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冷很著名的京劇不知【鐵冠圖】 怎稱老票友?
乍一看這個題目似乎是個病句,既然著名爲什麼會冷?既然冷怎麼著名? 說起【鐵冠圖】這個名字,似乎即便在戲曲愛好者當中也不算耳熟能詳。如果說起其中的幾折,例如【別母亂箭】、【守宮殺監】、【撞鐘分宮】、【刺虎】等等,估計會有人說:哦,原來是這個啊! 【鐵冠圖】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清初有一本書叫【鐵冠圖忠烈全傳】,說的是闖王李自成造反,崇禎皇帝覆國的故事。小說開篇有一位鐵冠道人叫張子華,被明太祖朱元璋召進宮中問國祚長短。鐵冠道人畫了三張圖,說如果這三件事出現了就亡國了。作者還賣個關子,一開始沒說畫的是什麼。到倒數第三張,李自成都快敗出北京了,才說明圖上畫的是什麼。最重要的無非是有一張畫了十八個小孩,被天兵天將你爭我奪。十八子就是李的意思。由於是鐵冠道人畫的圖,所以這個小說就叫【鐵冠圖】,戲曲是把這個名字直接拿過來用了。 說起這個劇目,其淵源很長。據說在乾隆時期北京曾經有高腔十三絕,就是十三位身懷絕技的高腔藝人。其中有一位藝名叫大頭官,專演帝王戲,他演的崇禎殺宮觀者無不落淚。後來崑曲【鐵冠圖】基本維持在十餘折的規模,太早的沒有什麼演出記錄,1927年2月,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首次在上海徐園串演全本【鐵冠圖】,有【探山】、【營哄】、【捉闖】、【借餉】、【對刀】、【步戰】、【拜懇】、【別母】、【亂箭】、【撞鐘】、【分宮】、【守門】、【殺監】、【刺虎】共十四折。京劇中與【鐵冠圖】有關的劇目都是從崑曲搬過來的。一代伶王譚鑫培擅演【別母亂箭】,老生宗師余叔岩也是以此劇著名。主角周遇吉回家救火的時候,因爲老母殉難,周遇吉心急如焚,恨不得快些到家,可是胯下戰馬懼火,不住後退,周只好不停地打馬向前。據記載余叔岩演到此處既能體現周遇吉的焦急,又能表現出馬的畏縮,層次分明,令人讚嘆。可惜餘生也晚,未能躬逢其盛。 【刺虎】的虎不是真老虎,是李自成的義子李過,綽號一隻虎。有位宮女費貞娥,在闖軍攻入紫禁城後,爲了保護公主,冒公主的名義被俘。被李自成許配給李過,費宮人假意應允,在洞房花燭之時把李過刺死。這齣戲的名字具有一定迷惑性,不熟悉很容易鬧笑話。曾經聽一位專家談【刺虎】,說是皇帝在御苑遊玩,遇到一隻老虎,費宮人挺身而出,救了皇帝。我當時哈哈大笑說:那不是費貞娥,那是黃三太。 十數年前,李孟嘉兄和其父世聲先生在東城文化館演過一次【對刀步戰】,這個故事是【鐵冠圖】前部分發生的事,是代州總兵周遇吉與闖王部下李洪基苦戰的經過。印象中是二人先對槍、再對刀、再對鞭、再步戰。以氣度和功架取勝。李氏父子挖掘整理之功大不可沒。 梅蘭芳先生曾在赴美訪問演出時演過此劇,有幸被拍成電影流傳。梅先生扮演的費貞娥雍容華貴,端莊典雅。雖然是冒名公主,卻與皇家氣度天然相似,令人信服。北昆大家韓世昌先生也有【刺虎】影片傳世,據說是在吉祥大戲院舞台上錄製的,可惜是默片,後來由弟子配唱,在北昆建院五十周年時得以面世。印象最深的是韓先生變臉的表演,面對李過時強顏歡笑、虛與委蛇,背對時則目眥欲裂、剛烈非常,陡然觀看時頗覺驚悚。這也許就是老藝術家的功力使然吧。 京劇繁榮昌盛以後,【鐵冠圖】除了被從崑曲直接搬演以外,還有所改編。據老顧曲家包緝庭先生記載,著名的富連成科班曾經把【鐵冠圖】縮編爲八本。一爲戰岱州對刀步戰;二爲李闖王城前拜懇;三別母亂箭一門忠烈;四鐵冠道人開庫觀圖;五王承恩守門殺監大戰棋盤街;六崇禎煤山殉國;七貞娥刺虎;八吳三桂山海關請清兵。其中仍然多爲崑腔。後來富連成社的頭科弟子、戲曲教育家劉喜益在執教天津稽古社的時候曾經爲稽古社弟子排演過【鐵冠圖】,並且得到了當時在天津的遜清王室載振的資助,載振特意爲這齣戲給天津稽古社做了一堂行頭,上面繡的滿文字樣都是載振親自手書的。 多年前據一位老票友說,他當年看過【鐵冠圖】,其中有清兵使臣以滿文宣讀聖旨的表演,每到此處,台下都彩聲雷動。 這樣一出極具藝術價值的劇目爲什麼又冷了呢?主要是因爲對李自成農民軍的立場問題。在小說和舞台上,李自成及其部下都是以流寇的面目出現的,屬於反面角色。這使得【鐵冠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爲沒有認清農民起義軍的歷史作用而遭封殺。 其實設身處地地爲作者想想,這個立場問題也屬於無奈之舉。作者肯定是生於大明,長於大明的。對故國的懷念和亡國的痛苦肯定使他感情上會站在明朝一邊,可是接下來的清朝統治又不允許他把清兵作爲敵對面來處理,可是三股勢力已經殺得天昏地暗,總要有正有反。即便作者在當時認識到了農民起義的積極因素,恐怕也只好把李自成寫成闖賊了。 近十幾年來,【鐵冠圖】的劇目有所恢復,不光是老藝術家殫精竭慮,青年演員也在努力繼承。奚中路先生要恢復【對刀步戰】,天津京劇院凌珂兄曾恢復演出了【別母亂箭】,聽說最近還要演,同台的是蔡正仁先生的【撞鐘分宮】和張鑫、景璉璉二位合演的【刺虎】,可喜可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