也蕴涵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
  应该说,曹操“七十二疑冢”属于后一类。下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陈己见。
  一,早期史志显示,从魏晋到唐代,曹操墓所在地非常明确。这表明,“七十二疑冢”之说在唐朝以前确实还没有出现。
  经历了1700余年风霜雨雪的曹操陵墓,从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下令营建起,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据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卷一《武帝纪》、卷九《夏侯尚传》、卷十五《贾逵传》以及《晋书•宣帝纪》所记载,曹操死于洛阳,年六十六,时为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庚子),即公元220年3月15日,谥号“魏武王”;遗体由夏侯尚、贾逵、司马懿等护送到魏王的国都邺城,事先营建的墓地在邺地西陵,下葬的时间是二月二十一日(丁卯),即公历4月11日,魏国把这座陵墓称为“高陵”。
  值得一提的是,高陵虽然按照曹操的遗嘱“不封不树”,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可寻可辨的外部标记。据《三国志》、《宋书》、《述异记》等记载,高陵在曹魏时代原有一系列非常显著的地上标志物,如祭殿、藏玺室、陵屋、铜驼、石犬等。后来,上述标志历经岁月侵蚀虽逐渐堙没,但从南北朝到唐代,世人对曹操墓的确切地点仍然没有发生怀疑。
  最明显的例证有以下3件:一是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近年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 (公元345年)鲁潜墓志上,间接说明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二是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高丽时路过邺城曹操墓,曾作《祭魏太祖文》;三是唐代学者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邺县”条下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由此可见,从三国到唐代,“曹操墓”的地理位置相当清楚。因而,“七十二疑冢”说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没有产生的条件。
  二,“疑冢”之说,滥觞于北宋,兴盛于南宋。
  随着朝代的频繁更迭和古墓标志物的完全消失,对于北宋人来说,邺西沿漳群墓中哪一座是曹操陵墓已无从指认。王安石《将次相州》诗云:“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其中,八九丘、空垄亩、知谁是等语句,就是对曹操墓难以确认的描述和评议。此后,南宋初期的李壁为“八九丘”作注:“余使燕,过相州,道边高冢累累,云是曹操疑冢也。”如果说,王安石对“八九丘”的疑问只是“疑冢”说的滥觞现象之一,那么李壁注中“曹操疑冢”的说法,至迟到南宋初期已广为流传。
“疑冢”说之所以兴盛于南宋,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曹操作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所受到的评价历来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波动。曹魏时代,缪袭《魏鼓吹曲》对曹操的颂辞是:“越五帝,邈三王。兴礼乐,定纪纲。普日月,齐晖光。”西晋时评价就降一格了,陈寿在《三国志》中拿曹操跟刘备对比,盛赞刘备“弘毅宽厚”“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是一位在处理后事方面有“至公”之德的君主;而曹操则属于“明略最优”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一位“矫情任算”“鞭挞宇内”的雄豪。而随着正统论的兴起,到了东晋,曹操被贬斥为篡权的逆贼,他奸狠的一面在后来问世的《世说新语》假谲篇、忿狷篇中均有生动的描述。
  南宋政权偏于东南一隅,跟东晋形势相似。于是,占领北方大片土地的敌人,被类比成三国时代的曹魏。这样一来,曹操“假谲”的特点更是有理由被无限放大,“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了。范成大《七十二冢》诗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自注曰:“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刘辰翁《金缕曲》又云:“寂寞西陵歌又舞,疑冢嵯峨新土。”自注曰,金人为曹操疑冢增土。
  此类诗词通过夸大“疑冢”说和对曹操的贬斥,抒发了对北方“寇贼”的激愤之情。由此不难看出,尽管“七十二疑冢”没有事实根据,但既已打上特定的时代烙印,亦不失为思想史、文化史上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资料。
  三,所谓“疑冢七十二”,元明时代已被载入史志,清初又被补进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其影响之大,超过南宋。
  元人杨涣《山陵杂记》云:“曹操没,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明人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二十八“彰德府”下“曹操疑冢”条云:“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显而易见,“七十二疑冢”说一旦进入史志性著作,在常人看来就难免成了定论。
  早期的《三国演义》,如明嘉靖壬午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在讲述曹操临终前的遗嘱时,都没有“疑冢”方面的内容。而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的《三国演义》中却多出了这样一段文字:“(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这部流传极广的毛氏批改本,使300多年来的读者对“疑冢”说有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由“疑冢”说衍生出来的“真冢出现”说,也属于无可考据的民间传说。
  在憎恶曹操的人眼里,“疑冢”是为掩护 “真冢”而设立的,然无论如何,其真冢必有败露的一天。这不,原来真冢在漳河底下!褚人获在 《坚瓠续集•漳河曹操墓》中信誓旦旦地说,明末清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初启门……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
  无独有偶,大约在漳河底的“曹操遗体”被剁碎的同时,藏在河南许昌城外河崖中的 “曹操尸骨”也被砸散了。蒲松龄《聊斋志异•曹操冢》说:“许城外有河水汹涌……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同样有趣的是,后来传说河北磁县也出现了曹操真冢。近人邓之诚 《骨董琐记全编•曹操冢》云:“壬戌正月三日,乡民崔老荣于彭城镇西十五里丛葬地开井为茔,地圮为黑穴,继得石室……中置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叙乃魏武帝操也。”
  上述传说,“真冢”地点虽然不同,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相同的一点,那就是无从核实。
  五,载入史志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已为最近20多年来的考古成果所否定。
  1988年3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说,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近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得到考古队的确认,倘若有科学依据,那么“七十二疑冢”及其衍生的种种传说便更可得到进一步澄清。
  附带说一下,窃以为“高陵”的命名,似乎与“高穴村”这个地名不无关系。与此类似的现象是,曹丕的陵墓之所以称为“首阳陵”,是因为墓地在“首阳山”;孙权的陵墓叫“蒋陵”,也因为墓在“蒋山”而得名。加之从“高穴村”大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等实物来看,此次河南省考古队有关“高陵”的论证颇为可信。
古板男人 發表於 2011-3-1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曹操乃一代枭雄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11-3-18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嘿嘿,难说,七十二疑塚也许是曹操生性多疑的体现呢——自己还盗墓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