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6|回覆: 0

[文化觀點]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4-13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慎重更換地名,就在於對地名有情感。這種情感,是個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與豐富,才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自尊

前不久,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了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暨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會議。民政部部長特別強調了地名的文化傳承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尊重,點出了地名頻繁更換的癥結所在。

地名如人名,與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關。地名,承載豐富的文化信息,接續千百年的情感傳承,不會隨時間推移而消失。一個長期形成的地名,其實就是那個地方的符號,是那個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標誌。即便遠在他鄉,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故鄉名字。我們常說珍愛鄉愁、尋找鄉愁,這鄉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聽某省的民政廳幹部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灣一直沒能回到大陸,身體不好不能回到家鄉,就讓孩子回來尋根,找他生活過的地方。孩子歸來,根據地名按圖索驥,卻難以找到,原來這個地名早已消失。最後,找到民政廳,翻閱檔案,才找到原來的地名。這位老先生寫信來感謝民政廳同志,並說:『你們經濟發展得很好,建設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地名,我們回家的路。說得多好!地名,在海內外華人眼裡,在所有尋找鄉愁的人們心中,就是一條回家的路。即便不在這裡出生,那也是祖輩的根,後代依舊將心底的那份鄉愁,與那個遙遠的地名聯在一起。爲【志願軍戰歌】譜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文聯主席,他爺爺那一代逃荒離開徽州,雖然周巍峙沒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兒子周七月說,父親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鄉,並且認爲徽州地名被黃山替代,是一大遺憾。他根據父親提供的堂號,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輩生活過的村莊和祠堂。去世兩年之前,周巍峙在妻子陪伴下,終於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卻心願。踏上這條回家的路,他等待了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遠?有多近?對於所有人,遠與近,在鄉愁中,在夢中。

地名的替換與取消,顯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存在於史書、碑刻、文學經典之中。如果輕率地將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會被消解。陝西漢中的勉縣,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漢水稱作沔水,歷史上曾叫沔縣。上世紀50年代初,因考慮到『沔』字不好寫,便改爲『勉』。漢水流至湖北,一個縣叫沔陽,和沔縣的『沔』是一個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遠遠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陽三蒸、沔陽花鼓戲,可如今,一個『仙桃』,令『沔陽』失去了多少歷史內涵。

說到襄陽,會想到王維的『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想到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說到荊州,會想到『大意失荊州』;說到衡陽,會想到高適的『衡陽歸雁幾封書』;說到徽州,會想到湯顯祖的『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試想, 如果將『襄樊』『荊沙』『黃山』在詩句中予以替換,今人與後人的感受,又該如何?幸好衡陽、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經典詩詞,將從此失去地名帶來的歷史內涵和美感。

慎重更換地名,其實就在於對地名有情感。這種情感,是個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與豐富,才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換地名之際,我們需要敬畏文化,敬畏歷史,任何一個地名,都是在悠久歷史中形成。『邯鄲』這個地名,延續兩三千年,不是依舊與人們同在嗎?

當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須恢復舊名稱,但像『徽州』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畢竟,沒有『徽』,哪來『安徽』?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無疑給了我們一次新的契機。通過普查,來一番梳理,讓中國的地名更具有歷史沿襲性、更富有傳統文化特色,讓新起的地名更能體現中文之美,更有豐富內涵。當然,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氣面對過去。

珍愛地名,回家的路,再遠,也很近。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7-3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地名存廢與文化根脈之維繫】

地名者,非徒標識方隅之符號,實乃文化血脈之印記。昔【周禮】有云:"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此中深意,正在於地名與人文的骨血相連。今觀民政部召開地名文化保護會議,實爲延續【漢書·地理志】"採獲舊聞,考跡詩書"之傳統,誠可慰也。

地名承載之重,猶若青銅器上之銘文。清代考據大師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特辟"地名沿革"之章,正見古人深知地名乃歷史之活化石。台灣老兵尋根之事,令人想起【詩經·小雅】"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訓誡。當遊子循著地名這條"回家的路"卻迷失方向,恰似【楚辭】中"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悲愴。徽州易名黃山一案,更使吾輩痛感顧炎武【日知錄】所言"地名之變,文化之厄"的深意。

考諸典籍,【水經注】載天下水脈必詳其地名源流,【元和郡縣誌】述州縣沿革必溯其名稱嬗變。沔縣改勉縣、沔陽易仙桃,看似簡化書寫之便,實則割裂了【尚書·禹貢】"沱潛既道"的歷史脈絡。此等更迭,不啻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觴,改爲塑料杯碟之堆砌。

地名保護當效法鄭玄注【周禮】之法度:一考文獻記載,如【太平寰宇記】般建立地名檔案;二重民間口傳,采【詩經】國風之遺意;三循名責實,依【爾雅】釋地之規範。對於重要歷史地名,當如保護敦煌遺書般建立分級管理制度。新地名之創設,則需如朱熹注【楚辭】般慎之又慎,使其既合當代之用,又承古雅之韻。

昔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而於地名尤謹。今人處理地名變更,亦當懷此敬畏之心。建議設立由歷史學家、語言學家、民俗學者組成的地名審議會,效仿清代【四庫全書】校勘之制,對重要地名變更實行"眾議僉同"之原則。如此,方能使"回家的路"永遠暢通,讓每個地名都成爲【文心雕龍】所稱"銜華佩實"的文化瑰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